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俗,不能自俗,待于四真,名为世俗,故后三俗,亦名为真。第一胜义待﹝第﹞一俗名胜;第二胜义待﹝第﹞二俗名胜;第三胜义待﹝第﹞三俗名胜;第四胜义待﹝第﹞四俗名胜;第一世俗待四真名俗;第二世俗待三真为俗;第三世俗待二真名俗;第四世俗待一真名俗。
故若有俗时,亦必有真;若有真时,亦必有俗。俗是真家俗,真是俗家真;有俗亦有真,无真亦无俗故。非遣依他而证圆成实,非无俗谛可得有真。真俗相依而建立故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[1] 「便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2] 及《显扬》卷十七。
[3] 「如五十一」等八字,原在上段文中「五摄不尽」后,今移置于此。
[4] 《金藏》作「差」,余作「若」。
[5] 第二重问答中,论立有却难,又有六正解答。
[6] 即迦多衍尼子,梵文为「katyayaniputra」。
[7] 见该论卷一。
[8] 「依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9] 《发智论》卷一原文为:
何故无一补特伽罗,非前非后二心俱生?答︰无第二等无间缘故,有情一一心相续转故。
[10] 「起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11] 「顺正理师」,梵文为「sajgha bhadra」,音译为僧伽陀罗,即众贤;
藏文为「”dus bzav」。
[12] 《顺正理论》卷十三云︰
是故寿体,实有别物,能持暖、识,说名「命根」。如是命根,非唯依身转,于无色界有命根故。非唯依心转,处无心位,亦有命故。若尔,命根依何而转?此依先世能引业转,及依现世众同分转。其众同分,亦准命根。
[13] 「情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14] 本论第一卷末云︰
此识足为界、趣、生体。是遍恒续异熟果故,无劳别执,有实命根。然依亲生,此识种子由业所引,功能差别住时决定,假立命根。
[15] 本论卷三末云︰
定应许有真异熟心,酬牵引业,遍而无断,变为身器,作有情依。身器离心,理非有故。不相应法无实体故,诸转识等,非恒有故。若无此心,谁变身器?复依何法恒立有情?
[16] 「下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17] 「等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18] 《枢要》卷下云︰
答等无间缘有六︰一、且随他义答,二、举自正义答,三、识起无初答,四、例所同心答,五、指喻显法答,六、别以理征答。
此即且随他义答,亦即「质」也。
[19] 「识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20] 「四」字,原《述记》作「五」,今改。
[21] 如本论卷四云︰
是故八识,各唯自类为开导依,深契教理。自类必无俱起义故,心所此依,应随识说。虽心、心所,异类并生,而互相应,和合似一,定俱生灭,事业必同;一开导时,余亦开导,故展转作等无间缘。诸识不然,不应为例。然诸心所,非开导依,于所引生,无主义故。
[22] 本论卷四云︰
有义:五识自他前后不相续故,必第六识所引生故,唯第六识为开导依。第六意识自相续故,亦由五识所引生故,以前六识为开导依。
此为难陀等常徒之义。
[23] 即「又谁定言」等文。
[24] 「又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25] 「等」,取《显扬》卷十七、《对法》卷二。
[26] 如《瑜伽》卷五十一云︰
谓有难言︰若决定有阿赖耶识,应有二识俱时生起!应告彼言︰汝于无过,妄生过想。何以故?容有二识俱时转故。所以者何?且如有一俱时欲见,乃至欲知,随有一识最初生起,不应道理。由彼尔时,作意无别,根、境亦尔。以何因缘识不俱转?
[27] 《金藏》作「等,皆」,余作「文然」。
[28] 《金藏》作「即」,余作「此」。
[29] 谓八证中之第五,「业用证」。
[30] 《显扬》卷十七云︰
问︰何故诸业不可得耶?答︰若无诸识同时生起,诸业俱转,不应道理。所以者何?若略说,业有四种︰一、器了别业﹝《对法》卷二作「了别外器」;藏文作「snod kyi rnam par rig pa/」﹞,二、依了别业,三、我了别业,四、境了别业。如是四种了别业用,剎那剎那俱现可得,非于一识一剎那中,有如是等差别用。是故必有诸识俱起。
《瑜伽》、《对法》全同。本论正理八证中,第二「异熟心不得有证」
云︰
定应许有真异熟心,酬牵引业,遍而无断,变为身器,作有情依。身器离心,理非有故,不相应法,无实体故,诸转识等,非恒有故。若无此心,谁变身器?复依何法,恒立有情?
[31] 道邑《义蕴》云︰
彼论第二了别依者,谓根身、种子,识所依故。
[32] 「彼」,谓经论。
[33] 如理《义演》云︰
如学《楞伽》者云︰八识无别。如依海水起浪,与水即无别。又如依镜见面像,离镜无别像也。今谓不然,经论之中说,七识依第八识,所以举喻如海起浪等,依海,浪起故。彼论依少分相似道理而说,其实八识各别。
下引宗哲「有为与无为相依,而非无别」喻。
[34] 「缘五境」三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35] 「有法」,即第六意识。
[36] 「也」字,《金藏》无。
《瑜伽》卷五十一初云︰
何故若无诸识俱转,与眼等识同行意识,明了体性不可得耶?谓或有时忆念过去曾所受境,尔时意识行不明了,非于现境意现行时,得有如是不明了相。是故应许诸识俱转,或许意识无明了性。
本论卷五「六转识三性分别义门」中说︰
有义:六识三性容俱。率尔、等流眼等五识﹝除寻求、决定及染净三心﹞,或多或少容俱起故。
此乃正义说。
[37] 「与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38] 「心」字下,金陵本有「所」字,余无。
[39] 《异部宗轮论》谓大众、一说、说出世、鸡胤四部「末宗异义」中
云︰
有于一时,二心俱起。
[40] 即「一切有部本宗同义者,……心不与心相应」。
[41] 「余诸识不许」,《金藏》作「不许余诸识」。
[42] 「令」字,灵泰《抄》、《秘蕴》作「今」。
[43] 《俱舍论》卷一云︰
或二十者,即此色处、复说二十︰谓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长、短、方、圆、高、下、正、不正、云、烟、尘﹝《光记》卷三云「风吹细土名尘」﹞、雾、影、光、明、暗。
[44] 「别」字,原《述记》作「明」,今改。
[45] 《金藏》作「因」,余作「用」。
[46] 「俱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47] 「是」字,《金藏》无。
[48] 「引五」,即助五。
[49] 智周《演秘》云︰
若二眼识,虽有「明了」,无助引生,故不为例。
如理《义演》续云︰
问︰一切定中,皆无五识耶?答︰得自在者,定中亦许起五识。未得自在者,定中意识不能引五识生。
[50] 谓意识与五识相异。
[51] 《瑜伽》卷七十六初。
[52] 如《瑜伽》卷七十六云︰
阿陀那识为依止,为建立故,六识身转︰谓眼识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识。此中有识眼﹝藏文作「rnam par wes pa dav bcas pa”i mig/」﹞及色为缘,生眼识,与眼识俱、随行、同时、同境,有分别意识转。有识耳、鼻、舌、身,及声、香、味、触为缘,生耳、鼻、舌、身识,与耳、鼻、舌、身识俱、随行、同时、同境,有分别意识转。
[53] 本论《述记》前云:
彼不能明了分别,深取境之相故。
[54] 「二」字,金陵本、灵泰《抄》、《秘蕴》误作「三」。《义演》辨正。
[55] 如本论卷四中云︰
由此五识俱有所依,定有四种︰谓五色根、六、七、八识,随缺一种必不转故。同境、分别、染净、根本,所依别故。圣教唯说五根者,以不共故。又必同境,近、相顺故。
第六意识俱有所依,唯有二种︰谓七、八识。随缺一种,必不转故。虽五识俱,取境明了,而不定有,故非所依。圣教唯说依第七者,染净依故。同转识摄、近、相顺故。
[56] 「二」字,原《述记》多作「三」。
[57] 「不可定一」,原作「不可言定一」。
[58] 《枢要》卷下云︰
行相有二︰一、影像相名行相,何故即似本境?二、见分名行相,何故不似耶?答︰影像名行相,见分之行解相状。见分之行境相貌,见分名行相,行于境体中故。如无分别智无相状,故似、不似。又未必影像相一向似境,无为缘等,即不似故。
[59] 本论卷二末云:
达无离识所缘境者,则说相分是所缘;见分名行相;相、见所依自体,名事。
又云︰
阿赖耶识因缘力故,自体生时,内变为种及有根身…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八、分别八识一异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