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三、别辨共依、俱转、起灭门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一一一 如水涛波,随缘多少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解俱不俱相﹝即第八分别六识俱转门﹞中,第三解﹝第十五颂﹞第四句。于中分二︰一、引瀑流喻,二、例镜面等余喻。此即初喻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四十】

  

  彼《解深密》等[37]说︰广慧!如大暴水流[38],若有一浪生缘现前,唯一浪转,乃至[39]若多浪生缘现前,有多浪转。[40]诸识亦尔,如瀑流阿陀那故,乃至诸识得转等[41]。

  

  此以五识喻于「涛波」,本识喻「暴水[42]」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一一二 此等法喻,广说如经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三解﹝第十五颂﹞第四句中,第二例镜面等喻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四十】

  

  如《解深密》等言,彼经唯有五识,此论亦已例同彼说[43]。

  

  唯有喻中,即[44]彼更有一,谓如善净镜面,有一影生缘现前,唯一影起,乃至多影,应知亦然[45]。故此言「等」,等彼镜喻。

  

  今此应言「此法喻等」!以法[46]中无「等」,故此中[47]通说,总致「等」言[48]。

  

  前之七识,皆似「涛波」;独说五者,五俱定有第六[49],七恒生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正解颂文中,第二解俱不俱相﹝即解第八分别六识俱转门及第十五颂﹞讫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一一三 由五转识,行相粗动,所藉众缘,时多不具,故起时少,不起时多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正解颂文中,第三解第九分别起灭分位门。亦即解第十六颂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四十】

  

  自下第三、解起灭分位。于中有二︰初、解「意识[50]常现起[51]」,后、解「除生无想天」等。初中,二复次解[52]。

  

  将明第六常现起故,却结解五识由缘故生、不生──即眼等识[53]也。

  

  「行相粗动」者,「粗」者,唯取外境[54];「动」者,浮嚣之义。又「粗」者,行相易知;「动」者,由缘外境,数加转易。乃至佛果五识,势与因同[55]。

  

  「所藉众缘」,如前已说。

  

  「时多不具」,以缘多难办故,不可恒具;故起时少,不起时多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安慧《唯识三十论》卷二云︰

  

  如是今当说︰意识为与彼诸眼识等俱生耶?抑为虽无彼等,亦自生耶?是故颂曰︰意识常现起,除生无想天,及无心二定,睡眠与闷绝。

  

  论曰︰言「常」者,谓一切时。即与眼识等俱时及非彼俱时义。颂中特作简定,故说「除生无想天,及无心二定、睡眠与闷绝」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一一四 第六意识虽亦粗动,而所藉缘无时不具;由违缘故,有时不起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复次解中,第二正解意识起时多。于中又二︰一、意识缘常具有,二、附辨七八二识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四十】

  

  「虽亦粗动」,「亦」者,显不定义,谓亦五识;又显自识行兼有细,以「粗」亦细也;又显与第七、八识、行相异,彼微细沉审故;又所藉缘少、易办故,无时不具。

  

  若尔,何故不一切时,如第七、八相续生耶?

  

  答︰「由违缘故,有时不起。」何者是「违缘」?即下五位,或厌于心[56],或异缘[57]碍。遮识生起,故名「违缘」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七‧一一五 第七、八识,行相微细,所藉众缘,一切时有,故无缘碍,令总不行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正解意识起时多中,第二附辨七八二识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四十】

  

  「第七、八识,行相」恒内缘,一类沉审,起藉缘少,「一切时有」。以「行相细」,故无多[58]「缘碍,令总不行」。

  

  「总不行」之[59]言,谓第七识无漏灭定,违染一分不行,非体总无也。又但可令转变,非「总不行」,故与前别。以第六识粗动故,亦为缘碍。

  

  此即第一番[60]解「常现起」言。以八识相望,不同前五,复异后二,名「常现起」。取次第二番[61]下文云:「由斯」,颂中「不说」此第六「随缘现」,于此第一番解末,亦应说之,彼双结[62]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解「意识常现起」中,第一复次解讫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一一六 又五识身不能思虑,唯外门转,起藉多缘,故断时多,现行时少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解「意识常现起」中,第二复次解。于中分二︰一、重解五识断时多所以,二、正解不说六识「随缘现」所以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四十】

  

  第二番解也。

  

  「不能思虑」:无寻、伺故;不能自起,藉他引故;缘粗事故。

  

  「唯外门转」:唯缘外境,不内缘种、根、理等故。有此所以,「起藉多缘」。境界皆定,各有限故。由所依等或缺等时,故断时多,现行乃少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一一七 第六意识自能思虑,内外门转,不藉多缘,唯除五位,常能现起。故断时少,现起时多,由斯,不说此随缘现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复次解中,第二正解不说六识「随缘现」所以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四十】

  

  「自能思虑」:有寻、伺故。

  

  「内外门转」:缘理、事等故,根[63]、境[64]等法,所藉缘少,一切时具,无有不足。

  

  「自能思虑」:非如五识起藉引生,不假多缘,唯除五位常能现起;「故断时少,现行」乃多。由斯,颂[65]中不说第六意「随缘现」,但言「常起」,起时多故。五识起少,故颂[66]中有「随缘现」言。

  

  此师意者,此颂[67]中,但明六识行不行,何劳对七、八?前师[68]对八、七识解内外中,不得约理以为内门,以八、七识与五同故。此第二师「内外门」,以理亦得为内,方第六故。于二解中,第二为胜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三解起灭分位﹝即第十六颂,第九分别起灭分位门﹞中,第一解﹝第一句﹞「意识常现起」讫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一一八 五位者何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三解起灭分位﹝即第十六颂,第九分别起灭分位门﹞中,第二解除第一句余三句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四十】

  

  自下第二、解「除生无想天」等下三句颂。于中:初、问,次、答,后、总料简。

  

  问生下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一一九 生无想等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解﹝第十六颂﹞「除生无想天」等下三句颂中,第二答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四十】

  

  答中有三︰初、举颂总答,次、别解五位[69],后、总结之。

  

  举第二颂[70]中下之三句,以答所问,「等」言摄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一二○ 无想天者,谓修彼定,厌粗想力,生彼天中。违不恒行心及心所,想灭为首,名无想天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答中,第二别解五位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四十】

  

  自下第二、别解五位。于中有三︰初、解无想天,次、解二定,后、解睡、闷二[71]位。

  

  于无想天中有五,义即有七[72]:一、显得名,二、灭识分齐[73],三、诤一期有心无心,并出报[74]体、辨性,四、显处所,五、显彼因。此即第一解得名也。

  

  「厌粗想力」者,谓诸外道以想为生死之因,今偏厌之。唯前六识想,非第七、八[75],故言「粗想」,细想在故。

  

  「生彼天中」者,生第四禅广果天中,别有高楼受此果故[76]。前之六识名「不恒行」,数间断故。

  

  「违不恒行心及心所」者,显六转识灭,全不行,非如七、八无不行故。若六识皆灭,何独名无想?「想灭为首」:于加行位唯偏厌之,故言「为首」。「首」是头首,先首义故,「名无想天」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一二一 故六转识,于彼皆断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解无想天中,第二灭识分齐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四十】

  

  此即第二、灭于六识。

  

  七、八微细,彼不能知,故不灭也。虽总言「六」,远三[77]、近一[78]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[1] 「此有二颂」,《金藏》作「有此二偈」。

  

  于中分三,次第如下。

  

  [2] 「此」字,《金藏》无。

  

  [3] 此即初文。

  

  [4…
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三、别辨共依、俱转、起灭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