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;舍利子说退者,邬陀夷说不退者;由此不了,故三违之。
问︰尊者何故不开悟彼,而致重违逆耶?答︰尊者念言︰谁能开悟如是愚执自是者耶?有说︰尊者念欲悟。由再三违逆故,彼意便止。如《箭喻经》说:有众多增上慢苾刍,于佛前各自赞美︰我生已尽,乃至广说。佛时欲为说断慢法,由诸苾刍自赞不止故,彼心便息。世尊具足普缘大悲,尚于慢人说法心息,何况尊者舍利子耶!
有说︰尊者作如是念︰此所论事,必闻于佛,佛当以此诃邬陀夷及阿难陀,当使此诫经历千载,令无智者,不敢违于智人所说。尊者复念︰如是苾刍,于大众中,再三违我,竟无同梵行者随喜我之所说!今应诣佛,决判此事。念已,即时往至佛所,顶礼双足,退坐一面;告苾刍众︰若苾刍戒定慧具,乃至广说。时邬陀夷亦在彼会,复作如上违逆之言。尊者尔时作如是念︰彼故于大师所违反我说,又无同梵行苾刍称赞于我。我于今者,惟应默然,时,舍利子便默然住。
尔时,佛告邬陀夷曰︰汝以何等为意成天身?岂不欲说非想非非想处耶?彼答︰如是。世尊告曰︰汝是愚人,盲无慧眼,云何与上座苾刍论甚深阿毗达磨?
佛于尔时,现前诃责邬陀夷已,复责具寿阿难陀言︰汝见愚人触恼上座,何缘舍置,曾不呵止?世尊尔时,诃责是已,便入静室,宴寂而住。
[179] 「生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180] 说此定生起,「后于色界、重现在前」,乃「未建立﹝即未信受﹞阿
赖耶识教」所致。
[181] 如《对法》卷十云︰
问︰无色界中,何故灭定不起现前?答︰生无色界,此灭尽定多分不起现前。由住寂静解脱异熟者,于此灭定多不发起勤方便故。所以者何?﹝藏文无「所以者何」四字﹞?诸圣弟子为欲安住寂静住故﹝藏文作「欲安住寂静住之诸界者,谓」﹞,于人趣等﹝藏文无「等」字﹞,引此灭定令现在前。若已生色界者,不由功用,自然﹝藏文作「bsgrim mi dgos par/」﹞安住第一寂静解脱异熟住﹝藏文作「由异熟所生最胜寂静解脱住而安住」﹞。不复发起方便功用求此灭定令现在前﹝藏文作「为证得此定现前不再发起勤策」﹞。
[182] 谓旧唯识诸师解《瑜伽》卷五十六文,有「未建立教」之说。
[183] 「诸」字下,《义演》牒文、《金藏》有「法」字。
[184] 「说」字,《金藏》无。
[185] 谓小乘不知有第八识教。
[186] 「设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后」。
[187] 「不」字,即「未」。
[188] 《摄论》卷一末云︰
又入灭定,识不离身,圣所说故。此中异熟识应成不离身,非为治此,灭定生故;又非出定此识复生。由异熟识既间断已,离结生相续,无重生故。
[189] 「姓」字,《金藏》误作「性」,下一同。
[190] 《金藏》作「生下」,余作「下生」。
[191] 「先」字,疑为「大」。
[192] 《瑜伽》卷八十〈摄决择分〉中云︰
如回向菩提声闻由遇缘故,乘无上乘而般涅槃。如是菩萨设为如来及诸菩萨之所弃舍,因弃舍故,若遭尤重求下劣乘般涅槃缘,应乘下乘而般涅槃。然无处无容诸佛菩萨如是放逸,弃舍于彼,定无是处。
[193] 「将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194] 「分」字,《金藏》无。
[195] 《对法》卷十原作:
生无色界,多分不起现前。由安住寂静解脱异熟者,故不入此定。
[196] 谓《瑜伽》卷五十六文。
[197] 「即」字,《金藏》无。
[198] 「断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199] 「为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200] 「断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201] 「人」字,《金藏》误作「入」。
[202] 「是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203] 「智」字,原无。
[204] 谓见所断惑。
[205] 即初中,有二师不同说。此初中之初师。
[206] 「惑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207] 「与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208] 有覆无记。
[209] 此句意云:又,何不说已断六品等初、二果人,亦能得入此定中?
[210] 「无性」二字,本论《述记》原作「世亲」,今改。
[211] 如《摄论‧无性释》云︰
除佛、独觉,若阿罗汉,若不还果及不退位诸菩萨等,余不能入。
[212] 《瑜伽》卷五十三原文为:
有学圣者能入此定,谓不还身证;无学圣者,亦复能入,谓俱分解脱。
[213] 见《对法》卷九:
「已离色界欲」与「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」,定相对辨。
[214] 《对法》第九原文作:
谓诸圣者已得第四静虑,不求生无色界,而起厌背,第四静虑行恒现在前﹝藏文无「而起厌背」等十三字﹞,舍断结道﹝藏文作「spov ba”i lam bsal nas/」﹞,依胜进道﹝藏文作「khyad par can gyi lam la gnas te/」﹞,渐次﹝藏文无此二字﹞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。
[215] 谓第四静虑及四无色定惑、种。
[216] 如理《义演》云︰
欲界中有忧苦变异受,下三禅中有苦乐变异受;受俱惑种,能障定也。意说受俱烦恼及种皆能障定。
[217] 本论卷二云︰
苦乐受灭,故名不动。
《俱舍论》卷二十八云︰
寻、伺、四受、入息、出息,此八灾患,第四都无。
[218] 「即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219] 「下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220] 如除前已引第二句,余三句为︰
﹝此初句者,﹞谓依未至定,已离色界欲,而不能得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。……﹝第三句者,﹞谓即此行者勤求离欲,依断结道,渐次能入无色界寂静解脱定。﹝第四句者,﹞谓除上尔所相。
如理《义演》云︰
﹝第二及第三句﹞既言得第四禅,即断下三禅中烦恼种尽也。
[221] 即《对法》卷九文。
[222] 「欲明」,《金藏》作「云得」。
[223] 「惑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224] 《对法》卷十三云︰
由身证得八解脱定具足住故,谓有色观诸色等。
[225] 《金藏》、《义演》、灵泰《抄》、《秘蕴》作「九定」,余作「定九」。
[226] 《对法》卷十三云︰
云何想受灭解脱?谓依止非想非非想解脱,超过诸余寂静解脱,住于似真解脱具足住中,心、心所灭。为解脱想受灭障故﹝汉译无,今依藏文增﹞。
[227] 见《杂集论述记》卷五。
[228] 即杂修有漏无漏定。
[229] 如《杂集论述记》卷五云︰
问︰如伏重得者,熏禅亦应尔!既伏惑能熏者,如声闻第三果未离初定欲,熏禅业成而命终,如何退?不可具初定业已,灭离生报故。不可思亦伏下地种,未永害故,圣人以种润故。
[230] 《金藏》作「等」,余作「者」。
[231] 《金藏》作「后」,余作「复」。
[232] 应谓烦恼种子润生。「润生」二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233] 「既」字,疑为「即」。
[234] 「等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235] 「岂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236] 谓俱生惑。
[237] 「对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238] 小乘亦许有烦恼种子。
[239] 《金藏》作「更」,余作「处」。
[240] 《瑜伽》卷五十九谓「一切烦恼皆得结生相续」中,有七种「结
生相续」,其初二种云︰
一、缠及随眠结生相续,谓诸异生。二、唯随眠结生相续,谓见圣迹﹝藏文作「gźi mthov ba/」﹞。
[241] 如《瑜伽》卷一云︰
若预流果及一来果,尔时我爱亦复现行。然此预流及一来果,于此我爱,由智慧力数数推求﹝藏文作「brtags wiv brlags wiv/」﹞,制而不着。犹壮丈夫与羸劣者共相角力,能制而伏之,当知此中,道理亦尔。若不还果,我爱尔时不复现行。
[242] 《对法》卷五云︰
又此自体爱﹝藏文作「lus la sred pa/」﹞唯是俱生,不了所缘境,无覆无记性摄,不﹝汉译作「而」,今依藏文改﹞能分别我自体生差别境界。由此势力,诸异生辈令无间中有相续。未离欲圣者亦尔,临命终时,乃至不明了想位,其中能起此爱现行;然能了别,以对治力之所摄伏。已离欲圣者,对治力强故,虽未永断,然此爱不复现行。彼由随眠势力,令生相续。
[243] 即「见圣迹」。
[244] 道邑《义蕴》云︰
异生亦有伏得无所有处以下惑者,应唯种润!若许尔者,即应异生毕竟不生色界!以欲界种能润生故。
[245] 「五」字,本论《述记》原作「三」,今改。
[246] 亦见《杂集论述记》卷五,如云︰
《显扬》十九﹝「若生此界此地,即此界地…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、别解五无心位──二无心定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