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俱生我見等,雖得世道,即不能伏?雖得第叁果,下不能斷,生上方斷,如第七識耶?彼﹝俱生我見﹞障果,及障出自地故。不同第七﹝識﹞微細,不障果及出自地故。
【論文】
七‧一六五 若諸菩薩,先二乘位,已得滅定,後回心者,一切位中,能起此定。
【疏翼】
第二明修所斷惑中,第二明菩薩修所斷惑。于中分二︰一、回心,二、頓悟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記‧卷四十一】
下文第二、明菩薩修惑隨何者。
先二乘已得此定,後回心[260],即得定者,非非身證、慧解脫等[261],即一切地、叁大劫中,能入此定。
【論文】
七‧一六六 若不爾者,或有乃至七地滿心,方能永伏一切煩惱,雖未永斷欲界修惑,而如已斷,能起此定。論說:已入遠地菩薩,方能現起滅盡定故。
【疏翼】
第二明菩薩修所斷惑中,第二頓悟。于中分二︰一、有七地滿心永伏,二、有從初地永伏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記‧卷四十一】
若頓悟菩薩,義即不定。或有一類,七地究竟滿心,方伏一切叁地六識中煩惱盡。以能入前入住心等,猶未能故。「雖未永斷欲界修惑,而如已斷」者,「能起此定」。
即《攝論》[262]說︰菩薩後得智中起煩惱者,不爲過失,如已斷者[263]。
「論說已入遠地菩薩」方起此定,六十二卷說[264]「遠地」者,即第七遠行地故。
【論文】
七‧一六七 有從初地,即能永伏一切煩惱,如阿羅漢。彼十地中,皆起此定。經說:菩薩前六地中,亦能現起滅盡定故。
【疏翼】
第二明頓悟中,第二有從初地永伏。
【述記‧卷四十一】
複有頓悟決定姓人,「有從初地,即能伏一切煩惱」,如前第叁卷引。即《對法》第十四卷說[265]:此菩薩十地中,皆能起此定。十卷《楞伽》第七〈入道品〉[266]初[267],及《十地經》第九[268]卷第七[269]地中,說六地中,亦能入此定故[270]。即十地菩薩有起煩惱,謂悲增上者,有不起煩惱,謂智增上者。
又解︰或雖悲智等,而所樂行不同︰一、怖故伏惑,恐爲失;一、不怖故,起利生。故或[271]伏,或不伏,有此差別。如地前回心入大乘位,有先得此定者,有不得者,有聖者者[272],有凡夫者故。即成佛者,先已成就故,至佛時,由先無始成就滅定種子故,今初成佛,即名爲得,圓滿成故。
若隨二師,叁乘分別,約地、根性,或九品、定不定者,得定人數,皆如理思[273]。
又解︰《瑜伽》第十二說︰入此定有二[274]︰一、依非想相,二、依無相界相[275]。《成業論》雲:有二因、緣能入滅定[276],謂如前[277]引。
《楞伽》第七雲何?
謂前六地中,共聲聞等「緣有爲行[278]」等,乃至廣說能入此定。「于七地中」,能「念念入」此定,能「離諸法有無相故」。《瑜伽》四十八同《楞伽》說[279]。《對法》第十叁等亦說︰無相[280]行菩薩,謂住遠行地菩薩,能令諸相不現行故[281]。
今准此等經論文,若決定姓,決定已得。通論位次,即十地皆得。如《楞伽》[282]說「初地」等能「入此定」,共聲聞等「緣有爲行」。即是《大論》[283]、《成業》:依非想處相入此定。但厭非想處心,故名「緣有爲行」。若入七地滿心,能念念入此定,行「無相行」,緣「無相界」,入此定故。不共前六地、聲聞等行相故。即《大論》六十二,據念念能入,緣無相涅槃相,不共聲聞等,即說「遠行地」方能入此定。《楞伽》據定得,即十地皆得,無相違故。雖《瑜伽》八十說:入無余依緣「無相界[284]」,入此滅定,此之相分,亦有爲相,似「無相界」。非真得彼,任運起,無相[285]違故[286]。
《大論》第十二說︰問︰入此定,不分別我當入等,乃至廣說既無作意,雲何能入出此定[287]?答︰先于此心善修故,乃至任運能入出,隨其自在、未自在者,何心皆出[288]。又說:出定時觸叁種觸︰謂[289]不動觸、無所有觸[290]、無相觸。緣叁種境[291]︰一、有境[292],二、境境[293],叁、滅境[294]等,如《樞要》說[295]。
此[296]無想二定,顯數滅,心所多少?
唯二十二,一是心王故[297]。
問︰非有漏心別境五皆起,如何唯二十二?
有漏,此不俱,行相別故。無漏,可然。
七[298]、曾得未曾得[299]。佛于何時得[300]。謂諸余分別,如《對法[301]》抄[302]。即《楞伽》第七[303]、《大論》十二[304]、五十叁[305]、五十六[306]、六十二[307]、八十[308]、《對法》第二[309]、第五[310]、第九[311]、第十叁[312]、《顯揚》第一[313]、《十地論》第九[314]卷、《五蘊》、《成業》[315]:出定由先期願[316],共爲此證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二別解五位無心中,第二別解二定訖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[1] 「自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次」。
[2] 即第十六頌。
[3] 「等」,取悶絕,此二心所皆通有心。
[4] 謂無想天。
[5] 謂唯有一異熟果處。
[6] 即別解無想定。
[7] 第一段文,有五義。
[8] 色界十八處,最上爲遍淨天。
[9] 本論卷一末雲︰
謂修定時,于定加行厭患粗動心、心所故,發勝期願,遮心、心所。令心、心所漸細、漸微。微微心時,熏異熟識成極增上厭心等種。由此損伏心等種故,粗動心等暫不現行。依此分位,假立二定。此種善故,定亦名善。
[10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五十二末雲︰
有說︰此定十一物爲體,以十大地法及心滅故。有說︰此定二十一物爲體,以十大地法、十大善地法,及心滅故。如是說者,隨滅爾所心、心所法,即有爾所物現前,爲此定體。
《俱舍論》卷四雲︰
無癡善根,慧爲性故。不重計爲善。
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二十二法者,謂五遍行、五別境、善十一及心。然此定雖非心專注一境,然令身安和,故且名定。
靈泰《抄》同。
[11] 「定」字,原作「靜慮」。
[12] 「厭」字,原無。
[13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五十二初雲︰
問︰何故第四靜慮,順心、心所滅,非下地耶?
答︰諸欲入彼定者,先起欲界善心,次入初靜慮,次入第二靜慮,次入第叁靜慮,後入第四靜慮;于第四靜慮上中下心,從上入中,從中入下,下品心斷,入無想定。譬如女人績毛爲縷,除去粗者,緝積細者,乃至將盡,以手絕之。入無想定,當知亦爾,從粗入細,乃至都滅。故此唯在第四靜慮。
[14] 「第二卷」,應作「第叁卷」,如本論《述記》卷叁雲︰
初二定,持業釋。
[15] 「自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16] 第五段文第十義界起分別中,第二師。
[17] 如本論卷七雲︰
有義:欲界先修習已,後生色界,能引現前。除無想天,至究竟故。
[18] 「進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遲」。
[19] 下謂「形色廣大」。
[20] 《瑜伽》卷五十叁說「無想定下品修形色」雲︰
若生無想有情天中,所得依身不甚清淨,威光赫奕﹝藏文「”od gsal/」﹞,形色廣大,如余天衆;定當中夭。
[21] 謂下品攝。
[22] 「得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坐」。
[23] 「前」,謂「下品修者」。
[24] 《瑜伽》卷五十叁說「無想定中品修形色」雲︰
若生無想有情天中,所感依身雖甚清淨,光明赫奕,形色廣大,然不究竟最極清淨;雖有中夭,而不決定。
[25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五十四中雲︰
問︰彼天身量雲何?答︰五百逾繕那。問︰彼壽量雲何?答︰五百劫。
[26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或有下根修上品定,名上品。
[27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五十四中雲︰
問︰作何等威儀住?有說︰結跏趺坐,如沙門釋子。有說︰卻踞而坐,如婆羅門。如是說者,如先入此定所住威儀,即以此威儀,于彼五百劫住。
《樞要》卷下雲︰
無想異熟威儀,除行。無昔人中,行入定故,果難起故。
[28] 如本論卷七雲︰
彼天唯在第四靜慮。下想粗動,難可斷故。上無無想異熟處故。
[29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五十二首雲︰
界者,在色界;地者,在根本第四靜慮地。問︰何故下地無此定耶?答︰非田、非器,乃至廣說。又無想定滅心、心所,故得,下地不順心、心所滅。
問︰何…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、別解五無心位──二無心定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