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现!是为菩萨摩诃萨集散三摩地。若菩萨摩诃萨安住集散三摩地中,得一切法平等实性,是菩萨摩诃萨复持如是静虑善根与诸有情平等共有,回向无上正等菩提。以无所得而为方便,如是回向大菩提时,远离三心︰谓谁回向、用何回向、回向何处。如是三心,皆永不起。
善现!是为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,引摄静虑波罗蜜多。
[134] 即《大般若经》卷四百五十九〈相摄品〉第六十七末。
[135] 即《大般若经》卷五百二十三〈方便善巧品〉第二十六末。
[136] 《对法》卷五原文为:
串习力﹝藏文作「”dris pa”i stobs/」﹞者,复有三种︰谓下、中、上品。若于诸定入、住、出相﹝藏文作「ldav ba”i rgyu/」﹞未了达﹝藏文作「mi mvon pa/」﹞故,是下品。虽已了达,未善串习故,是中品。既了达已,复善习故,是上品。若有下品串习力者,于诸静虑、诸无色定,唯能次第入。若有中品串习力者,亦能超越﹝藏文作「thod rgal du/」﹞入,唯能方便超越一间﹝藏文作「gcig gis bar du chod pa”i tshul gyis/」﹞。若有上品串习力者,随其所欲,或超一切,若顺﹝藏文作「lugs dav mthun pa/」﹞、若逆,入诸等至。
[137] 《显扬》卷十八原文为:
又欲界系心起欲、色、无色界系心及不系心;依色界系心起色、无色界系心及不系心;依无色界系心起无色界系心及不系心。
[138] 如《瑜伽》卷十二云︰
复次,云何无间﹝藏文作「bar chad med par/」﹞入诸等至?谓如有一得初静虑,乃至有顶,然未圆满清净、鲜白﹝藏文作「yovs su ma dag pa dav yovs su ma byav ba/」﹞,先顺次入,乃至有顶,后逆次入,至初静虑。复次,云何超越入诸等至?谓即于此已得圆满清白﹝藏文作「yovs su dag pa/」﹞故,从初静虑无间超入第三静虑,第三无间超入空无边、空处,无间超入无所有处,乃至广说。逆超亦尔。以极远故,无有能超第三等至。唯除如来及出第二阿僧企劫诸大菩萨,彼随所欲,入诸定故。
[139] 谓八地以上菩萨。
[140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五十三末云︰
问︰作愿入出,及唯作愿入者,可尔。以入定皆心﹝疑当作「心皆」﹞当出故。不作愿入出及唯作愿出者,云何可尔?非不欲入,而入定故。答︰此中一切,皆欲入定,皆欲出定。然依入出,定有自在、不自在,故作是说。谓有于入定,心得自在,非出定心;彼作愿出定,不作愿入。有于出定,心得自在,非入定心;彼作愿入定,不作愿出。有于入出定,心俱得自在;彼不作愿入定,亦不作愿出。有于入出定,俱不自在;彼作愿入定,亦作愿出﹝定﹞。
问︰四有想定,何者是耶?答︰四无色定。
问︰何故出灭定时,但说起四无色定?答︰以四无色定于出灭, 定时可作逆次出,逆超出故。谓若以非想非非想处,起识无边处心,是逆超出。若以无所有处心出灭定者,彼若即起识无边处心,是逆次出;若即起空无边处心,是逆超出。是故但说四无色定。
可以证知与大乘不同,有其局限。又卷一百九十一说:佛于第四静
虑般涅槃前,自在顺超、逆超,入出诸定。
[141] 「今释」二字,《义演》牒文有,余无。
[142] 「三」字下,余本有「等」字,《金藏》无。
[143] 《对法》卷十三原文作:
云何想受灭解脱?谓依止非想非非想处解脱,超过诸余寂静解脱,住于似真解脱具足住中﹝藏文作「thar pa dav par gnas pa yav dag par ”byor ba”i/」﹞,心、心所灭。为解脱想受灭障故,此显想受灭解脱,以非想非非想为所依,无境界、行相、助伴。心、心所无故,以心、心所灭为自体。又此解脱,似真解脱圆满为性﹝「圆满为性」,藏文作「为所依」﹞,由出世道已得转依﹝藏文作「gnas gyur pa”i gnas/」﹞,诸心、心所暂不现起。于此位中,极寂静故,染污意不现行故。
[144] 「一切」二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145] 《金藏》作「随」,余作「虽」。
[146] 「次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147] 见本论卷一末,原文作:
谓修定时,于定加行,厌患粗动心、心所故,发胜期愿,遮心、心所,令心、心所渐细渐微。微微心时,熏异熟识成极增上厌心等种,由此损伏心等种故,粗动心等暂不现行。依此分位假立二定。
[148] 初、二、三会。
[149] 《大般若经》卷五百九十一〈静虑波罗密多分〉之一初云︰
尔时,舍利子白佛言︰世尊!诸菩萨摩诃萨观何义故,虽能观入灭受想定,而不现入?
尔时佛告舍利子言︰诸菩萨摩诃萨怖堕声闻及独觉地故,不现入灭受想定。勿着此定寂灭安乐,便欣证入阿罗汉果及独觉果入般涅槃。诸菩萨摩诃萨观如是义,虽能现入灭受想定,而不现入。
又舍利子便白佛言︰诸菩萨摩诃萨甚为希有,能为难事。谓虽现入如是诸定,而于诸定,不生味着。又虽现入如是诸定,能起胜用,而不离染。佛言︰如是!如汝所说,诸菩萨摩诃萨甚为希有,能为难事!
[150] 即本卷分别四不定分别三学义门中。
[151] 本论卷七原文为:
求解脱者,有为善法皆名学故;学究竟者,有为善法皆无学故。
[152] 「止息」,藏文作「gnas pa/」。
[153] 「学」字下,《金藏》有「而」字。
[154] 谓定种子。
[155] 「非所行」,藏文作「rgyur med pa/」。
[156] 《瑜伽》六十二卷中原文:
又此等至,当言非学非无学摄。非所行故,似涅槃故。
[157] 如理《义演》云「其非二法,即通有为无为」。即非学、非无学之
非二法,既通无为真如法,又通此灭尽定。智周《演秘》所谓「彼法通局」。
[158] 谓非学、非无学之有为中。
[159] 「学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160] 「说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161] 「得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162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五十三云︰
若初起,唯欲界。
《顺正理论》卷十二末云︰
灭定初起,唯在人中,谓灭尽定,唯在人中得初修起。唯人中有说者、释者,及有强盛加行力故。
《俱舍论》卷五同。
[163] 「九」字,《金藏》误作「七」。
[164] 如《对法》卷九云︰
要于人趣,方能引发。言「引发」者,是初起义。或于人趣,或于色界,能现在前。先已生起,后重现前故。「或于人趣」者,谓于此生。「或于色界」者,谓后生彼。
[165] 「起」字,藏文作「skye ba/」。
[166] 「生」字,原作「现前」。
[167] 「此」字,《金藏》误作「彼」。
[168] 原作「未建立阿赖耶识教」。
[169] 原无「第八」二字。
[170] 意指皆得现前。
[171] 「中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172] 《邬陀夷经》,梵文作「udayi-sutra」。
[173] 及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五十三初。
[174] 《俱舍论》卷五云︰
此灭尽定亦有退耶?应言亦有。若不尔者,即便违害《邬陀夷经》。经言︰具寿!有诸苾刍先于此处具净尸罗、具三摩地、具般罗若﹝梵文为「prajba」;藏文作「wes rab/」。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五十三作「戒定慧具足者」﹞,能数入出灭受想定,斯有是处。应如实知彼于现法,或临终位﹝《大毗婆沙论》作「及将死时」﹞,不能勤修令解圆满﹝《大毗婆沙论》作「若不能辨如来圣旨」﹞。从此身坏﹝《大毗婆沙论》作「命终」﹞,超段食天﹝《俱舍论光记》卷二十云「谓欲六天,资段食故」﹞,随受一处意成天身﹝《光记》云「谓色界天不由精血等生,随意受生,名意成天身」﹞。于彼生已,复数入出灭受想定,亦有是处,应如实知﹝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五十三续引此经云「时,具寿邬陀夷在彼会坐,语尊者舍利子言︰彼苾刍生意成天身,能数入出灭想受定,无有是处。第二、第三亦如是说」﹞。
[175] 「邬陀夷」,藏文作「”char byed/」。
[176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五十三云︰
如契经说︰尊者舍利子告苾刍众言︰若苾刍戒定慧具足者,能数数入出灭受想定。……
可说舍利子为「释此经者」。
[177] 「后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后」,灵泰《抄》、《秘蕴》、《义演》作「复」。
[178] 如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五十三云︰
问︰何故具寿邬陀夷再三违逆尊者舍利子?答︰彼之所疑,非无处所。彼作是念︰得此定者,必已离无所有处染,命终应生非想非非想处,于彼,必无起此定理。又彼不了舍利子意,是故现前再三违逆。
问︰舍利子有何意趣?彼具寿云何不了?答︰舍利子说生色界者,邬陀夷说生无色界者…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、别解五无心位──二无心定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