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憶如斯位諸有生類,于一切時不見有故!然此所述,不能成因,有不定過。覺情于事,作用亦成。流泄之因,于識轉故。
又複彼定不成作用之因,爲當但據總相之識言不能成?爲識差別?此之初見,即無同喻。由此所雲,識能爲用,其增上識亦能生故。若第二計,其識能爲所有作用,便與不能成事之因爲不定過。
若爾,何處得有如斯定事同無有境,或時有緣能爲事用,非一切耶?功能別故。由彼諸緣功能各異,隨其功能,而爲作用。又複與汝執外境師,其理相似。境既同有,何不諸事一切時成?是故應許于別別事,各有功能,作用之時,呈其異相。此即便同唯識者見。
有余複言︰理實不由觸著女形,能生不淨,覺時亦爾。然由極重染愛現前,便致如斯流溢之相。由于夢有等無間緣差別力故,遂便引起非理作意,以此爲因,便見流溢。如于夢中,雖無實境能流不淨,服毒、啖食、觸女形等、身體煩疼、根充足力、生男女等,于其夢中事應成有!是故定知如于夢泄無境有用,覺之如是雖用無境,非爲應理!
﹝答雲︰﹞雖無實境識用成者,若于覺時縱境非﹝實﹞有,許是唯識,作用得成;此即豈非善符唯識?無境愛者,有何不愛?
若言別有如斯意趣︰諸有觸等,鹹仗外事方成作用,但唯有識理不能成!如旃檀木磨作香泥,用塗身體,能除熱惱,使得清涼。然此流泄但依識生,此還于理未爲的當!
﹝答雲︰﹞依觸等境而有作用,非所許故,由非不許有外觸者而欲令他依斯﹝香泥塗身等﹞觸事作用起故,由此不應與他「作用便成非有」之過也。由其成立唯有識者,但是事物所有作用差別,皆從識處生故。
于此,乍可作如斯難︰既無外境,如何離識,能有作用而成事耶?
﹝答雲︰﹞既有此征,便申雅喻︰由如夢內損害事成。此于唯識能有作用,並已如前頗具申述。
若爾,夢食毒等,應成身病!
﹝答雲︰﹞此亦由其唯識有用,而有定屬。還將後答,用杜先疑︰或複有時見其毒等,雖無實境,而有作用。由見不被蛇之所螫,然有疑毒能令悶絕流汗,心迷若遭蛇螫。亦于夢中由咒,天等增上力故,遂令飽食,氣力充強。又複聞乎爲求子息,事隱床人,夢見有人共交集,便得其子。如何得知于彼夢內被毒等傷,是爲非有?
﹝外雲︰﹞睡覺之後,不睹見故。
﹝答雲︰﹞今此所論,還同彼類︰于現覺時將爲實事,見毒藥等執爲非謬,真智覺時,便不見故,同彼夢中體非是實。若于夢中,許實色者,彼亦獲斯非所愛事,毒等果用便成非有!若言無者,但有毒相,毒等用無;此雲毒狀,便成違害!許毒相等,固成無益。于其識上,藥體無故。是故定知實無外境,但于覺心生其作用。猶如于夢,覺亦同然。斯乃真成稱契道理。
【論文】
七‧二四五 何緣世尊說十二處?
【疏翼】
第二問答廣辨中,第叁聖教相違難。于中有二︰一、外人疑問,二、論主釋疑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記‧卷四十叁】
此文第叁、聖教相違難。[185]
外問︰若唯有識[186],無心外實眼色等,「何緣世尊」于契經中「說十二處」[187]?但應說有意、法處故。
舊《唯識》雲︰有阿含爲至教, 故引經爲難[188]。
【論文】
六‧二四六 依識所變,非別實有。
【疏翼】
第二答釋聖教相違難中,第二論主釋疑。于中分二︰一、正釋外疑,二、釋經說密意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記‧卷四十叁】
此、釋外疑。中有二意︰
一者、依識所變眼等色等,故經說有十二種處,非說離識、心外別有眼等色等,爲十二處,故不違經。
《二十唯識》說頌答言︰識從自種生,似境相而轉;爲成內、外處,佛說彼爲十。[189]似色現識[190],從自種子緣合轉變差別而生,佛依彼種及所現色,如次說爲眼處色處;如是乃至似觸現識,從自種子緣合轉變差別而生,佛依彼種及所現觸,如次說爲身處觸處。依斯密意,說色等十[191]。非離識外,有眼色處。釋此,如前第四卷內[192]。
二者、以未建立第八識故,隱五色根不說,說種爲根。恐離識故。余如前說[193]。
今此約本識等申正義,不同彼[194]亦得。並識變故。
【疏翼】
《成唯識寶生論》卷叁雲︰
離心無境,有其四意。何謂爲四?一者、密意,二者、境界,叁者、顯果,四者、密意義。分別所縛如是因緣,說十二處。
此之一切當應建立,次第發起如理問答「雲何密意說十二處」,而有衆生?如心相續、相續不斷,說有情能诠、所诠,于心安立執形像事。
此中如是色等聲、境當應分別「識從自種生,似境相而轉;爲成內外處,佛說彼爲十」者,從彼眼等處,生彼色等處。如理應知于彼二處,說斯種子根﹝原作「相」﹞及彼識。如世尊說︰爲成處等,說共許聲、眼等差別。
此欲成立說其青等分明顯現彼同類色,從彼出生,「未離欲者識之種子殊勝安立,故得彼生」。彼等種子,雖且安立,果未現受,乃至未得相應緣力,無間生滅剎那剎那相續等中,獲得微細體性巧妙差別轉變得殊勝者,如谷麥等、地等爲緣,和合增長,體性不同轉,安立芽等出現。如斯法性外之種子,內亦如是。此之內心相續現前,相對無間剎那之頃,能生青等體性差別。
「然此種子說爲眼界,如次現爲彼彼果性心及心所。安立此色爲其眼處,彼亦如是」。若如是﹝清淨﹞色差別顯現識體,和合警覺青等種子,在阿賴耶識由未顯現識能警覺影像變異,自體差別,如頗胝迦﹝梵文作「sphatika」﹞、琉璃、雲母等,以薄物裹,隨其本色影現識生。此乃世尊如理分析,說爲色處。然自教中,說彼意識形狀不同住利益﹝即說「如薄物裹」與相分有隔﹞故,所以此色說爲色處。如是乃至堅、顯、暖等識之影像,所依、所緣,力用最勝。是異識識之所生﹝自體分﹞事種子相狀出生影現,聲及名等變異差別之所取故,如是應成色﹝識相﹞之分段。功能不同之所安立阿賴耶識,諸有智者分分覺了而分別之,說內外處安布差別,是密意也。
【論文】
七‧二四七 爲入我空,說六二法。
【疏翼】
第二論立釋疑中,第二釋經說密意。于中分叁︰一、密意說處勝利,二、顯喻,叁、再釋外疑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記‧卷四十叁】
此中第二、釋密意說色等十處所有勝利。
《唯識二十》複說頌言︰依此教,能入數取趣無我。[195]依此所說十二處教,受化者能入數取趣無我。謂若了知從六二法有六識轉,都無見者,乃至知者,應受有情無我教者,便悟入有情無我。由破一合實我想故,令入我空,說色等十。非說實有眼等、色等,離于識也。
【疏翼】
《唯識二十論述記》卷二雲︰
若知六識從根,及境六二法生,了知自身唯眼能見,都無見者,乃至了知唯意知法,都無知者。此中見者等,外道等執實我能故。了知根境,除我執也。
《成唯識寶生論》卷叁末雲︰
有余複言︰說十二處。爲欲成熟一類有情,此說無力,亦無義故。﹝答雲︰﹞人無性理妙、甚深、難解、難入,亦令悟入,由是佛說立唯識義。複令如是無力之人亦令易入于其色處無量過失。是故此門,執我之者,令舍離故。如說「苦谛」,身之苦故。如是,說「處」、色等狂亂增上愛著所住種子之密意者,因立果名。識從自種生者,以因性同故。非有質礙所依所緣五識身境。識之相故,猶如意識。或不離心、心所體性。彼眼等識同共作業能生因故,猶如意處法處。
【論文】
七‧二四八 如遮斷見,說續有情。
【疏翼】
第二釋經說密意中,第二顯喻。
【述記‧卷四十叁】
問︰據實而言,唯有其識,何須別說有十二處?
此、顯說彼十二處喻。
《二十唯識》複說頌言︰依彼所化生,世尊密意趣;說有色等處,如化生有情[196]。彼自釋言[197]:如佛說有化生有情。彼但依心相續不斷能往後世,密意趣說,不說實有他生有情。說無有情、我,但有法因[198]故。說色等處契經,亦爾,依所化生宜受彼教,密意趣說,非別實有。
如有外道計我實有,佛說無我。外道謂佛說死以後,斷滅無余,便來問佛。死後既無我,甯非斷滅?
佛答彼曰[199]︰有他生有情,續于死後,非謂斷滅。無實[200]有情,但有如幻化生有情。佛觀彼意,恐謂斷滅,依心相續[201],說有中有化生有情,非許實有化生有情。但隨所宜,佛便爲說。故說諸處,其義亦爾[202]。法體離言,幻化法故,非十二處。故今引此,以爲同喻。
【疏翼】
律天《唯識二十論解》說雲︰
密意乃依種子及顯現﹝藏文作「snav ba/」﹞說有色等處,而非彼等除識以外,說之爲有。
《成唯識寶生論》卷叁雲︰
「依彼所化生。世尊密意趣說有色等處,如化生有情者,如佛世尊說有化生有情,但唯依心相續不斷能往後世,是其密意,不說實有化生有情」。
此言密意,欲調伏一類有情,是…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、十門問答結唯識義成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