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、别解五无心位──二无心定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s kyi ”jug pa rnam par dbye ba wes pas/」。「十无尽」或「十无尽句」,梵文为「dawa nistha-pada」;藏文为「mthar thug pa”i gnas bcu/」﹞,是故不即入于涅槃。

  

  大慧!诸菩萨摩诃萨远离虚妄分别之心,远离能取、可取境界﹝藏文作「rnam par rtog pa/」﹞,名入涅槃。以如实智知一切诸法唯是自心,是故不生分别之心,是故菩萨不取心、意、意识,不着外法﹝藏文作「phyi rol gyi dvos po”i/」﹞实有之相﹝藏文作「vo bo bid dav mtshan bid la/」﹞,而非不为佛法修行,依根本智﹝藏文作「自内证智」﹞,展转修行,为于自身求佛如来证地智故。

  

  大慧!如人睡梦度大海水﹝藏文作「chu bo chen po/」﹞,起大方便﹝藏文作「”bad pa dav brtson pa chen po/」﹞,欲度自身,未度中间,忽然便寤,作是思惟︰此为是实?为是虚妄?彼复思惟:如是之相非实、非虚,唯是我本虚妄分别不实境界。熏习因故﹝七卷《楞伽》作「如是但是见、闻、觉、知曾所更事分别」。藏文同﹞,见种种色形相颠倒不离有无﹝藏文作「断离有无分别」;七卷《楞伽》作「离有无念」﹞,意识熏习﹝余译无「熏习」二字﹞于梦中见。

  

  大慧!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。于八地中,见分别心,初地、七地诸法同法,如梦、如幻、平等无差,离诸功用﹝藏文作「brtson pa/」﹞可取、能取分别之心,见心、心数法﹝藏文作「sems dav sems las byuv ba”i rnam par rtog pa rgyu ba mthov nas/」﹞,为于未得上上佛法修行者令得故﹝藏文作「于佛法加行」﹞,菩萨摩诃萨修行胜法﹝藏文作「未达,当加行使达。」如《摄论‧无性释》卷一初引颂云︰「寤寤开发义,有时业佛界」﹞,名为涅槃,非灭诸法,名为涅槃。菩萨摩诃萨远离心、意、意识分别相﹝藏文作「无有心、意、意识分别及想」﹞故,得无生法忍。

  

  大慧!第一义中亦无次第,无次第行,诸法寂静如虚空﹝藏文作「为显示诸法无有显现,离诸分别故,于胜义中,无有次第,亦无次第衔接」﹞。

  

  [268] 「九」字,本论《述记》原作「八」,今改。

  

  [269] 「七」字,本论《述记》原作「九」,今改。

  

  [270] 如《十地经论》卷九云︰

  

  金刚藏菩萨言︰佛子!菩萨从第六地来,能入寂灭定。今住第七菩萨地,于念念中,能入寂灭定,而不证寂灭定。是菩萨毕竟成就不可思议身、口、意业。佛子!是诸菩萨行实际行﹝藏文作「yav dag pa”i mtha” la gnas pas/」﹞,而不证寂灭。佛子!譬如有人乘大船舫,入于大海,善知行船﹝藏文作「rgal ba”i thabs la mkhas pa”i/」,疑应作「pas」。此下藏文有「rlung la mkhas pa/」﹞,善知水相,不为大海水难所害。如是,佛子!菩萨住此第七菩萨地中,乘诸波罗蜜船,行实际行,而不证寂灭定。

  

  [271] 「或」字,《金藏》误作「惑」。

  

  [272] 「者」字,《金藏》无。

  

  [273] 如理《义演》云︰

  

  此明得定人数不同。若大乘有顿悟菩萨,在欲界得,通十地皆得。若渐悟菩萨,通欲色二界得,及通地前地上皆得,先已得故。中间有未得者,先未得故。

  

  若独觉中,即麟角独觉,唯于南阎浮提出世中,得灭定,亦不向余三洲及上界得定也,以不向彼出世故,即唯一人得。若部行独觉,亦不至于天上,唯除北洲,于余三洲出现,得灭定。

  

  若声闻乘,约处分别,即人中除北洲,余三洲得;并欲界天得;全九处得。于色界,除初禅大梵王天,及除无想天,余合有十六天得。若在彼得果者,皆得。即是身证不还,及俱解脱者,及无色界四天,亦得。都计三界,合有二十九处得灭定也。以此二十九处皆有不还、阿罗汉果等。

  

  「约地」者,即约九地分身,即十九处是也。

  

  「根性」者,即圣者皆有上、中、下也。「九品」者,约断初禅一品染,伏余八品染及上余地染,而得灭定,为一人。如是乃至展转断初禅九品染,伏上地染,得灭定者,为第九人。如是断二禅中九品染,亦有九人。乃至断无所有处染,皆然。乃至断有顶地九品,有九人得定,亦然,故云「九品」。此依初师说。

  

  若依第二师说,如不还人断下三禅染尽、未断第四禅中一品染,即名第四禅具缚人,乃至断第四禅九品染,得灭定,为九人。乃至非非想地,亦然。故第一师约八地之中九品,地地皆有九人。

  

  若第二师,约五地之中九品,地地皆有九人得灭定。若约上、中、下根性,乃有多种也。言「定不定」者,即显定得灭定也。即身证不还、俱解脱、麟角独觉,及部行独觉、十地菩萨,皆得灭定。「不定」得者,如二乘慧解脱,及非身证者。或「不定」者,意说不定姓人得灭定也。

  

  当与下引《杂集论述记》卷五,第五义门分别「得人多少」文会勘。

  

  [274] 谓二种方便。

  

  [275] 《瑜伽》卷十二末原文为:

  

  问︰以何方便,入此等至?答︰若诸圣者已离无所有处欲,或依非想非非想处而入于定,或依灭尽相﹝藏文作「”gog pa”i mtshan ma med pa la/」﹞而入于定。「依非想非非想处相而入定」者,谓于此上﹝汉译作「二」,今依藏文改﹞,心深生厌舍﹝藏文作「lhag par btav sbom su byed de/」﹞,非想非非想处进趣,所缘皆灭尽故﹝藏文作「dmigs pa yav dag par ”gags pa”i sems/」﹞,心便寂灭。「依灭尽相而入定」者,亦复如是。将欲趣入灭尽定时,有二种法,多有所作,谓奢摩他﹝梵文为「wamatha」;藏文为「źi gnas/」﹞、毗钵舍那﹝梵文为「vipawyana」;藏文为「lhag mthov/」﹞。

  

  云何奢摩他?云何毗钵舍那?云何此二多有所作﹝藏文为「gces spras byed pa/」﹞?谓于此义中,八次第定﹝藏文作「mthar gyis gnas pa”i sboms par ”jug pa brgyad/」﹞,名奢摩他;所有圣慧,名毗钵舍那。于此二中,随缺一种,即不能入灭尽等至,要具此二,方能趣入,是故此二多有所作。

  

  问︰入灭定时,云何次第,灭三种行?答︰此有二种︰谓行时﹝藏文作「dpyod pa/」﹞、住时。若于行时,亦起言说﹝藏文作「gtam byed pa/」﹞,于初静虑有此作用,有语行﹝藏文作「vag gi ”du byed/」﹞故。若于住时,从第二静虑以上次第定力,彼三种行﹝藏文无此四字﹞次第而灭﹝《略纂》卷十二云「二定灭语行,四定灭身行,灭定灭心行」﹞。当知出时,由逆次第次第而起。

  

  问︰灭尽定中,诸心、心法并皆灭尽,云何识不离于身?答︰由不变坏诸色根中,有能执持转识种子阿赖耶识不灭尽故,后时彼法从此得生。

  

  [276] 《成业论》原作:

  

  不思惟一切相,及正思惟无相界,二因二缘,能入无相界定。

  

  [277] 即说三品修此定中。

  

  [278] 「缘有为行」,藏文作「mvon par ”du byed pa can/」。

  

  [279] 谓同《楞伽经‧入道品》。如明「菩萨第七住」云︰

  

  又诸菩萨第六住中所入灭定,今此住中,念念能入。然此菩萨甚希奇业﹝藏文作「法」﹞不可思议,谓常安住实际﹝藏文作「yav dag pa”i mtha” la gnas par byed/」。同前《十地经论》「行实际行」﹞中,而于寂灭﹝藏文作「”gog pa/」﹞能不作证。彼由如是妙方便智之所引发增上力故,能行一切有情不共菩萨妙行。虽与世间相似显现,而非彼性,如经广说﹝亦当指《楞伽》、《瑜伽》遍解大小乘经,大乘经中不独《解深密经》、《宝积经‧普明菩萨会》、《华严经‧十地品》等﹞。

  

  此中总义﹝藏文作「bsdus pa”i don/」﹞:谓依福业事摄受种种亲属﹝藏文作「chuv ma/」﹞、徒众﹝藏文作「”khor/」﹞、求生差别,发起﹝藏文作「mvon par grub pa”i khyad par ”dad pa yav dag par brtsams pa/」﹞胜进,三解脱位。信解劣乘,方便调伏,受用诸欲,求欲差别﹝藏文作「”dod pa”i khyad par don du gber ba/」﹞,转﹝藏文作「bzlog pa/」﹞诸外道,随他心转,随大众转。

  

  [280] 「相」字,金陵本误作「想」。

  

  [281] 《对法》卷十三原作:

  

  无相行菩萨者,谓住远行地中所有菩萨。由此菩萨若作功用,乃至随其欲乐,能令诸相不现行故。

  

  [282] 见十卷《楞伽》卷七〈入道品〉第九。

  

  [283] 见《瑜伽》卷十二。

  

  [284] 「无相界」,藏文作「mtshan ma med pa”i dbyivs/」。

  

  [285] 「相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
  

  [286] 智周《演秘》云︰

  

  菩…
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、别解五无心位──二无心定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