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俗,不能自俗,待于四真,名爲世俗,故後叁俗,亦名爲真。第一勝義待﹝第﹞一俗名勝;第二勝義待﹝第﹞二俗名勝;第叁勝義待﹝第﹞叁俗名勝;第四勝義待﹝第﹞四俗名勝;第一世俗待四真名俗;第二世俗待叁真爲俗;第叁世俗待二真名俗;第四世俗待一真名俗。
故若有俗時,亦必有真;若有真時,亦必有俗。俗是真家俗,真是俗家真;有俗亦有真,無真亦無俗故。非遣依他而證圓成實,非無俗谛可得有真。真俗相依而建立故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[1] 「便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2] 及《顯揚》卷十七。
[3] 「如五十一」等八字,原在上段文中「五攝不盡」後,今移置于此。
[4] 《金藏》作「差」,余作「若」。
[5] 第二重問答中,論立有卻難,又有六正解答。
[6] 即迦多衍尼子,梵文爲「katyayaniputra」。
[7] 見該論卷一。
[8] 「依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9] 《發智論》卷一原文爲:
何故無一補特伽羅,非前非後二心俱生?答︰無第二等無間緣故,有情一一心相續轉故。
[10] 「起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11] 「順正理師」,梵文爲「sajgha bhadra」,音譯爲僧伽陀羅,即衆賢;
藏文爲「”dus bzav」。
[12] 《順正理論》卷十叁雲︰
是故壽體,實有別物,能持暖、識,說名「命根」。如是命根,非唯依身轉,于無色界有命根故。非唯依心轉,處無心位,亦有命故。若爾,命根依何而轉?此依先世能引業轉,及依現世衆同分轉。其衆同分,亦准命根。
[13] 「情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14] 本論第一卷末雲︰
此識足爲界、趣、生體。是遍恒續異熟果故,無勞別執,有實命根。然依親生,此識種子由業所引,功能差別住時決定,假立命根。
[15] 本論卷叁末雲︰
定應許有真異熟心,酬牽引業,遍而無斷,變爲身器,作有情依。身器離心,理非有故。不相應法無實體故,諸轉識等,非恒有故。若無此心,誰變身器?複依何法恒立有情?
[16] 「下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17] 「等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18] 《樞要》卷下雲︰
答等無間緣有六︰一、且隨他義答,二、舉自正義答,叁、識起無初答,四、例所同心答,五、指喻顯法答,六、別以理征答。
此即且隨他義答,亦即「質」也。
[19] 「識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20] 「四」字,原《述記》作「五」,今改。
[21] 如本論卷四雲︰
是故八識,各唯自類爲開導依,深契教理。自類必無俱起義故,心所此依,應隨識說。雖心、心所,異類並生,而互相應,和合似一,定俱生滅,事業必同;一開導時,余亦開導,故展轉作等無間緣。諸識不然,不應爲例。然諸心所,非開導依,于所引生,無主義故。
[22] 本論卷四雲︰
有義:五識自他前後不相續故,必第六識所引生故,唯第六識爲開導依。第六意識自相續故,亦由五識所引生故,以前六識爲開導依。
此爲難陀等常徒之義。
[23] 即「又誰定言」等文。
[24] 「又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25] 「等」,取《顯揚》卷十七、《對法》卷二。
[26] 如《瑜伽》卷五十一雲︰
謂有難言︰若決定有阿賴耶識,應有二識俱時生起!應告彼言︰汝于無過,妄生過想。何以故?容有二識俱時轉故。所以者何?且如有一俱時欲見,乃至欲知,隨有一識最初生起,不應道理。由彼爾時,作意無別,根、境亦爾。以何因緣識不俱轉?
[27] 《金藏》作「等,皆」,余作「文然」。
[28] 《金藏》作「即」,余作「此」。
[29] 謂八證中之第五,「業用證」。
[30] 《顯揚》卷十七雲︰
問︰何故諸業不可得耶?答︰若無諸識同時生起,諸業俱轉,不應道理。所以者何?若略說,業有四種︰一、器了別業﹝《對法》卷二作「了別外器」;藏文作「snod kyi rnam par rig pa/」﹞,二、依了別業,叁、我了別業,四、境了別業。如是四種了別業用,剎那剎那俱現可得,非于一識一剎那中,有如是等差別用。是故必有諸識俱起。
《瑜伽》、《對法》全同。本論正理八證中,第二「異熟心不得有證」
雲︰
定應許有真異熟心,酬牽引業,遍而無斷,變爲身器,作有情依。身器離心,理非有故,不相應法,無實體故,諸轉識等,非恒有故。若無此心,誰變身器?複依何法,恒立有情?
[31] 道邑《義蘊》雲︰
彼論第二了別依者,謂根身、種子,識所依故。
[32] 「彼」,謂經論。
[33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如學《楞伽》者雲︰八識無別。如依海水起浪,與水即無別。又如依鏡見面像,離鏡無別像也。今謂不然,經論之中說,七識依第八識,所以舉喻如海起浪等,依海,浪起故。彼論依少分相似道理而說,其實八識各別。
下引宗哲「有爲與無爲相依,而非無別」喻。
[34] 「緣五境」叁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35] 「有法」,即第六意識。
[36] 「也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《瑜伽》卷五十一初雲︰
何故若無諸識俱轉,與眼等識同行意識,明了體性不可得耶?謂或有時憶念過去曾所受境,爾時意識行不明了,非于現境意現行時,得有如是不明了相。是故應許諸識俱轉,或許意識無明了性。
本論卷五「六轉識叁性分別義門」中說︰
有義:六識叁性容俱。率爾、等流眼等五識﹝除尋求、決定及染淨叁心﹞,或多或少容俱起故。
此乃正義說。
[37] 「與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38] 「心」字下,金陵本有「所」字,余無。
[39] 《異部宗輪論》謂大衆、一說、說出世、雞胤四部「末宗異義」中
雲︰
有于一時,二心俱起。
[40] 即「一切有部本宗同義者,……心不與心相應」。
[41] 「余諸識不許」,《金藏》作「不許余諸識」。
[42] 「令」字,靈泰《抄》、《秘蘊》作「今」。
[43] 《俱舍論》卷一雲︰
或二十者,即此色處、複說二十︰謂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長、短、方、圓、高、下、正、不正、雲、煙、塵﹝《光記》卷叁雲「風吹細土名塵」﹞、霧、影、光、明、暗。
[44] 「別」字,原《述記》作「明」,今改。
[45] 《金藏》作「因」,余作「用」。
[46] 「俱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47] 「是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[48] 「引五」,即助五。
[49] 智周《演秘》雲︰
若二眼識,雖有「明了」,無助引生,故不爲例。
如理《義演》續雲︰
問︰一切定中,皆無五識耶?答︰得自在者,定中亦許起五識。未得自在者,定中意識不能引五識生。
[50] 謂意識與五識相異。
[51] 《瑜伽》卷七十六初。
[52] 如《瑜伽》卷七十六雲︰
阿陀那識爲依止,爲建立故,六識身轉︰謂眼識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。此中有識眼﹝藏文作「rnam par wes pa dav bcas pa”i mig/」﹞及色爲緣,生眼識,與眼識俱、隨行、同時、同境,有分別意識轉。有識耳、鼻、舌、身,及聲、香、味、觸爲緣,生耳、鼻、舌、身識,與耳、鼻、舌、身識俱、隨行、同時、同境,有分別意識轉。
[53] 本論《述記》前雲:
彼不能明了分別,深取境之相故。
[54] 「二」字,金陵本、靈泰《抄》、《秘蘊》誤作「叁」。《義演》辨正。
[55] 如本論卷四中雲︰
由此五識俱有所依,定有四種︰謂五色根、六、七、八識,隨缺一種必不轉故。同境、分別、染淨、根本,所依別故。聖教唯說五根者,以不共故。又必同境,近、相順故。
第六意識俱有所依,唯有二種︰謂七、八識。隨缺一種,必不轉故。雖五識俱,取境明了,而不定有,故非所依。聖教唯說依第七者,染淨依故。同轉識攝、近、相順故。
[56] 「二」字,原《述記》多作「叁」。
[57] 「不可定一」,原作「不可言定一」。
[58] 《樞要》卷下雲︰
行相有二︰一、影像相名行相,何故即似本境?二、見分名行相,何故不似耶?答︰影像名行相,見分之行解相狀。見分之行境相貌,見分名行相,行于境體中故。如無分別智無相狀,故似、不似。又未必影像相一向似境,無爲緣等,即不似故。
[59] 本論卷二末雲:
達無離識所緣境者,則說相分是所緣;見分名行相;相、見所依自體,名事。
又雲︰
阿賴耶識因緣力故,自體生時,內變爲種及有根身…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八、分別八識一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