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論文】
七‧一一一 如水濤波,隨緣多少。
【疏翼】
第二解俱不俱相﹝即第八分別六識俱轉門﹞中,第叁解﹝第十五頌﹞第四句。于中分二︰一、引瀑流喻,二、例鏡面等余喻。此即初喻。
【述記‧卷四十】
彼《解深密》等[37]說︰廣慧!如大暴水流[38],若有一浪生緣現前,唯一浪轉,乃至[39]若多浪生緣現前,有多浪轉。[40]諸識亦爾,如瀑流阿陀那故,乃至諸識得轉等[41]。
此以五識喻于「濤波」,本識喻「暴水[42]」。
【論文】
七‧一一二 此等法喻,廣說如經。
【疏翼】
第叁解﹝第十五頌﹞第四句中,第二例鏡面等喻。
【述記‧卷四十】
如《解深密》等言,彼經唯有五識,此論亦已例同彼說[43]。
唯有喻中,即[44]彼更有一,謂如善淨鏡面,有一影生緣現前,唯一影起,乃至多影,應知亦然[45]。故此言「等」,等彼鏡喻。
今此應言「此法喻等」!以法[46]中無「等」,故此中[47]通說,總致「等」言[48]。
前之七識,皆似「濤波」;獨說五者,五俱定有第六[49],七恒生故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一正解頌文中,第二解俱不俱相﹝即解第八分別六識俱轉門及第十五頌﹞訖。
【論文】
七‧一一叁 由五轉識,行相粗動,所藉衆緣,時多不具,故起時少,不起時多。
【疏翼】
第一正解頌文中,第叁解第九分別起滅分位門。亦即解第十六頌。
【述記‧卷四十】
自下第叁、解起滅分位。于中有二︰初、解「意識[50]常現起[51]」,後、解「除生無想天」等。初中,二複次解[52]。
將明第六常現起故,卻結解五識由緣故生、不生──即眼等識[53]也。
「行相粗動」者,「粗」者,唯取外境[54];「動」者,浮囂之義。又「粗」者,行相易知;「動」者,由緣外境,數加轉易。乃至佛果五識,勢與因同[55]。
「所藉衆緣」,如前已說。
「時多不具」,以緣多難辦故,不可恒具;故起時少,不起時多。
【疏翼】
安慧《唯識叁十論》卷二雲︰
如是今當說︰意識爲與彼諸眼識等俱生耶?抑爲雖無彼等,亦自生耶?是故頌曰︰意識常現起,除生無想天,及無心二定,睡眠與悶絕。
論曰︰言「常」者,謂一切時。即與眼識等俱時及非彼俱時義。頌中特作簡定,故說「除生無想天,及無心二定、睡眠與悶絕」。
【論文】
七‧一一四 第六意識雖亦粗動,而所藉緣無時不具;由違緣故,有時不起。
【疏翼】
第一複次解中,第二正解意識起時多。于中又二︰一、意識緣常具有,二、附辨七八二識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記‧卷四十】
「雖亦粗動」,「亦」者,顯不定義,謂亦五識;又顯自識行兼有細,以「粗」亦細也;又顯與第七、八識、行相異,彼微細沈審故;又所藉緣少、易辦故,無時不具。
若爾,何故不一切時,如第七、八相續生耶?
答︰「由違緣故,有時不起。」何者是「違緣」?即下五位,或厭于心[56],或異緣[57]礙。遮識生起,故名「違緣」。
【論文】
七‧一一五 第七、八識,行相微細,所藉衆緣,一切時有,故無緣礙,令總不行。
【疏翼】
第二正解意識起時多中,第二附辨七八二識。
【述記‧卷四十】
「第七、八識,行相」恒內緣,一類沈審,起藉緣少,「一切時有」。以「行相細」,故無多[58]「緣礙,令總不行」。
「總不行」之[59]言,謂第七識無漏滅定,違染一分不行,非體總無也。又但可令轉變,非「總不行」,故與前別。以第六識粗動故,亦爲緣礙。
此即第一番[60]解「常現起」言。以八識相望,不同前五,複異後二,名「常現起」。取次第二番[61]下文雲:「由斯」,頌中「不說」此第六「隨緣現」,于此第一番解末,亦應說之,彼雙結[62]故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一解「意識常現起」中,第一複次解訖。
【論文】
七‧一一六 又五識身不能思慮,唯外門轉,起藉多緣,故斷時多,現行時少。
【疏翼】
第一解「意識常現起」中,第二複次解。于中分二︰一、重解五識斷時多所以,二、正解不說六識「隨緣現」所以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記‧卷四十】
第二番解也。
「不能思慮」:無尋、伺故;不能自起,藉他引故;緣粗事故。
「唯外門轉」:唯緣外境,不內緣種、根、理等故。有此所以,「起藉多緣」。境界皆定,各有限故。由所依等或缺等時,故斷時多,現行乃少。
【論文】
七‧一一七 第六意識自能思慮,內外門轉,不藉多緣,唯除五位,常能現起。故斷時少,現起時多,由斯,不說此隨緣現。
【疏翼】
第二複次解中,第二正解不說六識「隨緣現」所以。
【述記‧卷四十】
「自能思慮」:有尋、伺故。
「內外門轉」:緣理、事等故,根[63]、境[64]等法,所藉緣少,一切時具,無有不足。
「自能思慮」:非如五識起藉引生,不假多緣,唯除五位常能現起;「故斷時少,現行」乃多。由斯,頌[65]中不說第六意「隨緣現」,但言「常起」,起時多故。五識起少,故頌[66]中有「隨緣現」言。
此師意者,此頌[67]中,但明六識行不行,何勞對七、八?前師[68]對八、七識解內外中,不得約理以爲內門,以八、七識與五同故。此第二師「內外門」,以理亦得爲內,方第六故。于二解中,第二爲勝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叁解起滅分位﹝即第十六頌,第九分別起滅分位門﹞中,第一解﹝第一句﹞「意識常現起」訖。
【論文】
七‧一一八 五位者何?
【疏翼】
第叁解起滅分位﹝即第十六頌,第九分別起滅分位門﹞中,第二解除第一句余叁句。
【述記‧卷四十】
自下第二、解「除生無想天」等下叁句頌。于中:初、問,次、答,後、總料簡。
問生下也。
【論文】
七‧一一九 生無想等。
【疏翼】
第二解﹝第十六頌﹞「除生無想天」等下叁句頌中,第二答。
【述記‧卷四十】
答中有叁︰初、舉頌總答,次、別解五位[69],後、總結之。
舉第二頌[70]中下之叁句,以答所問,「等」言攝故。
【論文】
七‧一二○ 無想天者,謂修彼定,厭粗想力,生彼天中。違不恒行心及心所,想滅爲首,名無想天。
【疏翼】
第二答中,第二別解五位。
【述記‧卷四十】
自下第二、別解五位。于中有叁︰初、解無想天,次、解二定,後、解睡、悶二[71]位。
于無想天中有五,義即有七[72]:一、顯得名,二、滅識分齊[73],叁、诤一期有心無心,並出報[74]體、辨性,四、顯處所,五、顯彼因。此即第一解得名也。
「厭粗想力」者,謂諸外道以想爲生死之因,今偏厭之。唯前六識想,非第七、八[75],故言「粗想」,細想在故。
「生彼天中」者,生第四禅廣果天中,別有高樓受此果故[76]。前之六識名「不恒行」,數間斷故。
「違不恒行心及心所」者,顯六轉識滅,全不行,非如七、八無不行故。若六識皆滅,何獨名無想?「想滅爲首」:于加行位唯偏厭之,故言「爲首」。「首」是頭首,先首義故,「名無想天」。
【論文】
七‧一二一 故六轉識,于彼皆斷。
【疏翼】
第一解無想天中,第二滅識分齊。
【述記‧卷四十】
此即第二、滅于六識。
七、八微細,彼不能知,故不滅也。雖總言「六」,遠叁[77]、近一[78]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[1] 「此有二頌」,《金藏》作「有此二偈」。
于中分叁,次第如下。
[2] 「此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[3] 此即初文。
[4…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叁、別辨共依、俱轉、起滅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