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、十門問答結唯識義成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又有「多」[126]者,是「性」義。今言「舜若多[127]」故是「空性」,依空門所顯故。梵音有「性」字,順此方言[128],頌中略故,遂除「性」字。頌言「唯有空」,「唯」與「定」有別者,梵音言「都[129]」。「都」者,不唯是「唯」,亦是「定」義。于此「都」字之上,加「阿縛馱剌耶」[130],即是楷定義。故今應言「唯」是「定」義。以依他中,決定有空故[131]。

  

  前已言無有二,此言「唯」者,更何所簡?

  

  不可已無更須簡故,「唯」是定義,于理爲勝。 

  

  「于彼亦有此」者,「彼」者,彼空性中。「亦有此」者,謂有妄分別[132]。即「虛妄分別」,是俗谛。妄分別有空者,即俗谛中有真谛,空即真谛;空中亦有妄分別,即真如[133]中,亦有俗谛;二谛必相有無。一無時,亦無二故,相形有也[134]。

  

  舊雲「于此亦有彼」,但「彼」、「此」爲異,義意大同。

  

  下成前義。

  

  「故說一切法」者,謂有爲、無爲。依此二無,名之爲空,故此二攝法盡。有爲即妄分別,無爲即「空性」。謂《般若經》中說「一切法[135]」,此中但明叁界心、心法故,唯言妄心是俗谛,非無不妄心[136]。舊[137]此頌上叁句同此。

  

  「非空非不空」者,謂由「空性」故,及「妄分別」故。言「非空」,以二谛有故;「非不空」者,謂所取、能取二,或我、法二,二皆無故,非不空也[138]。

  

  「有、無,及有故」者,「有」,謂妄分別有故;「無」,謂二取我、法無故。「及有」者,謂于妄分別中有真空故,于真空中亦有妄分別故。此中應言叁「故」字︰謂「有故」──即妄分別[139];「無故」──即能、所取;「及有故」──即俗空互有[140]。

  

  梵雲「薩埵[141]」,是有故,亦雲「有情」,義含多故。「阿薩埵」[142]非有故,或言無故。此中文略,但言一「故」字。

  

  「是則契中道」者,謂非一向空,如清辨;非一向有,如小乘;故名處「中道」。謂二谛有,不同清辨;二取無,不同小部;故處「中道」。

  

  舊雲「是名中道義[143]」。說此會于中道[144],非謂诠于彼義[145]。

  

  以上並是《中邊》第一卷長行自解[146]。彼雲︰如是理趣,妙契中道,亦[147]善符順《般若》等經,說一切法非空非有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七‧二四二 此頌且依染依他說,理實亦有淨分依他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以教結證以上所明中,第二釋二頌余義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四十二末】

  

  釋前二頌不遮淨分,故是有也。

  

  今此依叁界虛妄生死可斷位,證涅槃故,不說清淨。

  

  上來已引教理成訖[148]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問答廣辯中,第一答釋唯識所因難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七‧二四叁 若唯內識似外境起,甯見世間情、非情物處、時、身、用,定、不定轉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問答廣辯中,第二世事乖宗難。文分爲二︰一、牒外難,二、指喻解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【述記‧卷四十叁】

  

  自下第二、世事乖宗難。

  

  即《唯識二十》外引爲難。此文第二、牒外人難辭也。

  

  「若唯內識」,無心外境,如何現見世間「情[149]、非情物」,有[150]「處、時」二事決定,世間有情「身」及非情「用」二事不決定轉?

  

  此中言總,意顯「處」、「時」、「用」叁是「非情」;「身」是「有情」。

  

  此依《二十論》[151]。據理而言,四事皆通[152]。

  

  舊真谛《論》雲︰處、時悉無定,無相續不定;作事悉不成,若唯識無塵。

  

  菩提流支《論》雲︰若但心無塵,離外境妄見;處、時、定、不定,人及所作事。

  

  新翻《論》雲︰若識無實境[153],則處時決定,相續[154]不決定,作用[155]不應成!言「相續」者,即是「身」也。

  

  彼長行雲︰若離[156]實有色等外法,色等識生不緣色等,何因此識有處得生,非一切處?此即第一、經部師等難「處定」也。謂外量雲︰如汝非緣終南山處,緣此識應生!執實山無,此心生故。如正緣彼處。此言現識[157],非謂比識。若說比識者,非此處亦生。

  

  彼論第二難雲︰何故此處有時識起,非一切時?此難第二、時決定也。謂外量雲︰如汝非緣終南山時,緣此識應起!執實境無,此心生故,如緣終南山時。

  

  彼論第叁難雲︰同一處、時、有多相續[158],何不決定隨一識生?如眩翳人見發、蠅等,非無眩翳,有此識生。此難第叁、相續不定。謂外量雲︰有多相續同一時間、于一處所,應定一見,余不能見!執唯識故。如多相續同一時間、于一處所、于一空華等,有見、不見者[159]。

  

  彼論第四難,于中有叁︰第一[160]雲︰複有何因,諸眩翳者所見發等,無發等用?……余發等物其用非無?謂外量雲︰汝之發等,應無彼用!執境非實,此心生故。如眩翳者所見發等。又眩翳者[161]所見發等,應有實用!執無實境,發等識生故,如余發等。

  

  第二[162]雲︰複有何因,夢中所得飲、食、刀、杖、毒藥、衣等[163],無飲等用?余飲等物,其用非無?謂外量雲︰汝飲食等,應無實用!許體非實,此心生故。猶如夢中所見飲等。又夢中飲等,應有實用!執無實境,此識生故,如非夢中所有飲等。

  

  第叁[164]雲︰複有何因,尋香城等無城等用?余城等物,其用非無?謂外量雲︰一切城等應無城用!許無實境[165],生此心故。如尋香城等。又尋香城等,應有實用!許無實境,此識生故。如非尋香所有城等。

  

  如上皆有返覆比量,恐繁,略也[166]。如是,總名外人難意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七‧二四四 如夢境等,應釋此疑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世事乖宗難中,第二指喻解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四十叁】

  

  此、指事[167]解也。

  

  真谛論雲︰定處等義成,如夢,如餓鬼;續不定,一切同見膿河等。如夢害、作事,複次如地獄,一切見獄卒,及共受逼害。

  

  菩提流支論雲︰處時等諸事,無色等外法;人夢及餓鬼依業,虛妄見。如夢中無女,動身失不淨;獄中種種主,爲彼所逼惱。

  

  新翻論雲︰處、時定,如夢,身不定如鬼;同見膿河等,如夢損有用。

  

  此之一頌,以叁事喻釋前四難。

  

  彼論雲︰謂如夢中雖無實境,或有處見[168]村[169]、園、男、女等物,非一切處。此答處定難。立量質雲︰汝夢于是處見有村園等,應非處定。汝許夢境非實有故。如余夢中所不見處。余不見處例所見處比量,亦爾[170]。

  

  此中雖有世間、自宗,二相違過,置「汝」言故,以簡之也。

  

  正解[171]量雲︰其非夢時,境雖無實,而所見事其處亦定。許如是境皆無實故。如夢所見。以因言「許」,無隨一失。言「如是」故,無以真如亦不實過。

  

  彼論雲︰即于是處,或時見有彼村園等,非一切時。此答時定難,立量准前[172],此以一喻釋處及時二種定難[173]。

  

  彼論雲︰謂如餓鬼同業異熟多身共集,皆見膿河。非于此中定唯一見。此諸餓鬼[174]或見糞[175]等,及見有情執持刀、杖,遮捍守護,不令得食。

  

  此答相續不決定難。立量解雲︰同于一時、同于一處,相續不定其理得成。許境無實故。猶如餓鬼見膿河等[176]。經部等小乘及外道等,皆信鬼見膿河[177]等非實,仍身不定,故以爲喻[178]。

  

  彼論雲︰又如夢中境雖無實,而有損失精血等[179]用。此答作用不決定難。立量解雲︰有翳、無翳所見發等,有用、無用,其理亦成。許無實境故。如夢失精等[180]。

  

  上來、一頌以叁種喻釋四難訖。

  

  彼論次有一頌,以一種喻合釋四難,頌雲︰一切如地獄,同見獄卒等,能爲逼害事。故四義皆成。彼長行雲︰[181]謂地獄中雖無真實有情數攝獄卒等事;而彼有情同業異熟增上力故,同處、同時、衆多相續,皆共見有獄卒、狗、烏、鐵山等物,來至其所爲逼害事。

  

  立量解雲︰余位處定等,非不得成。許無實境,此識生故。如地獄人等[182]。此四事得成。外許非有情故,得以爲喻。

  

  由此,雖無離識實境,而處定等四義皆成。廣如《唯識二十》中說。今舉一夢境,等余別二喻[183]及一種喻[184],應釋汝疑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問答廣辯中,第二答釋第二世事乖宗難訖。

  

  今取《成唯識寶生論》卷二補明「夢中失精喻」雲︰

  

  「如夢有損用」:雖無外境,理亦得成。由于夢內男女兩交,各以自根更互相觸,雖無外境觸,而有作用成,現流不淨。但是識相自與合會,爲其動作。此既如是,于余亦然;惡毒、刀兵、霜、雹份害,雖無外境,但依其識有毒、刀等,何理不成?此作用事既無外境,成共許故,甯容得有宗之過耶?彼定不能成作用者,此亦于其相離之處,差別之觸,于識分上現斯相狀;便于自宗有不定過!然唯于識,精流事成。

  

  複有說雲︰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、十門問答結唯識義成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