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三、别辨共依、俱转、起灭门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一○三 已说六识心所相应,云何应知现起分位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三释第三能变九颂﹝第八颂至第十六颂﹞三段文分别九义门中,第三段文两颂﹝第十五颂及第十六颂﹞分别第七六识共依门,第八六识俱转门,及第九起灭分位门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四十】

  

  今明第七门、六识共依;第八门、六识俱转;第九门、起灭分位。

  

  此有二颂[1],此[2]、结前生后,寄问征起,次、举颂正答,后、释本文[3]。

  

  问:虽但有「现起分位」,颂中义有所依、俱转、现起[4]。「现起」相显,「依」、「俱」,隐故?

  

  

  

  【颂文】

  

  七‧一○四 颂曰:依止根本识,五识随缘现;或俱或不俱,如涛波依水。意识常现起,除生无想天,及无心二定、睡眠与闷绝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三段文二颂﹝第十五颂及第十六颂﹞分别三义门中,第二举颂正答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四十】

  

  「依止根本识」者,此句通下[5]第六识,二俱依止第八识故,显其共依。

  

  然「依止」有二︰一、依种子第八识,即是因缘亲依,《达磨经[6]》中「无始时来界」也。二、依现行第八,即是增上缘依,即《达磨经》中「一切法等依」也。此[7]言六转识皆依本识种子现行,而得现起。

  

  五十一说:谓有阿赖耶识故,执受五根,乃至由有此识故,得有末那,第六意识依之而转[8]等,是也,下长行自解。此句总通六识。

  

  「或俱、不俱」二句,释俱转。

  

  余,明起灭分位差别。

  

  第二颂[9]中「及无心」之言,通次[10]四位。由下四位不言「无心」,乱有心故,意得起失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安慧《唯识三十论》卷二云︰

  

  于此当作是思︰如何眼等五识虽同时遇合所缘缘,而由阿赖耶识唯一生起,非二、非多耶?或如有﹝律天释文,谓是经部﹞作是思︰非二、非多俱时,以缺等无间缘故,唯一识生。谓由一识,无有力能可作多识等无间缘。抑或当说实无有定,若一得缘遇合,则一生起。如是若二、若多得缘遇合,则二或多生起耶?是故颂曰︰依止根本识,五识随缘现;或俱、或不俱,如涛波依水。

  

  论曰︰言「五识」者,谓眼等诸识。彼随行﹝藏文作「rjes su rgyu ba/」﹞者,谓五俱意识。阿赖耶识由是种子依故,由此生起,及执受﹝藏文作「be bar len pa/」﹞五趣诸生体故,说为「根本识」。言「随缘」者,谓遇彼彼众缘现前,即有彼彼决定出现;「现」者,即获得自体。谓俱时,或次第义;如经﹝即《解深密‧心意识品》﹞说云︰广慧!譬如大暴水流,若一浪生缘现前,唯一浪转。若二、若三﹝经文无此二字﹞、若多浪生缘现前,有多浪转。然此暴水自类恒流,无断、无尽。……﹝中略「善净镜面」喻﹞如是广慧!由似瀑流阿赖耶识﹝原经作「阿陀那识」﹞为依止、为建立故,若于尔时,有一眼识生缘现前,即于此时,一眼识转;若于尔时,若二、若三﹝原经无此四字﹞,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,即于此时,若二、若三,乃至﹝原经无此六字﹞五识身转。

  

  又此经复说颂云︰

  

  阿陀那识﹝藏文作「len pa”i rnam par wes pa/」﹞甚深细,一切种子如瀑流;我于凡愚不开演,恐彼分别执为我。

  

  如识所缘缘各各别异,如是,等无间缘则不许尔,以一切识生起,可许为一切识等无间缘故。若遇所缘缘现在前时,则由此一等无间缘,或二、或多识转,不相违反。若无别异等无间缘,则汝说五识同遇所缘缘时,唯一识生,不许五转者,有何因由﹝藏文作「gtan tshigs/」﹞耶?是故应许若有所缘,或五识俱转,或并不起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一○五 论曰「根本识」者,阿陀那识,染、净诸识,生根本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三段文二颂﹝第十五颂及第十六颂﹞分别三义门中,第三释本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四十】

  

  下、长行中,文分为二︰初、正解颂文,后「是故八识一切有情」下,总料简前三种能变。初中有三︰初、解所依[11],次、「五识者」下,解俱不俱相[12],后、「由五转识」下,解起灭分位[13]。此即初也[14]。

  

  「根本识者,阿陀那识」,以与染、净[15]识为依故。「净」,即无漏。至二乘、菩萨等位通故。[16]言阿赖耶者,位便局故。言「根本」者,生之由始。义同大众部「根本识」也[17]。

  

  解第一句下三字讫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一○六 「依止」者,谓前六转识,以根本识为共亲依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解所依中,第二却解初句上二字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四十】

  

  却解上二字。

  

  七转识中前六转识,除第七也。以第七识缘恒无碍,又于彼[18]文,已明「依彼转、缘彼」,故除第七。

  

  又解︰第八、七识,并明断有漏分位。此六转识,但明起灭分位,不言断有漏分位。第八、七,一切时行,显今六识亦有断位,影显文也。下转依中,自当解故[19]。

  

  此「前六识」,以根本识为「共依」,即现行本识也,识皆共故。

  

  「亲依」者,即种子识,各别种故。

  

  即此一句通二颂[20]讫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正解颂文中,第一解所依﹝即第七分别六识共依门,及第十五颂第一句颂文﹞讫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一○七 「五识」者,谓前五转识,种类相似,故总说之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正解颂文中,第二解俱不俱相﹝即第八分别六识俱转门﹞。文分为三︰一、解﹝第十五颂﹞第二句,二、解第三句,三、解第四句。初中又二︰一、解第二句上二字,二、解第二句下三字。此即初中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四十】

  

  自下第二、解诸识俱不俱相。

  

  「五识」者,牒颂也。「谓前五转识」,显是眼等五根所生之识也。

  

  何以一处而总言者,「种类相似」,故总说之︰一、谓俱依色根,二、同缘色境,三、俱但缘现在,四、俱现量得,五、俱有间断。「种类相似,故总」合说,即是第二句上二字[21]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一○八 「随缘现」言,显非常起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解﹝第十五颂﹞第二句中,第二解第二句下三字。文又分二︰一、总解三字,二、别解「缘」字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四十】

  

  「随缘现」者,牒指颂也。

  

  「显非常起」者,显五识随缘方能现起,非是常生,缘非恒故。第六虽亦随缘方现,时、缘恒具,故不言也,至下当知[22]。由此五识多间断故。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一○九 「缘」,谓作意、根、境等缘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解第二句下三字中,第二别解「缘」字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四十】

  

  问︰何者为缘?

  

  若小乘,五识有三类︰即以五、四、三缘而生[23]。

  

  今大乘稍别︰眼识依肉眼,具九缘生︰谓空、明、根、境、作意──五同小乘;若加根本第八、染净第七、分别俱六、能生种子,九依而生。若天眼,唯除明、空。

  

  耳识依八,除明。

  

  鼻、舌等三,依七,复除空。以至境方取故。

  

  第六依五缘生︰根,即第七也;境,一切法也;作意;及根本第八;能生,即种子;五依生。

  

  第七、八,以四缘生︰一、即第八──七识[24]为俱有依,并[25]无根本依,即为俱有依故。二、以随所取为所缘。三、作意。四、种子。故有四缘也。

  

  或说︰第八,依四;第七,依三;即以所依为所缘故。此据正义[26]。

  

  然若取等无间缘,即如次十、九、八、六、五、四缘而生[27],即所托处,皆名为缘故。有此别,故论言「等」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解俱不俱相中,第一解第十五颂第二句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一一○ 谓五识身,内依本识,外随作意、五根、境等,众缘和合,方得现前。由此,或俱或、不俱起,外缘合者,有顿、渐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解俱不俱相﹝即第八分别六识俱转门﹞中,第二解﹝第十五颂﹞第三句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四十】

  

  但由「五识」内托「本识」,即种子也;外藉众缘,方得现前。以虽种子恒,由[28]外缘合[29],有顿、渐[30]起,五,或四、三、二、一识生故;或五至一,生不定故。

  

  「或俱不俱」:七十六[31]、《解深密》说︰广慧!阿陀那识为依止,为建立故,六识身转[32]。……若于尔时,有一眼识生缘现前[33],即于此时,一眼识转[34],乃至五缘顿现在前,即于尔时,五识身[35]转等[36]故。

  

  五识由缘具不具故,生有多少,或俱不俱。

  

  …
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三、别辨共依、俱转、起灭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