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作:
若諸聖者,已離無所有處欲,或依非想非非想處相而入于此定,或依滅盡相而入定。
[115] 《摩诃俱瑟祉羅經》,梵文爲「maha-kausthila sutra」;藏文爲「gsus
po che chen po”i mdo/」。
[116] 「此」字,原作「無相界」。
[117] 「界」字下,《金藏》衍「想」字。「無相界」,藏文作「mtshan ma med
pa”i dbyivs/」。
[118] 《金藏》同作「相」字,金陵本作「想」。
[119] 「也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[120] 即非想非非想定
[121] 「九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122] 「由前」二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123] 「從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124] 「至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125] 「勝」字,《演秘》疑爲「緣」字。
[126] 「第叁文中」四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[127] 即非心、心所法。
[128] 《瑜伽》卷六十二原文:
滅盡等至當言無漏,由與煩惱不相應故──非相應故、無所緣故、非諸煩惱之所生故──是出世間,一切異生不能行故,唯除已入遠地﹝藏文爲「sa mthon por chud pa”i/」﹞菩薩。
[129] 下七地謂四色、叁無色。
[130] 即《大般若經》第一分第叁百五十〈相引攝品〉第六十之二末。
[131] 「定」原作「叁摩地」,二會作「師子奮迅等持」。
[132] 「盡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[133] 「集散叁摩地」,二會作「超越等持」。
如《大般若經》雲︰
雲何名爲菩薩摩诃薩師子嚬呻叁摩地?
善現!若菩薩摩诃薩離欲、惡不善法﹝《顯揚》卷二解雲「『離欲』者,謂或緣離欲界欲增上教法,或緣彼教授爲境界,已斷欲界煩惱雜染。『離惡不善法』者,謂斷欲界業雜染法。能墮惡趣,故名爲『惡』。能障于善,故名『不善』」﹞,有尋、有伺﹝《顯揚》雲「『尋』者,謂能對治二種雜染(之)出離尋、無恚尋、無害尋。『伺』者,謂能對治二種雜染(之)出離伺、無恚伺、無害伺」﹞、離生喜樂﹝《顯揚》雲「『離』者,謂由修習對治,斷所治障所得轉依。『生』者,謂從此所生。『喜』者,謂已轉依者,依于轉識,心悅、心勇、心適、心調、安適受,受所攝。『樂』者,謂已轉依者依阿賴耶識能攝所依,令身怡、悅、安適受,受所攝」﹞,入初靜慮具足住﹝《顯揚》雲「『初』者,謂次第定中,此數最先故。『靜慮』者,謂已斷欲界雜染法,尋、伺、喜、樂所依,依于轉依,心住一境。『具足』者,謂修習圓滿。『住』者,謂于入、住、出,隨意自在」﹞;尋、伺寂靜,住內等淨﹝《顯揚》雲「『尋、伺寂靜』者,謂或緣離初靜慮欲增上教法,或緣彼教授爲境界已,初靜地尋伺寂靜,不複現行。『內等淨(藏文作「nav yovs su dav ba/」)』者,謂對治尋伺故,攝念、正知,于自內體,其心舍住;遠離尋伺塵濁法故,名「內等淨」﹞、心一趣性﹝《顯揚》雲「『心定一趣』者,謂如是入時,多相續住,諸尋伺法,恒不現行」﹞、無尋、無伺﹝《顯揚》雲「『無尋、無伺』者,謂證得尋、伺斷法」﹞、定、生、喜、樂﹝《顯揚》雲「『叁摩地』者,謂已轉依者,心住一境性。『生』者,謂從叁摩地所生。喜及樂,已如前說」﹞,入第二靜慮具足住﹝《顯揚》雲「『第二靜慮』者,謂尋、伺寂靜,內體遍淨,叁摩地所生喜、樂所依,依于轉依,心住一境。余如前說」﹞;離喜、住舍﹝《顯揚》雲「『離喜』者,謂或緣離第二靜慮欲增上教法,或緣彼教授爲境界已,見第二靜慮相過失。『住舍』者,謂于已生喜想,及作意,不忍可故、有厭離故,不染汙住心、平等心、正直心、無轉動而安住性」﹞、具念、正知、領身受樂﹝《顯揚》雲「『念』者,于已觀察喜不行相中不忘、明了,令喜決定不複現行。『正知』者,謂或時失念,喜複現行,于現行喜相,分別正知。『樂』者,謂已轉依者,離喜、離勇、安適受,受所攝。『身』者,謂已轉依者,若轉識,若阿賴耶識,心性無別,總名爲身。『正受』者,謂已轉依者能攝受身,令身怡、悅,總集說爲『樂身正受(即「領身受樂」)』。此處樂受深極寂靜、最勝微妙、上下所無」﹞,聖者于中能說、能舍、具念樂住﹝《顯揚》雲「『聖者』,謂佛及佛弟子。『宣說』者,謂顯示施設。『成就舍、念、樂住』者,謂此地以上無妙樂故,下地亦無如是勝樂,及無舍、念以爲對治」﹞,入第叁靜慮具足住﹝《顯揚》雲「『第叁靜慮』者,謂離喜已,舍、念、正知、樂所依止,依于轉依,心住一境性。余如前說」﹞;斷樂、斷苦、先喜、懮沒﹝《顯揚》雲「『斷樂』者,謂入第四靜慮時。『先已斷苦』者,謂入第二靜慮時。『先已斷喜』者,謂入第叁靜慮時。『先已斷懮』者,謂入初靜慮時」﹞,不苦不樂、舍、念清淨﹝《顯揚》雲「『不苦不樂』者,謂已轉依者,非安適、非不安適受,受所攝,色界最極增上寂靜最勝攝受,無有動搖。『舍清淨』者,超過尋伺、喜、樂叁地,一切動故,心平等性、心正直性、心無動轉而安住性。『念清淨』者,謂超過尋伺、喜、舍叁地,一切動故,心不忘失而明了性」﹞,入第四靜慮具足住﹝《顯揚》雲「『第四』者,由次第定中,第四數故。『靜慮』者,謂樂斷故,不苦不樂,舍念清淨之所依止,依于轉依,心住一境性。余如前說」﹞;超一切色想,滅有對想,不思種種想﹝《顯揚》雲「『一切』者,謂諸行相。『色想』者,謂顯色想。『出過』者,謂離彼欲故。如出過義,『有對想滅沒』、『種種想不作意』,如是應知。『有對想』者,謂彼所依四大想,及余所造色想。『種種想』者,謂即于四大,及造色中,長短、粗細、方圓、高下、正,及不正、光影、明暗,如是等類假色所攝種種想。若正入無邊虛空處時,有對之想不現前故滅,及種種想不起作意;由如是故,超彼能依一切色想」﹞。入無邊空,空無邊處定具足住﹝《顯揚》雲「『無邊』者,謂十方諸相不可分別。『虛空』者,謂色對治所緣境界。『虛空無邊處』者,謂此處轉依及能依定。余如前說」﹞;超一切空無邊處定,入無邊識,識無邊處定具足住﹝《顯揚》雲「『超過一切虛空無邊處』者,謂超過近分及與根本。『無邊識』者,謂緣無邊虛空之識,今緣此爲境界。『識無邊處』者,謂此處轉依,及能依定。余如前說」﹞;超一切識無邊處空,入無少所有,無所有處定具足住﹝《顯揚》雲「『超過一切識無邊處』者,謂超過近分及與根本。『無少所有』者,謂于識處上境界推求之時,無少所得。除無所有,無別境界。由唯見此境極寂靜故。『無所有處』者,謂此處轉依,及能依定。余如前說」﹞;從無所有定起,入非想非非想定具足住﹝《顯揚》雲「『超過一切無所有處』者,謂超過近分及根本。『非有想』者,謂超過無所有想。『非無想』者,謂于無所有處上境界推求之時,唯得緣無所有極細心及心法,由見此境極寂靜故。『非想非非想處』者,謂此處轉依及能依定。余如前說」﹞;從非想非非想處定起,入滅想受處定具足住﹝即順次向上伸張一遭﹞。
複從滅想受定起,還入非想非非想處定;從非想非非想處定起,入無所有處定;從無所有處定起,入識無邊處定;從識無邊處定起,入空無邊處定;從空無邊處定起,入第四靜慮;從第四靜慮起,入第叁靜慮;從第叁靜慮起,入第二靜慮;從第二靜慮起,入初靜慮﹝即逆次向下回落一遭﹞。
善現!是爲菩薩摩诃薩師子嚬呻叁摩地﹝即一起一落或一申一欠﹞。善現!當知是菩薩摩诃薩師子嚬呻叁摩地善成熟已,複能入菩薩摩诃薩集散叁摩地。
雲何名爲菩薩摩诃薩集散叁摩地?
善現!若菩薩摩诃薩離欲、惡不善法,有尋有伺、離生、喜、樂,入初靜慮具足住;從初靜慮起,入第二靜慮具足住;從第二靜慮起,入第叁靜慮具足住;從第叁靜慮起,入第四靜慮具足住;從第四靜慮起,入空無邊處定具足住;從空無邊處定起,入識無邊處定具足住;從識無邊處定起,入無所有處定具足住;從無所有處定起,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具足住;從非想非非想處定起,入滅想受定具足住﹝即總集﹞。從滅想受定起,入初靜慮﹝即別散﹞,從初靜慮起,入滅想受定﹝即別集,以下例知﹞;從滅想受定起,入第二靜慮,從第二靜慮起,入滅想受定;從滅盡定起,入第叁靜慮,從第叁靜慮起,入滅想受定;從滅想受定起,入第四靜慮,從第四靜慮起,入滅想受定;從滅想受定起,入空無邊處定,從空無邊處定起,入滅想受定;從滅想受定起,入識無邊處定,從識無邊處定起,入滅想受定;從滅想受定起,入無所有處定,從無所有處定起,入滅想受定;從滅想受定起,入非想非非想處定,從非想非非想處定起,入滅想受定;從滅想受定起,住不定心,從不定心入滅想受定。﹝以上以滅想受定爲集散,或爲起入。﹞
從滅想受定起,住不定心,從不定心入非想非非想處定;從非想非非想處定起,住不定心,從不定心入無所有處定;從無所有處定起,住不定心,從不定心入識無邊處定;從識無邊處定起,住不定心,從不定心入空無邊處定;從空無邊處定起,住不定心,從不定心入第四靜慮;從第四靜慮起,住不定心,從不定心入第叁靜慮;從第叁靜慮起,住不定心,從不定心入第二靜慮;從第二靜慮起,住不定心,從不定心入初靜慮;從初靜慮住不定心。﹝以上以不定心爲集散,或爲住入。…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、別解五無心位──二無心定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