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得八解脱,定具足住故」。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五十二中云「问︰八解脱中,世尊何故唯说第三、第八解脱名身作证,非余耶?答︰有余契经于八解脱世尊皆说名身作证。如《大因缘经》中,佛于八解脱,一一皆说身作证」﹞。无学圣者亦复能入,谓俱分解脱﹝藏文作「gbi ka”i cha las rnam par grol ba/」。《对法》卷十三云「俱分解脱补特伽罗者,谓已断诸漏及具证八解脱定,由烦恼障分,及定障分俱得解脱故」﹞。
[73] 「唯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74] 「部行」,藏文作「tshogs dav spyod pa/」。
[75] 即麟角独觉。
[76] 「以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及」。
[77] 「有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除」。
[78] 「之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79] 即非想非非想定。
[80] 《金藏》作「伏,不」,余作「不伏」。
[81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五十三中云︰
大德﹝法救﹞说曰︰菩萨不能入灭尽定,以诸菩萨虽伏我见,不怖边际见,不起深坑想,而欲广修般罗若﹝梵文为「prajba」;藏文为「wes rab/」。《对法》卷九作「钵罗若」﹞故,于灭尽定心不乐入,勿令般若﹝梵文为「prajba」﹞有断、有碍。设虽有能,而不现入。此说菩萨未入圣位。
[82] 「止息」,藏文作「źi ba”i gnas pa/」。
[83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五十三中,叙一师说云︰
有说︰菩萨能入此定。以诸菩萨求一切智,于一切处,皆悉寻求。若怖不能入此定者,何名寻求一切处耶?
[84] 「染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85] 如《对法》卷二云︰
灭尽定者,谓已离无所有处欲,超过有顶﹝藏文作「gyen du bskyod pa/」﹞,暂息﹝藏文作「źi bar gnas pa/」﹞想作意为先故,于不恒行心、心所,及恒行一分心、心所灭,假立灭尽定。此中所以不言未离上欲者,为显离有顶欲──阿罗汉等,亦得此定故。「一分恒行」者,谓染污意所摄。
《显扬》卷一云︰
灭尽定者,谓已离无所有处欲,或入非想非非想处定,或复上进,或入无想定,或复上进。由起暂息想作意前方便故,止息所缘,不恒现行诸心、心法,及恒行一分诸心、心法灭性。
[86] 「无漏及」三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87] 即如前无想定说:
令身安和,故亦名定。
[88] 「尽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89] 简无覆无记异熟识。
[90]《金藏》作「言」,余作「实」。
[91] 「义各」二字,《金藏》作「名义」二字,同《义演》所说。
[92] 《义演》谓除多作「义各胜」外,有作「名义胜」,有作「各别胜」。
[93] 如理《义演》云︰
如初禅出懮,二禅出苦,三禅出喜,四禅出乐;故知受能为障。
[94] 谓受蕴、想蕴。
[95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五十二中云︰
说想、受灭,显余亦灭。非余相应法,离想、受起故。有说此中说最胜者,以诸心品,想、受最胜。以胜灭故,余亦随灭。有说此中现门、现略、现趣入故。谓心聚中,有是根性,有非根性。若说受,当知已说是根性者。若说想,当知已说非根性者。如根性非根性,有明无明,有现见无现见,应观察不应观察,妙非妙,尊非尊,胜非胜,应知亦尔。
有说:想、受是诸瑜伽师极所厌患。由受力故,令诸有情色界劳弊;由想力故,令诸有情无色劳弊;是故世尊说想、受灭。有说想、受二界中胜──受于色界中胜,想于无色中胜。有说频乐受故,执想倒故,令诸有情轮回生死,受诸苦恼。有说各别立蕴,及立识住。有说:想、受能起爱、见二种烦恼──受力,故起爱;想力,故起见;一切烦恼,此二为首。有说想、受是二诤根──由受故,耽着诸欲,令在家者起诸斗诤;由想故,耽着诸见,令出家者起诸斗诤。如二诤根、二边、二箭、二戏论、二我所、二杂染,应知亦尔。有说行者憎受、想故,入灭尽定。由如是义,故佛唯说灭此二法。
[96] 「及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97] 「别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98] 「劳虑」,《大毗婆沙论》作「劳弊」。
[99] 《枢要》卷下云︰
《瑜伽》八十九,受有八种︰初二内外,后六即六六法所建立。取八十九,复勘前第二论抄注之:﹝如是五相(自性、所依、所缘、助伴、随转)﹞,安立诸受,当知复有八种差别︰一、内处差别,二、外处差别,三、六识身差别,四、六触身差别,五、六受身差别,六、六想身差别,七、六思身差别,八、六爱身差别。
当知此中由三和合义,立前三差别;由受因缘义,立第四差别;由三和合触果义,立第五差别;由分别受随言说义﹝藏文作「tshor ba yovs su bcad pa”i rjes la tha sbad ”dogs pa”i don gyis/」﹞,立第六差别。
所以者何?受诸受时,作如是想︰我今领受此苦、此乐、此非苦非乐,亦复为他随起言说。由业烦恼二杂染义,当知建立第七、第八两种差别。所以者何?由于彼受若合、若离,起思造作,如如发起思所造作,如是如是生爱﹝汉译作「受」,今依藏文改﹞、求愿﹝藏文作「sred pas ”dod civ smon par byed do/」﹞。
本论卷三初云︰
受谓领纳顺、违、俱非境相为性;起爱为业,能起合、离、非二欲故。
本论《述记》卷十七云︰
「解起爱为业」︰谓于乐受未得,希合;已得,复有不乖离欲。于苦未得,有不合欲;于已得之中,有乖离欲。欲者,欣求,即通三性。此业可通有漏无漏,今唯依无明触所生受,说此﹝业﹞唯是爱,依染分说。如缘起﹝支﹞中,受缘爱故。有漏受能为爱之缘故。此释一切染受作业,非第八识,不生爱故。又第八﹝识﹞俱受,疏起六识中爱,义亦无妨。受善恶境,起诸爱故。如想起言,疏亦起故。欲非偏行,不决定起。故受业用,非是遍理。此五数中,唯受想﹝二﹞业约胜能说,余之﹝触、作意、思﹞三业,乃是遍能。然大乘中,虽领于触,约领境胜,以立受体故。萨婆多亦领于境及同时触。
[100] 如《瑜伽》卷五十三云︰
若下品修者,于现法退,不能速疾还引现前;中品修者,虽现法退,然能速疾还引现前;上品修者,毕竟不退。有学圣者,能入此定,谓不还身证;无学圣者亦复能入,谓俱分解脱。
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五十二末云︰
依能断灭心、心所无差别义,说无差别。而灭尽定是有为故,如余有为有上中下。由随根性,阶分异故。谓佛所得是上,独觉所得是中,声闻所得是下。
声闻乘中有多差别︰且有学位具缚所起,为下下,乃至断八品所起,为上上;无学位中,退法种姓所起,为下下,乃至始得不动种姓所起,为上下;余本得不动种姓所起,为上中;波罗蜜多声闻所起,为上上。一一种姓中,根品差别所起,各有上中下品类差别,是故灭定有多品类。
大乘依修因辨,小乘依种姓辨。
[101] 「中」字,《义演》、《金藏》作「中」,余作「上」。
[102] 「上」字,《义演》、《金藏》作「上」,余作「中」。
[103] 「引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104] 如毗婆沙师说。
[105] 如理《义演》云︰
大乘中练根,通有漏、无漏:或有漏练根中,若先是钝根,即具修法义,而令根纯熟,名练根也;或有言语迟钝类,即学论义决择,而练于根;或听闻法义,披寻经论;或通无漏练根类,游诸等至等成胜品,即令下中根转成上品等。若小乘练根,有学者仿前见道所断烦恼,重引一无间一解脱道现前。若无学练根时,即仿学前断烦恼九无间九解脱重引现前,名练根也。
《对法》卷十四云︰
复次,若菩萨性是利根,云何复令修练根﹝藏文作「dbav po rnams sbyov ba/」﹞耶?谓令依利软根﹝藏文作「dbav po rnon po chuv vu/」﹞引发利中根,复依利中根引发利利根故。
[106] 原作「初修必依有顶,游观无漏为加行入」。
[107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五十三中云︰
大德﹝法救﹞说曰︰异生不能入灭尽定。以诸异生如如入定,则如是如是我见坚牢,怖边际灭、起深坑想,是故不能入灭尽定。
[108] 《瑜伽》卷十二原文作:
唯除如来及出第二阿企耶﹝梵文作「asajkhya」,即无数义﹞诸大菩萨,彼随所欲入诸定故。
[109] 《显扬》卷十九云︰
又依有想三摩地解脱,能尽诸漏,乃至无所有处。三摩地极猛利故。是故薄伽梵说:依有想三摩钵底领解通达,非于余地。
[110] 智周《演秘》云︰
若不断惑,亦不观理,总名「游观」。故佛位中,有非游观。游观既非根本智摄,明定加行,必后得智。
[111] 「相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[112] 「此」字,原作「于」。
[113] 「入」字,原作「于」。
[114] 《瑜伽》卷十二原…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五、别解五无心位──二无心定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