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;舍利子說退者,邬陀夷說不退者;由此不了,故叁違之。
問︰尊者何故不開悟彼,而致重違逆耶?答︰尊者念言︰誰能開悟如是愚執自是者耶?有說︰尊者念欲悟。由再叁違逆故,彼意便止。如《箭喻經》說:有衆多增上慢苾刍,于佛前各自贊美︰我生已盡,乃至廣說。佛時欲爲說斷慢法,由諸苾刍自贊不止故,彼心便息。世尊具足普緣大悲,尚于慢人說法心息,何況尊者舍利子耶!
有說︰尊者作如是念︰此所論事,必聞于佛,佛當以此诃邬陀夷及阿難陀,當使此誡經曆千載,令無智者,不敢違于智人所說。尊者複念︰如是苾刍,于大衆中,再叁違我,竟無同梵行者隨喜我之所說!今應詣佛,決判此事。念已,即時往至佛所,頂禮雙足,退坐一面;告苾刍衆︰若苾刍戒定慧具,乃至廣說。時邬陀夷亦在彼會,複作如上違逆之言。尊者爾時作如是念︰彼故于大師所違反我說,又無同梵行苾刍稱贊于我。我于今者,惟應默然,時,舍利子便默然住。
爾時,佛告邬陀夷曰︰汝以何等爲意成天身?豈不欲說非想非非想處耶?彼答︰如是。世尊告曰︰汝是愚人,盲無慧眼,雲何與上座苾刍論甚深阿毗達磨?
佛于爾時,現前诃責邬陀夷已,複責具壽阿難陀言︰汝見愚人觸惱上座,何緣舍置,曾不呵止?世尊爾時,诃責是已,便入靜室,宴寂而住。
[179] 「生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180] 說此定生起,「後于色界、重現在前」,乃「未建立﹝即未信受﹞阿
賴耶識教」所致。
[181] 如《對法》卷十雲︰
問︰無色界中,何故滅定不起現前?答︰生無色界,此滅盡定多分不起現前。由住寂靜解脫異熟者,于此滅定多不發起勤方便故。所以者何?﹝藏文無「所以者何」四字﹞?諸聖弟子爲欲安住寂靜住故﹝藏文作「欲安住寂靜住之諸界者,謂」﹞,于人趣等﹝藏文無「等」字﹞,引此滅定令現在前。若已生色界者,不由功用,自然﹝藏文作「bsgrim mi dgos par/」﹞安住第一寂靜解脫異熟住﹝藏文作「由異熟所生最勝寂靜解脫住而安住」﹞。不複發起方便功用求此滅定令現在前﹝藏文作「爲證得此定現前不再發起勤策」﹞。
[182] 謂舊唯識諸師解《瑜伽》卷五十六文,有「未建立教」之說。
[183] 「諸」字下,《義演》牒文、《金藏》有「法」字。
[184] 「說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[185] 謂小乘不知有第八識教。
[186] 「設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後」。
[187] 「不」字,即「未」。
[188] 《攝論》卷一末雲︰
又入滅定,識不離身,聖所說故。此中異熟識應成不離身,非爲治此,滅定生故;又非出定此識複生。由異熟識既間斷已,離結生相續,無重生故。
[189] 「姓」字,《金藏》誤作「性」,下一同。
[190] 《金藏》作「生下」,余作「下生」。
[191] 「先」字,疑爲「大」。
[192] 《瑜伽》卷八十〈攝決擇分〉中雲︰
如回向菩提聲聞由遇緣故,乘無上乘而般涅槃。如是菩薩設爲如來及諸菩薩之所棄舍,因棄舍故,若遭尤重求下劣乘般涅槃緣,應乘下乘而般涅槃。然無處無容諸佛菩薩如是放逸,棄舍于彼,定無是處。
[193] 「將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194] 「分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[195] 《對法》卷十原作:
生無色界,多分不起現前。由安住寂靜解脫異熟者,故不入此定。
[196] 謂《瑜伽》卷五十六文。
[197] 「即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[198] 「斷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199] 「爲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200] 「斷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201] 「人」字,《金藏》誤作「入」。
[202] 「是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203] 「智」字,原無。
[204] 謂見所斷惑。
[205] 即初中,有二師不同說。此初中之初師。
[206] 「惑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207] 「與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208] 有覆無記。
[209] 此句意雲:又,何不說已斷六品等初、二果人,亦能得入此定中?
[210] 「無性」二字,本論《述記》原作「世親」,今改。
[211] 如《攝論‧無性釋》雲︰
除佛、獨覺,若阿羅漢,若不還果及不退位諸菩薩等,余不能入。
[212] 《瑜伽》卷五十叁原文爲:
有學聖者能入此定,謂不還身證;無學聖者,亦複能入,謂俱分解脫。
[213] 見《對法》卷九:
「已離色界欲」與「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」,定相對辨。
[214] 《對法》第九原文作:
謂諸聖者已得第四靜慮,不求生無色界,而起厭背,第四靜慮行恒現在前﹝藏文無「而起厭背」等十叁字﹞,舍斷結道﹝藏文作「spov ba”i lam bsal nas/」﹞,依勝進道﹝藏文作「khyad par can gyi lam la gnas te/」﹞,漸次﹝藏文無此二字﹞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。
[215] 謂第四靜慮及四無色定惑、種。
[216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欲界中有憂苦變異受,下叁禅中有苦樂變異受;受俱惑種,能障定也。意說受俱煩惱及種皆能障定。
[217] 本論卷二雲︰
苦樂受滅,故名不動。
《俱舍論》卷二十八雲︰
尋、伺、四受、入息、出息,此八災患,第四都無。
[218] 「即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219] 「下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220] 如除前已引第二句,余叁句爲︰
﹝此初句者,﹞謂依未至定,已離色界欲,而不能得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。……﹝第叁句者,﹞謂即此行者勤求離欲,依斷結道,漸次能入無色界寂靜解脫定。﹝第四句者,﹞謂除上爾所相。
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﹝第二及第叁句﹞既言得第四禅,即斷下叁禅中煩惱種盡也。
[221] 即《對法》卷九文。
[222] 「欲明」,《金藏》作「雲得」。
[223] 「惑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224] 《對法》卷十叁雲︰
由身證得八解脫定具足住故,謂有色觀諸色等。
[225] 《金藏》、《義演》、靈泰《抄》、《秘蘊》作「九定」,余作「定九」。
[226] 《對法》卷十叁雲︰
雲何想受滅解脫?謂依止非想非非想解脫,超過諸余寂靜解脫,住于似真解脫具足住中,心、心所滅。爲解脫想受滅障故﹝漢譯無,今依藏文增﹞。
[227] 見《雜集論述記》卷五。
[228] 即雜修有漏無漏定。
[229] 如《雜集論述記》卷五雲︰
問︰如伏重得者,熏禅亦應爾!既伏惑能熏者,如聲聞第叁果未離初定欲,熏禅業成而命終,如何退?不可具初定業已,滅離生報故。不可思亦伏下地種,未永害故,聖人以種潤故。
[230] 《金藏》作「等」,余作「者」。
[231] 《金藏》作「後」,余作「複」。
[232] 應謂煩惱種子潤生。「潤生」二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233] 「既」字,疑爲「即」。
[234] 「等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235] 「豈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236] 謂俱生惑。
[237] 「對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238] 小乘亦許有煩惱種子。
[239] 《金藏》作「更」,余作「處」。
[240] 《瑜伽》卷五十九謂「一切煩惱皆得結生相續」中,有七種「結
生相續」,其初二種雲︰
一、纏及隨眠結生相續,謂諸異生。二、唯隨眠結生相續,謂見聖迹﹝藏文作「gźi mthov ba/」﹞。
[241] 如《瑜伽》卷一雲︰
若預流果及一來果,爾時我愛亦複現行。然此預流及一來果,于此我愛,由智慧力數數推求﹝藏文作「brtags wiv brlags wiv/」﹞,製而不著。猶壯丈夫與羸劣者共相角力,能製而伏之,當知此中,道理亦爾。若不還果,我愛爾時不複現行。
[242] 《對法》卷五雲︰
又此自體愛﹝藏文作「lus la sred pa/」﹞唯是俱生,不了所緣境,無覆無記性攝,不﹝漢譯作「而」,今依藏文改﹞能分別我自體生差別境界。由此勢力,諸異生輩令無間中有相續。未離欲聖者亦爾,臨命終時,乃至不明了想位,其中能起此愛現行;然能了別,以對治力之所攝伏。已離欲聖者,對治力強故,雖未永斷,然此愛不複現行。彼由隨眠勢力,令生相續。
[243] 即「見聖迹」。
[244] 道邑《義蘊》雲︰
異生亦有伏得無所有處以下惑者,應唯種潤!若許爾者,即應異生畢竟不生色界!以欲界種能潤生故。
[245] 「五」字,本論《述記》原作「叁」,今改。
[246] 亦見《雜集論述記》卷五,如雲︰
《顯揚》十九﹝「若生此界此地,即此界地…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、別解五無心位──二無心定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