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、別解五無心位──二無心定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故第四靜慮順心、心所滅,非下地耶?答︰欲入彼定者,先起欲界善心,次入初靜慮,次入第二靜慮,次入第叁靜慮,後入第四靜慮。于第四靜慮上中下心,從上入中,從中入下,下品心斷,入無想定。譬如女人績毛爲縷,除去粗者,緝績細者,乃至將盡,以手絕之。入無想定,當知亦爾,從粗入細,乃至都滅。故此唯在第四靜慮。

  

  又下諸地有歡戚受,行相粗動,難可除滅。第四靜慮唯有處中受,行相微細,易可斷滅。故下地中,無無想定。 

  

  問︰何故無色界無彼定耶?答︰唯有異生計習此定,以爲能證無想涅槃。無色界中,無有無想異熟可計,故無想定于彼亦無。又諸異生怖畏斷滅。彼界無色,若更滅心,便爲斷滅;是彼所怖。故彼界中,無無想定。

  

  [30] 如本論卷七雲︰

  

  即能引發無想定思,能感彼天異熟果故。

  

  《俱舍論》卷五雲︰

  

  今無想定一向是善。此是善故,能招無想天中五蘊異熟。

  

  [31] 「第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
  

  [32] 《顯揚》卷十九初雲︰

  

  又如是業有五種決定︰一、現法受決定,二、生受決定,叁、後差別受決定,四、受報決定,五、作業決定。

  

  [33] 《對法》卷八雲︰

  

  複次,業差別有叁種︰謂順現法受業、順生受業、順後受業。「順現法受業」者,若業于現法中異熟成熟。謂從慈定起已,于彼造作若損、若益,必得現法異熟。如從慈定起,從無诤定、滅盡定、預流果、阿羅漢果起,亦爾。又于佛爲上首僧中,造善惡業,必得現異熟。又有余猛意樂加行所行善不善業,亦得現異熟,所以名爲現法受業。若業于此生作,即于此生熟故。

  

  「順生受業」者,若業于無間生中,異熟成熟。無間生者,即次此生﹝藏文作「phyi ma bid la/」﹞,謂五無間業等,能得生異熟。

  

  問︰若造一無間者,于無間生中,可受其異熟。若造多無間業者,于無間生中,頓受一切所得異熟,無有過失。所以者何?若造衆多無間業者,所感身形最極柔軟﹝藏文作「lus win tu rab tu mben par mvon par ”grub la/」﹞,所感苦具衆多猛利﹝藏文作「chad pa mav źiv mi bzad pa sna tshogs par ”gyur te/」﹞,由此頓受種種大苦。複有所余善不善業,于無間生異熟熟者,一切皆名順生受業。

  

  「順後受業」者,若業于無間生後,異熟成熟。于此業中,從初熟位,建立順現法受等名,不唯受此一位異熟。

  

  若業于此生造,即從此生以去異熟成熟,說名「順現法受業」。若業于此生造,從無間生以去異熟成熟,說名「順生受業」。若業于此生造,度﹝藏文作「thal nas/」﹞無間生以去異熟成熟,說名「順後受業」。

  

 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五十二雲︰

  

  問︰此無想定爲順現法受?爲順次生受?爲順不定受耶?

  

  答︰唯順次生受,非順現法受等。非順現法受者,以于余處修此定已,生無想天,方與果故。非順後次受者,此定猛利,速與果故。非順不定受者,不可退轉故。

  

  《俱舍論》卷五,同「唯順生受」,及《順正理論》卷十二、《雜心

  

  論》卷十二初亦同。

  

  [34] 謂《顯揚論》。

  

  [35] 「容」字,《義蘊》謂有本作「容」,余多作「重」。

  

  [36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
  

  不同余天許更修故。

  

  [37] 毗婆沙師謂「非順不定受」。

  

  [38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五十二初雲︰

  

  問︰此無想天何處能起?有作是說︰唯欲界起,欲界心猛,有說力故。有余師說︰通欲界、叁靜慮起,由念曾修加行勢力亦能起故。複有說者,第四靜慮亦能現起,除無想天,初果與因極相逼故,彼沒當生欲界故。

  

  [39] 《瑜伽》卷四雲︰

  

  又欲界天有六處︰一、四大王衆天,二、叁十叁天,叁、時分天,四、知足天,五、樂化天,六、他化自在天。

  

  [40] 「後」字,靈泰《抄》、《秘蘊》、《義演》作「後」,余作「複」。

  

  [41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六原作:

  

  先于此起,後于色界第四靜慮,當受彼果。

  

  [42] 《略纂》卷叁十初雲︰

  

  法師雲︰若退人後色界起者,先欲界業,即是時定、報不定攝。又此文雲「先于此起」,謂入定。「後于色界」者,謂長讀下文,謂後生色界受彼報,非後于色界入定也。二說故。

  

  下第二師以「後于色界」另爲一句,乃亦屬退後于色界起定,複爲生起無想天之因,與此師別。《順正理論》卷十二末有四說︰第二說唯下叁靜慮起;第叁說亦于第四靜慮起。謂毗婆沙師初說──唯欲界起,是第四說,不合本論。即《發智論》卷十九所說,即第一正說,「謂無想定,欲、色二界,皆得初起」,同此中第二師說。

  

  [43] 「于」字,原無。

  

  [44] 「色界」二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45] 「下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46] 即無雲天、福生天、廣果天。

  

  [47] 道邑《義蘊》雲︰

  

  于下叁禅,能起此定,有惑潤故。若唯退第叁禅染,非下二者,唯于第叁靜慮能引現前。若不退下叁禅染,而于此定未極熏修,而暫退者,即于無雲等叁天處,重起此定。若極熏修而不退者,必生彼天。

  

  [48] 道邑《義蘊》雲︰

  

  無想與下叁天同離第叁靜慮染,然以熏習修有上、中。無想定力未殊勝者,未生彼天,故生下叁天,更修習已,方受彼果。

  

  [49] 智周《演秘》雲︰

  

  詳曰︰前解應善。

  

  [50] 「義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51] 謂漏、無漏分別。

  

  [52] 即伏遍淨貪未伏上染異生。

  

  [53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五十二雲︰

  

  唯有異生計習此定,以爲能證無想涅槃。

  

  [54] 「又此定前」四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55] 觀下爲粗、苦、障,觀上爲靜、妙、離。即以「出離想﹝藏文作「”byuv

  

  ba”i ”du wes/」﹞」作意爲先。

  

  [56] 「止息想」,藏文作「gnas pa”i ”du wes/」。

  

  [57] 「以無想定」,原作「此中」。

  

  [58] 「寂靜」二字,《金藏》有,合原文,余缺。

  

  [59] 「诳」字,《金藏》誤作「樞」。

  

  [60] 「橫」字,原作「幻」。

  

  [61] 《瑜伽》卷五十叁原文作:

  

  此中,無有慧現行故,此上有勝寂靜住及生故。又複此定﹝藏文作「此生」,上句「生故」二字無。依上下文義,藏文爲勝﹞不能證得所未證得諸勝善法。由是稽留诳橫處﹝藏文作「slu ba”i gnas/」﹞故。

  

  [62] 原作「無想等至,當言唯一有漏」。

  

  [63] 見《俱舍》卷五。

  

  [64] 「涅槃」,原作「解脫」。

  

  [65] 「五」,本論《述記》原作「二」,今改。

  

  [66] 見《雜集論述記》卷五〈無想定章〉「九門分別」中,第五至第六

  

  義門。

  

  [67] 《雜集論述記》卷五雲︰

  

  五、曾得未曾得:今准前﹝分別二無心定﹞說,亦是曾得及未曾得。然未曾得──一、新新生故,名未曾得,有漏種故;亦是曾得,如別解﹝脫﹞戒。二、從來未起,名未曾得,如世第一法等。叁、無漏故,名未曾得,此中即初。

  

  六、若有行修,得修不?答︰無,以無現行法故﹝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五十二初雲「問︰此無想定,亦得過去修未來耶?有說︰不然。唯有心定,可有是事,非于無心,有得修義。若作是說,定初剎那,唯成就現在定。余剎那成就過去。現在出此定已,但成就過去。有說︰此定有未來修。以加行得法,有未來修故。此定必由極作意力加行而得,雲何無未來修耶?若作是說,定初剎那,成就未來。現在定余剎那,成就叁世。出此定已,成就過去、未來。問︰若如有心有得修者,聖離第叁靜慮染、第九無間道時,如得第四靜慮,並眷屬亦應得此定,是則不應名異生定?答︰前說此定唯加行得。是故異生聖者離第叁靜慮染時,皆悉不得。有諸異生離彼染已,以加行力勤求,方乃得之,是故無過。如是說者,應如初說。以有心定,可未來修,此定無心無未來修義,由此過去亦無得理,如別解脫律儀,此亦如是」﹞。

  

  七、應有方便,非離欲得,唯方便得,加行生故,若離欲得,聖者即是有成就彼失﹝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五十二初雲「問︰此無想定,爲加行得?爲離染得?答︰是加行得,非離染得,離第叁靜慮染時不得故。若離染得者,聖離第叁靜慮染時亦應得,然則不應名異生定」﹞。

  

  [68] 《金藏》作「一」,余誤作「二」。

  

  [69] 《金藏》作「明得定人」四字,余作「得人」。

  

  [70] 「五」字,本論《述記》原作「六」,今改。

  

  [71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六原作「補特伽羅者,在聖相續,通學、無學」。

  

  本論《述記》所以未再引文者,即以本論「謂有無學」言,出于卷五十六。 

  

  [72] 《瑜伽》卷五十叁雲︰

  

  有學聖者,能入此定,謂不還身證﹝藏文作「phyir mi ”ov ba lus kyis mvon sum byed pa/」。《對法》卷十叁雲「身證補特伽羅者,謂諸有學已具證得八解脫定,即不還果,說名身證,由身證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、別解五無心位──二無心定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