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俱生我见等,虽得世道,即不能伏?虽得第三果,下不能断,生上方断,如第七识耶?彼﹝俱生我见﹞障果,及障出自地故。不同第七﹝识﹞微细,不障果及出自地故。
【论文】
七‧一六五 若诸菩萨,先二乘位,已得灭定,后回心者,一切位中,能起此定。
【疏翼】
第二明修所断惑中,第二明菩萨修所断惑。于中分二︰一、回心,二、顿悟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记‧卷四十一】
下文第二、明菩萨修惑随何者。
先二乘已得此定,后回心[260],即得定者,非非身证、慧解脱等[261],即一切地、三大劫中,能入此定。
【论文】
七‧一六六 若不尔者,或有乃至七地满心,方能永伏一切烦恼,虽未永断欲界修惑,而如已断,能起此定。论说:已入远地菩萨,方能现起灭尽定故。
【疏翼】
第二明菩萨修所断惑中,第二顿悟。于中分二︰一、有七地满心永伏,二、有从初地永伏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记‧卷四十一】
若顿悟菩萨,义即不定。或有一类,七地究竟满心,方伏一切三地六识中烦恼尽。以能入前入住心等,犹未能故。「虽未永断欲界修惑,而如已断」者,「能起此定」。
即《摄论》[262]说︰菩萨后得智中起烦恼者,不为过失,如已断者[263]。
「论说已入远地菩萨」方起此定,六十二卷说[264]「远地」者,即第七远行地故。
【论文】
七‧一六七 有从初地,即能永伏一切烦恼,如阿罗汉。彼十地中,皆起此定。经说:菩萨前六地中,亦能现起灭尽定故。
【疏翼】
第二明顿悟中,第二有从初地永伏。
【述记‧卷四十一】
复有顿悟决定姓人,「有从初地,即能伏一切烦恼」,如前第三卷引。即《对法》第十四卷说[265]:此菩萨十地中,皆能起此定。十卷《楞伽》第七〈入道品〉[266]初[267],及《十地经》第九[268]卷第七[269]地中,说六地中,亦能入此定故[270]。即十地菩萨有起烦恼,谓悲增上者,有不起烦恼,谓智增上者。
又解︰或虽悲智等,而所乐行不同︰一、怖故伏惑,恐为失;一、不怖故,起利生。故或[271]伏,或不伏,有此差别。如地前回心入大乘位,有先得此定者,有不得者,有圣者者[272],有凡夫者故。即成佛者,先已成就故,至佛时,由先无始成就灭定种子故,今初成佛,即名为得,圆满成故。
若随二师,三乘分别,约地、根性,或九品、定不定者,得定人数,皆如理思[273]。
又解︰《瑜伽》第十二说︰入此定有二[274]︰一、依非想相,二、依无相界相[275]。《成业论》云:有二因、缘能入灭定[276],谓如前[277]引。
《楞伽》第七云何?
谓前六地中,共声闻等「缘有为行[278]」等,乃至广说能入此定。「于七地中」,能「念念入」此定,能「离诸法有无相故」。《瑜伽》四十八同《楞伽》说[279]。《对法》第十三等亦说︰无相[280]行菩萨,谓住远行地菩萨,能令诸相不现行故[281]。
今准此等经论文,若决定姓,决定已得。通论位次,即十地皆得。如《楞伽》[282]说「初地」等能「入此定」,共声闻等「缘有为行」。即是《大论》[283]、《成业》:依非想处相入此定。但厌非想处心,故名「缘有为行」。若入七地满心,能念念入此定,行「无相行」,缘「无相界」,入此定故。不共前六地、声闻等行相故。即《大论》六十二,据念念能入,缘无相涅槃相,不共声闻等,即说「远行地」方能入此定。《楞伽》据定得,即十地皆得,无相违故。虽《瑜伽》八十说:入无余依缘「无相界[284]」,入此灭定,此之相分,亦有为相,似「无相界」。非真得彼,任运起,无相[285]违故[286]。
《大论》第十二说︰问︰入此定,不分别我当入等,乃至广说既无作意,云何能入出此定[287]?答︰先于此心善修故,乃至任运能入出,随其自在、未自在者,何心皆出[288]。又说:出定时触三种触︰谓[289]不动触、无所有触[290]、无相触。缘三种境[291]︰一、有境[292],二、境境[293],三、灭境[294]等,如《枢要》说[295]。
此[296]无想二定,显数灭,心所多少?
唯二十二,一是心王故[297]。
问︰非有漏心别境五皆起,如何唯二十二?
有漏,此不俱,行相别故。无漏,可然。
七[298]、曾得未曾得[299]。佛于何时得[300]。谓诸余分别,如《对法[301]》抄[302]。即《楞伽》第七[303]、《大论》十二[304]、五十三[305]、五十六[306]、六十二[307]、八十[308]、《对法》第二[309]、第五[310]、第九[311]、第十三[312]、《显扬》第一[313]、《十地论》第九[314]卷、《五蕴》、《成业》[315]:出定由先期愿[316],共为此证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二别解五位无心中,第二别解二定讫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[1] 「自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次」。
[2] 即第十六颂。
[3] 「等」,取闷绝,此二心所皆通有心。
[4] 谓无想天。
[5] 谓唯有一异熟果处。
[6] 即别解无想定。
[7] 第一段文,有五义。
[8] 色界十八处,最上为遍净天。
[9] 本论卷一末云︰
谓修定时,于定加行厌患粗动心、心所故,发胜期愿,遮心、心所。令心、心所渐细、渐微。微微心时,熏异熟识成极增上厌心等种。由此损伏心等种故,粗动心等暂不现行。依此分位,假立二定。此种善故,定亦名善。
[10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五十二末云︰
有说︰此定十一物为体,以十大地法及心灭故。有说︰此定二十一物为体,以十大地法、十大善地法,及心灭故。如是说者,随灭尔所心、心所法,即有尔所物现前,为此定体。
《俱舍论》卷四云︰
无痴善根,慧为性故。不重计为善。
如理《义演》云︰
二十二法者,谓五遍行、五别境、善十一及心。然此定虽非心专注一境,然令身安和,故且名定。
灵泰《抄》同。
[11] 「定」字,原作「静虑」。
[12] 「厌」字,原无。
[13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五十二初云︰
问︰何故第四静虑,顺心、心所灭,非下地耶?
答︰诸欲入彼定者,先起欲界善心,次入初静虑,次入第二静虑,次入第三静虑,后入第四静虑;于第四静虑上中下心,从上入中,从中入下,下品心断,入无想定。譬如女人绩毛为缕,除去粗者,缉积细者,乃至将尽,以手绝之。入无想定,当知亦尔,从粗入细,乃至都灭。故此唯在第四静虑。
[14] 「第二卷」,应作「第三卷」,如本论《述记》卷三云︰
初二定,持业释。
[15] 「自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16] 第五段文第十义界起分别中,第二师。
[17] 如本论卷七云︰
有义:欲界先修习已,后生色界,能引现前。除无想天,至究竟故。
[18] 「进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迟」。
[19] 下谓「形色广大」。
[20] 《瑜伽》卷五十三说「无想定下品修形色」云︰
若生无想有情天中,所得依身不甚清净,威光赫奕﹝藏文「”od gsal/」﹞,形色广大,如余天众;定当中夭。
[21] 谓下品摄。
[22] 「得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坐」。
[23] 「前」,谓「下品修者」。
[24] 《瑜伽》卷五十三说「无想定中品修形色」云︰
若生无想有情天中,所感依身虽甚清净,光明赫奕,形色广大,然不究竟最极清净;虽有中夭,而不决定。
[25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五十四中云︰
问︰彼天身量云何?答︰五百逾缮那。问︰彼寿量云何?答︰五百劫。
[26] 如理《义演》云︰
或有下根修上品定,名上品。
[27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五十四中云︰
问︰作何等威仪住?有说︰结跏趺坐,如沙门释子。有说︰却踞而坐,如婆罗门。如是说者,如先入此定所住威仪,即以此威仪,于彼五百劫住。
《枢要》卷下云︰
无想异熟威仪,除行。无昔人中,行入定故,果难起故。
[28] 如本论卷七云︰
彼天唯在第四静虑。下想粗动,难可断故。上无无想异熟处故。
[29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五十二首云︰
界者,在色界;地者,在根本第四静虑地。问︰何故下地无此定耶?答︰非田、非器,乃至广说。又无想定灭心、心所,故得,下地不顺心、心所灭。
问︰何…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、别解五无心位──二无心定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