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、別解五無心位──二無心定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

  善現!是爲菩薩摩诃薩集散叁摩地。若菩薩摩诃薩安住集散叁摩地中,得一切法平等實性,是菩薩摩诃薩複持如是靜慮善根與諸有情平等共有,回向無上正等菩提。以無所得而爲方便,如是回向大菩提時,遠離叁心︰謂誰回向、用何回向、回向何處。如是叁心,皆永不起。

  

  善現!是爲菩薩摩诃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,引攝靜慮波羅蜜多。

  

  [134] 即《大般若經》卷四百五十九〈相攝品〉第六十七末。

  

  [135] 即《大般若經》卷五百二十叁〈方便善巧品〉第二十六末。

  

  [136] 《對法》卷五原文爲:

  

  串習力﹝藏文作「”dris pa”i stobs/」﹞者,複有叁種︰謂下、中、上品。若于諸定入、住、出相﹝藏文作「ldav ba”i rgyu/」﹞未了達﹝藏文作「mi mvon pa/」﹞故,是下品。雖已了達,未善串習故,是中品。既了達已,複善習故,是上品。若有下品串習力者,于諸靜慮、諸無色定,唯能次第入。若有中品串習力者,亦能超越﹝藏文作「thod rgal du/」﹞入,唯能方便超越一間﹝藏文作「gcig gis bar du chod pa”i tshul gyis/」﹞。若有上品串習力者,隨其所欲,或超一切,若順﹝藏文作「lugs dav mthun pa/」﹞、若逆,入諸等至。

  

  [137] 《顯揚》卷十八原文爲:

  

  又欲界系心起欲、色、無色界系心及不系心;依色界系心起色、無色界系心及不系心;依無色界系心起無色界系心及不系心。

  

  [138] 如《瑜伽》卷十二雲︰

  

  複次,雲何無間﹝藏文作「bar chad med par/」﹞入諸等至?謂如有一得初靜慮,乃至有頂,然未圓滿清淨、鮮白﹝藏文作「yovs su ma dag pa dav yovs su ma byav ba/」﹞,先順次入,乃至有頂,後逆次入,至初靜慮。複次,雲何超越入諸等至?謂即于此已得圓滿清白﹝藏文作「yovs su dag pa/」﹞故,從初靜慮無間超入第叁靜慮,第叁無間超入空無邊、空處,無間超入無所有處,乃至廣說。逆超亦爾。以極遠故,無有能超第叁等至。唯除如來及出第二阿僧企劫諸大菩薩,彼隨所欲,入諸定故。

  

  [139] 謂八地以上菩薩。

  

  [140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五十叁末雲︰

  

  問︰作願入出,及唯作願入者,可爾。以入定皆心﹝疑當作「心皆」﹞當出故。不作願入出及唯作願出者,雲何可爾?非不欲入,而入定故。答︰此中一切,皆欲入定,皆欲出定。然依入出,定有自在、不自在,故作是說。謂有于入定,心得自在,非出定心;彼作願出定,不作願入。有于出定,心得自在,非入定心;彼作願入定,不作願出。有于入出定,心俱得自在;彼不作願入定,亦不作願出。有于入出定,俱不自在;彼作願入定,亦作願出﹝定﹞。

  

  問︰四有想定,何者是耶?答︰四無色定。

  

  問︰何故出滅定時,但說起四無色定?答︰以四無色定于出滅, 定時可作逆次出,逆超出故。謂若以非想非非想處,起識無邊處心,是逆超出。若以無所有處心出滅定者,彼若即起識無邊處心,是逆次出;若即起空無邊處心,是逆超出。是故但說四無色定。

  

  可以證知與大乘不同,有其局限。又卷一百九十一說:佛于第四靜

  

  慮般涅槃前,自在順超、逆超,入出諸定。

  

  [141] 「今釋」二字,《義演》牒文有,余無。

  

  [142] 「叁」字下,余本有「等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
  

  [143] 《對法》卷十叁原文作:

  

  雲何想受滅解脫?謂依止非想非非想處解脫,超過諸余寂靜解脫,住于似真解脫具足住中﹝藏文作「thar pa dav par gnas pa yav dag par ”byor ba”i/」﹞,心、心所滅。爲解脫想受滅障故,此顯想受滅解脫,以非想非非想爲所依,無境界、行相、助伴。心、心所無故,以心、心所滅爲自體。又此解脫,似真解脫圓滿爲性﹝「圓滿爲性」,藏文作「爲所依」﹞,由出世道已得轉依﹝藏文作「gnas gyur pa”i gnas/」﹞,諸心、心所暫不現起。于此位中,極寂靜故,染汙意不現行故。

  

  [144] 「一切」二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145] 《金藏》作「隨」,余作「雖」。

  

  [146] 「次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147] 見本論卷一末,原文作:

  

  謂修定時,于定加行,厭患粗動心、心所故,發勝期願,遮心、心所,令心、心所漸細漸微。微微心時,熏異熟識成極增上厭心等種,由此損伏心等種故,粗動心等暫不現行。依此分位假立二定。

  

  [148] 初、二、叁會。

  

  [149] 《大般若經》卷五百九十一〈靜慮波羅密多分〉之一初雲︰

  

  爾時,舍利子白佛言︰世尊!諸菩薩摩诃薩觀何義故,雖能觀入滅受想定,而不現入?

  

 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︰諸菩薩摩诃薩怖墮聲聞及獨覺地故,不現入滅受想定。勿著此定寂滅安樂,便欣證入阿羅漢果及獨覺果入般涅槃。諸菩薩摩诃薩觀如是義,雖能現入滅受想定,而不現入。

  

  又舍利子便白佛言︰諸菩薩摩诃薩甚爲希有,能爲難事。謂雖現入如是諸定,而于諸定,不生味著。又雖現入如是諸定,能起勝用,而不離染。佛言︰如是!如汝所說,諸菩薩摩诃薩甚爲希有,能爲難事!

  

  [150] 即本卷分別四不定分別叁學義門中。

  

  [151] 本論卷七原文爲:

  

  求解脫者,有爲善法皆名學故;學究竟者,有爲善法皆無學故。

  

  [152] 「止息」,藏文作「gnas pa/」。

  

  [153] 「學」字下,《金藏》有「而」字。

  

  [154] 謂定種子。

  

  [155] 「非所行」,藏文作「rgyur med pa/」。

  

  [156] 《瑜伽》六十二卷中原文:

  

  又此等至,當言非學非無學攝。非所行故,似涅槃故。

  

  [157] 如理《義演》雲「其非二法,即通有爲無爲」。即非學、非無學之

  

  非二法,既通無爲真如法,又通此滅盡定。智周《演秘》所謂「彼法通局」。

  

  [158] 謂非學、非無學之有爲中。

  

  [159] 「學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160] 「說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161] 「得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162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五十叁雲︰

  

  若初起,唯欲界。

  

  《順正理論》卷十二末雲︰

  

  滅定初起,唯在人中,謂滅盡定,唯在人中得初修起。唯人中有說者、釋者,及有強盛加行力故。

  

  《俱舍論》卷五同。

  

  [163] 「九」字,《金藏》誤作「七」。

  

  [164] 如《對法》卷九雲︰

  

  要于人趣,方能引發。言「引發」者,是初起義。或于人趣,或于色界,能現在前。先已生起,後重現前故。「或于人趣」者,謂于此生。「或于色界」者,謂後生彼。

  

  [165] 「起」字,藏文作「skye ba/」。

  

  [166] 「生」字,原作「現前」。

  

  [167] 「此」字,《金藏》誤作「彼」。

  

  [168] 原作「未建立阿賴耶識教」。

  

  [169] 原無「第八」二字。

  

  [170] 意指皆得現前。

  

  [171] 「中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172] 《邬陀夷經》,梵文作「udayi-sutra」。

  

  [173] 及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五十叁初。

  

  [174] 《俱舍論》卷五雲︰

  

  此滅盡定亦有退耶?應言亦有。若不爾者,即便違害《邬陀夷經》。經言︰具壽!有諸苾刍先于此處具淨屍羅、具叁摩地、具般羅若﹝梵文爲「prajba」;藏文作「wes rab/」。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五十叁作「戒定慧具足者」﹞,能數入出滅受想定,斯有是處。應如實知彼于現法,或臨終位﹝《大毗婆沙論》作「及將死時」﹞,不能勤修令解圓滿﹝《大毗婆沙論》作「若不能辨如來聖旨」﹞。從此身壞﹝《大毗婆沙論》作「命終」﹞,超段食天﹝《俱舍論光記》卷二十雲「謂欲六天,資段食故」﹞,隨受一處意成天身﹝《光記》雲「謂色界天不由精血等生,隨意受生,名意成天身」﹞。于彼生已,複數入出滅受想定,亦有是處,應如實知﹝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五十叁續引此經雲「時,具壽邬陀夷在彼會坐,語尊者舍利子言︰彼苾刍生意成天身,能數入出滅想受定,無有是處。第二、第叁亦如是說」﹞。

  

  [175] 「邬陀夷」,藏文作「”char byed/」。

  

  [176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五十叁雲︰

  

  如契經說︰尊者舍利子告苾刍衆言︰若苾刍戒定慧具足者,能數數入出滅受想定。……

  

  可說舍利子爲「釋此經者」。

  

  [177] 「後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後」,靈泰《抄》、《秘蘊》、《義演》作「複」。

  

  [178] 如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五十叁雲︰

  

  問︰何故具壽邬陀夷再叁違逆尊者舍利子?答︰彼之所疑,非無處所。彼作是念︰得此定者,必已離無所有處染,命終應生非想非非想處,于彼,必無起此定理。又彼不了舍利子意,是故現前再叁違逆。

  

  問︰舍利子有何意趣?彼具壽雲何不了?答︰舍利子說生色界者,邬陀夷說生無色界者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、別解五無心位──二無心定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