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s kyi ”jug pa rnam par dbye ba wes pas/」。「十無盡」或「十無盡句」,梵文爲「dawa nistha-pada」;藏文爲「mthar thug pa”i gnas bcu/」﹞,是故不即入于涅槃。
大慧!諸菩薩摩诃薩遠離虛妄分別之心,遠離能取、可取境界﹝藏文作「rnam par rtog pa/」﹞,名入涅槃。以如實智知一切諸法唯是自心,是故不生分別之心,是故菩薩不取心、意、意識,不著外法﹝藏文作「phyi rol gyi dvos po”i/」﹞實有之相﹝藏文作「vo bo bid dav mtshan bid la/」﹞,而非不爲佛法修行,依根本智﹝藏文作「自內證智」﹞,展轉修行,爲于自身求佛如來證地智故。
大慧!如人睡夢度大海水﹝藏文作「chu bo chen po/」﹞,起大方便﹝藏文作「”bad pa dav brtson pa chen po/」﹞,欲度自身,未度中間,忽然便寤,作是思惟︰此爲是實?爲是虛妄?彼複思惟:如是之相非實、非虛,唯是我本虛妄分別不實境界。熏習因故﹝七卷《楞伽》作「如是但是見、聞、覺、知曾所更事分別」。藏文同﹞,見種種色形相顛倒不離有無﹝藏文作「斷離有無分別」;七卷《楞伽》作「離有無念」﹞,意識熏習﹝余譯無「熏習」二字﹞于夢中見。
大慧!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。于八地中,見分別心,初地、七地諸法同法,如夢、如幻、平等無差,離諸功用﹝藏文作「brtson pa/」﹞可取、能取分別之心,見心、心數法﹝藏文作「sems dav sems las byuv ba”i rnam par rtog pa rgyu ba mthov nas/」﹞,爲于未得上上佛法修行者令得故﹝藏文作「于佛法加行」﹞,菩薩摩诃薩修行勝法﹝藏文作「未達,當加行使達。」如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卷一初引頌雲︰「寤寤開發義,有時業佛界」﹞,名爲涅槃,非滅諸法,名爲涅槃。菩薩摩诃薩遠離心、意、意識分別相﹝藏文作「無有心、意、意識分別及想」﹞故,得無生法忍。
大慧!第一義中亦無次第,無次第行,諸法寂靜如虛空﹝藏文作「爲顯示諸法無有顯現,離諸分別故,于勝義中,無有次第,亦無次第銜接」﹞。
[268] 「九」字,本論《述記》原作「八」,今改。
[269] 「七」字,本論《述記》原作「九」,今改。
[270] 如《十地經論》卷九雲︰
金剛藏菩薩言︰佛子!菩薩從第六地來,能入寂滅定。今住第七菩薩地,于念念中,能入寂滅定,而不證寂滅定。是菩薩畢竟成就不可思議身、口、意業。佛子!是諸菩薩行實際行﹝藏文作「yav dag pa”i mtha” la gnas pas/」﹞,而不證寂滅。佛子!譬如有人乘大船舫,入于大海,善知行船﹝藏文作「rgal ba”i thabs la mkhas pa”i/」,疑應作「pas」。此下藏文有「rlung la mkhas pa/」﹞,善知水相,不爲大海水難所害。如是,佛子!菩薩住此第七菩薩地中,乘諸波羅蜜船,行實際行,而不證寂滅定。
[271] 「或」字,《金藏》誤作「惑」。
[272] 「者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[273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此明得定人數不同。若大乘有頓悟菩薩,在欲界得,通十地皆得。若漸悟菩薩,通欲色二界得,及通地前地上皆得,先已得故。中間有未得者,先未得故。
若獨覺中,即麟角獨覺,唯于南閻浮提出世中,得滅定,亦不向余叁洲及上界得定也,以不向彼出世故,即唯一人得。若部行獨覺,亦不至于天上,唯除北洲,于余叁洲出現,得滅定。
若聲聞乘,約處分別,即人中除北洲,余叁洲得;並欲界天得;全九處得。于色界,除初禅大梵王天,及除無想天,余合有十六天得。若在彼得果者,皆得。即是身證不還,及俱解脫者,及無色界四天,亦得。都計叁界,合有二十九處得滅定也。以此二十九處皆有不還、阿羅漢果等。
「約地」者,即約九地分身,即十九處是也。
「根性」者,即聖者皆有上、中、下也。「九品」者,約斷初禅一品染,伏余八品染及上余地染,而得滅定,爲一人。如是乃至展轉斷初禅九品染,伏上地染,得滅定者,爲第九人。如是斷二禅中九品染,亦有九人。乃至斷無所有處染,皆然。乃至斷有頂地九品,有九人得定,亦然,故雲「九品」。此依初師說。
若依第二師說,如不還人斷下叁禅染盡、未斷第四禅中一品染,即名第四禅具縛人,乃至斷第四禅九品染,得滅定,爲九人。乃至非非想地,亦然。故第一師約八地之中九品,地地皆有九人。
若第二師,約五地之中九品,地地皆有九人得滅定。若約上、中、下根性,乃有多種也。言「定不定」者,即顯定得滅定也。即身證不還、俱解脫、麟角獨覺,及部行獨覺、十地菩薩,皆得滅定。「不定」得者,如二乘慧解脫,及非身證者。或「不定」者,意說不定姓人得滅定也。
當與下引《雜集論述記》卷五,第五義門分別「得人多少」文會勘。
[274] 謂二種方便。
[275] 《瑜伽》卷十二末原文爲:
問︰以何方便,入此等至?答︰若諸聖者已離無所有處欲,或依非想非非想處而入于定,或依滅盡相﹝藏文作「”gog pa”i mtshan ma med pa la/」﹞而入于定。「依非想非非想處相而入定」者,謂于此上﹝漢譯作「二」,今依藏文改﹞,心深生厭舍﹝藏文作「lhag par btav sbom su byed de/」﹞,非想非非想處進趣,所緣皆滅盡故﹝藏文作「dmigs pa yav dag par ”gags pa”i sems/」﹞,心便寂滅。「依滅盡相而入定」者,亦複如是。將欲趣入滅盡定時,有二種法,多有所作,謂奢摩他﹝梵文爲「wamatha」;藏文爲「źi gnas/」﹞、毗缽舍那﹝梵文爲「vipawyana」;藏文爲「lhag mthov/」﹞。
雲何奢摩他?雲何毗缽舍那?雲何此二多有所作﹝藏文爲「gces spras byed pa/」﹞?謂于此義中,八次第定﹝藏文作「mthar gyis gnas pa”i sboms par ”jug pa brgyad/」﹞,名奢摩他;所有聖慧,名毗缽舍那。于此二中,隨缺一種,即不能入滅盡等至,要具此二,方能趣入,是故此二多有所作。
問︰入滅定時,雲何次第,滅叁種行?答︰此有二種︰謂行時﹝藏文作「dpyod pa/」﹞、住時。若于行時,亦起言說﹝藏文作「gtam byed pa/」﹞,于初靜慮有此作用,有語行﹝藏文作「vag gi ”du byed/」﹞故。若于住時,從第二靜慮以上次第定力,彼叁種行﹝藏文無此四字﹞次第而滅﹝《略纂》卷十二雲「二定滅語行,四定滅身行,滅定滅心行」﹞。當知出時,由逆次第次第而起。
問︰滅盡定中,諸心、心法並皆滅盡,雲何識不離于身?答︰由不變壞諸色根中,有能執持轉識種子阿賴耶識不滅盡故,後時彼法從此得生。
[276] 《成業論》原作:
不思惟一切相,及正思惟無相界,二因二緣,能入無相界定。
[277] 即說叁品修此定中。
[278] 「緣有爲行」,藏文作「mvon par ”du byed pa can/」。
[279] 謂同《楞伽經‧入道品》。如明「菩薩第七住」雲︰
又諸菩薩第六住中所入滅定,今此住中,念念能入。然此菩薩甚希奇業﹝藏文作「法」﹞不可思議,謂常安住實際﹝藏文作「yav dag pa”i mtha” la gnas par byed/」。同前《十地經論》「行實際行」﹞中,而于寂滅﹝藏文作「”gog pa/」﹞能不作證。彼由如是妙方便智之所引發增上力故,能行一切有情不共菩薩妙行。雖與世間相似顯現,而非彼性,如經廣說﹝亦當指《楞伽》、《瑜伽》遍解大小乘經,大乘經中不獨《解深密經》、《寶積經‧普明菩薩會》、《華嚴經‧十地品》等﹞。
此中總義﹝藏文作「bsdus pa”i don/」﹞:謂依福業事攝受種種親屬﹝藏文作「chuv ma/」﹞、徒衆﹝藏文作「”khor/」﹞、求生差別,發起﹝藏文作「mvon par grub pa”i khyad par ”dad pa yav dag par brtsams pa/」﹞勝進,叁解脫位。信解劣乘,方便調伏,受用諸欲,求欲差別﹝藏文作「”dod pa”i khyad par don du gber ba/」﹞,轉﹝藏文作「bzlog pa/」﹞諸外道,隨他心轉,隨大衆轉。
[280] 「相」字,金陵本誤作「想」。
[281] 《對法》卷十叁原作:
無相行菩薩者,謂住遠行地中所有菩薩。由此菩薩若作功用,乃至隨其欲樂,能令諸相不現行故。
[282] 見十卷《楞伽》卷七〈入道品〉第九。
[283] 見《瑜伽》卷十二。
[284] 「無相界」,藏文作「mtshan ma med pa”i dbyivs/」。
[285] 「相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286] 智周《演秘》雲︰
菩…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、別解五無心位──二無心定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