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、别解五无心位──二无心定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一切烦恼,令生相续」﹞、五十九说:一切烦恼皆能结生,何故此﹝《对法》﹞中,唯说于爱?润生有二位︰一、明了三性位:容起一切烦恼。﹝二、﹞若明了有覆位:唯起于爱。又望正命终,有近、有远。远通三性,近唯是贪。

  

  [247] 智周《演秘》云︰

  

  其意难云︰如言异生而以现润,下虽有现,不润生上。圣言种润,下虽有种,不润生上!

  

  [248] 智周《演秘》云︰

  

  第六意识俱生我见相应贪等,岂非正润?若言是者,正润惑在,云何言无故得生上?

  

  [249] 「然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
  

  [250] 「胜,必」二字,《金藏》作「胜,时」,《义演》牒文有「胜」字,

  

  余只作「必」。

  

  [251] 《金藏》作「无漏资」,余作「唯种子」。

  

  [252] 《瑜伽》卷四初云︰

  

  复次,色界有十八处︰谓梵众天、梵前益天、大梵天。此三由软、中、上品,熏修初静虑故。少光天、无量光天、极净光天。此三由软、中、上品,熏修第二静虑故。少净天、无量净天、遍净天。此三由软、中、上品,熏修第三静虑故。无云天、福生天、广果天。此三由软、中、上品,熏修第四静虑故。无想天,即广果天摄,无别处所。

  

  复有诸圣住止不共五净宫地︰谓无烦、无热、善现、善见,及色究竟。由软、中、上、上胜﹝藏文作「ches che ba/」﹞、上极品﹝藏文作「mchog tu che ba/」﹞,杂熏修第四静虑故。复有超过净宫,大自在住处﹝藏文作「dbav phyug chen po”i gnas/」﹞,有十地菩萨由,极熏修第十地故,得生其中。复次,无色有四处所﹝胜友《瑜伽师地论释》云「有说︰无色界于器界中有。由诸器界是一切有情共业所生起故」﹞;或无处所。

  

  《对法》卷九云︰

  

  于无色界无有安堵宫殿等处故,不建立生果差别故。

  

  [253] 《瑜伽》卷五十九及卷一。

  

  [254] 如理《义演》云︰

  

  有在下地,断下烦恼:如第二果及第三向,并第三果人,身在下地,断下欲界烦恼,证不还果也;有在上地,断上烦恼:如上流般、中般、生般、有行般、无行般等,皆自在上地,断上烦恼,证无学果。

  

  上中般等,如《对法》卷十三等说。

  

  [255] 本论卷二云︰

  

  苦乐受灭,故名不动。想受不行,名想受灭。

  

  《显扬》卷十八末云︰

  

  苦乐暂时离系,心、心法暂时离系。

  

  [256] 「所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
  

  [257] 「八」字,《演秘》、《义蕴》、《义演》谓有本作「一」,误。

  

  [258] 或五地惑。

  

  [259] 智周《演秘》云︰

  

  即前一师伏八地、五地惑也。形灭定故,并名为「下」。若伏八地,二种无为,皆非择灭。若伏五地,唯想受灭,不得择灭。不动无为,择灭所摄。下四地惑,并皆断也。《疏》文总也,应如是知。

  

  [260] 即回心向大。「心」,《金藏》误作「身」。

  

  [261] 如理《义演》云︰

  

  但是身证不还,及俱解脱等。不是非身证人及唯慧解脱者。何以故?先未得﹝八解脱﹞故。

  

  [262] 见《摄论》两《释》卷十,解「断烦恼甚深」颂。

  

  [263] 如《摄论‧世亲释》解云︰

  

  菩萨位中,伏烦恼缠,未灭烦恼,有随眠故。譬如众毒、咒力所害,体虽犹在,而不为害。

  

  《摄论‧无性释》续解云︰

  

  何故烦恼随眠犹在?恐同声闻乘速般涅槃故。由此道理,烦恼为因,至烦恼尽,得一切智。如有颂言︰念智力所制,烦恼证菩提。如毒、咒所持,过失成功德。

  

  [264] 《瑜伽》卷六十二原文为:

  

  灭尽等至,当言无漏。由与烦恼不相应故,非相应故,无所缘故,非诸烦恼之所生故,是出世间。一切异生不能行故,唯除已入远地菩萨;菩萨虽能起出世法令现在前,然由方便善巧力故,不舍烦恼。

  

  [265] 如本论卷三云︰

  

  然此菩萨虽未断尽俱生烦恼,而缘此识,所有分别我见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,由斯亦舍「阿赖耶」名,故说不成阿赖耶识,此亦说彼名「阿罗汉」。故《集论》﹝《对法》卷十四﹞中作如是说︰「十地﹝原作「此诸」﹞菩萨虽未永断一切﹝原无「一切」二字﹞烦恼,然此烦恼犹如咒药所伏诸毒,不起一切烦恼过失,一切地中,如阿罗汉已断烦恼」,故亦说彼名「阿罗汉」。彼﹝《集论》﹞说非理,七地以前,犹有俱生我见、爱等,执藏此识为自内我,如何已舍「阿赖耶」名?若彼分别我、见爱等不复执藏,说名为「舍」,则预流等诸有学位,亦应已舍「阿赖耶」名!许,便违害诸论所说。地上菩萨所起烦恼,皆由正知,不为过失。非预流等得有斯事,宁可以彼例此菩萨?彼六识中所起烦恼,虽由正知,不为过失,而第七识有漏心位,任运现行执藏此识,宁不与彼预流等同?由此故知彼﹝《集论》﹞说﹝十地菩萨已断烦恼、已舍「阿赖耶」名﹞非理。

  

  [266] 即七卷《楞伽经》,卷五〈现证品〉。

  

  [267] 如十卷《楞伽经》卷七云︰

  

  佛告大慧菩萨︰从初地乃至六地,入灭尽定。声闻、辟支佛亦入灭尽定。大慧!诸菩萨摩诃萨于七地中,念念入灭尽定。以诸菩萨悉能远离一切诸法有无相﹝藏文作「vo ba bid kyi mtshan bid/」。七卷《楞伽》作「有无相」﹞故。

  

  大慧!声闻、辟支佛不能念念入灭尽定。以声闻、辟支佛缘有为行﹝藏文作「mvon par ”du byed pa can/」。七卷《楞伽》作「有作」,「缘」是因义,非缘虑义﹞,入灭尽定,堕在可取能取境界;是故声闻、辟支佛不能入七地中念念灭尽定。以声闻、辟支佛生惊怖想﹝藏文、七卷《楞伽》无此句﹞,恐堕诸法无异相﹝七卷《楞伽》作「无差别相」;藏文并有「无种种相」﹞故。以觉诸法种种异相有法无法﹝藏文及七卷《楞伽》无此四字﹞、善不善法、同相异相﹝藏文十卷《楞伽》均作「自相共相」﹞,而入灭尽定。是故声闻、辟支佛不能入七地中念念灭尽定,以无善巧方便智故﹝七卷《楞伽》无此八字﹞。

  

  大慧!八﹝原刻作「七」,今依余两译藏文,及梵本改﹞地菩萨摩诃萨转灭﹝藏文作「ldog par ”gyur ro/」﹞声闻、辟支佛心、意、意识﹝「转灭」二字应在「菩萨摩诃萨」五字之前,梵本及余译均然。「意识」之后均有「分别及想」等﹞。

  

  大慧!初地乃至六地菩萨摩诃萨,见于三界但是自心──心、意、意识,离我、我所,唯是自心分别,不堕外法种种诸相。唯是凡夫,内心愚痴,堕于二边,见于可取能取之法。以无知故,而不觉知无始时来身、口及意,妄想烦恼﹝「而不觉知」等十六字,是译者增语﹞、戏论﹝七卷《楞伽》作「过恶」,四卷《楞伽》作「过恶虚伪」﹞,熏习而生诸法﹝七卷《楞伽》作「于自心内,变作能取、所取之相,而生执着。」﹞。

  

  大慧!于八地中,一切菩萨、声闻、辟支佛,入涅槃想﹝七卷《楞伽》作「八地菩萨所得三昧,同诸声闻、缘觉涅槃」﹞。大慧!诸菩萨摩诃萨承己自心三昧佛力﹝藏文作「tiv ve ”dsin gyi savs rgyas kyis/」﹞,不入三昧乐门、堕涅槃而住﹝七卷《楞伽》作「以诸佛力所加持故,于三昧门不入涅槃,若不持者」﹞,以不满足于如来地。若彼菩萨住三昧分者,休息度脱一切众生,断如来种、灭如来家﹝藏文作「rigs kyi gduv yav chad par ”gyur bas/」﹞。为示如来不可思议诸境界故﹝藏文作「大性不可思议」。七卷《楞伽》作「不可思议 大功德」﹞,是故不入涅槃。大慧!声闻、辟支佛堕三昧乐门法,是故于中生涅槃想。

  

  大慧!诸菩萨摩诃萨从初地来,乃至七地具巧方便,观察心、意、意识之想,远离﹝七卷《楞伽》等无「远离」二字﹞我、我所取相之法,观察我空、法空,观察同相、异相,善解四无碍巧方便义,自在﹝藏文作「dbav chags pa”i bde ba dav/」﹞次第,入于诸地菩提分法。大慧!我若不说诸菩萨摩诃萨同相异相法者,一切菩萨不如实知诸地次第,恐堕外道邪见等法,故我次第说诸地相。

  

  大慧!若人次第入诸地者,不堕余道,我说诸地次第相者﹝此重牒前文,为余译所无﹞,唯自心见诸地次第,及三界中种种行相,而诸凡夫不觉不知﹝七卷《楞伽》及藏文作「彼实无有若生若灭诸地次第,三界往来一切皆是自心所见,而诸凡愚不能了知」﹞。以诸凡夫不觉不知故,是故我及一切诸佛,于诸地次第之相,及建立三界种种行相。

  

  复次,大慧!声闻、辟支佛于第八菩萨地中,乐着寂灭三昧乐门醉故,不能善知唯自心见,堕自相同相熏习障碍﹝藏文作「sgrib pa”i bag chags/」﹞故,堕﹝藏文有「”dzin pa/」。七卷《楞伽》有「着」字﹞人无我、法无我见过,以分别心名为涅槃﹝藏文作「胜解彼分别为涅槃所成慧」﹞,而不能知诸法寂静﹝藏文作「而非胜解极寂静法所有慧」﹞。

  

  大慧!诸菩萨摩诃萨以见寂静﹝藏文作「”gog pa/」;七卷《楞伽》作「寂灭」﹞三昧乐门,忆念本愿大慈悲心﹝藏文作「sbiv brtse ba dav sbiv rje dav ldan źiv/」﹞,度诸众生﹝余译均无此句﹞。知十无尽如实行智﹝藏文作「mthar thug pa”i gna…
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、别解五无心位──二无心定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