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疏翼】
第一師說不與苦俱中,第二明睡眠。
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睡眠與欲界意識俱,一切受相應︰以睡行相通歡,故喜受俱;通戚,故憂受並;中庸,故舍受俱。如次第配。
【論文】
七‧五五 尋、伺,憂、喜、舍、樂相應,初靜慮中,意樂俱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師說不與苦俱中,第叁明尋伺。
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尋、伺與四受相應,初定有樂故。然此師說︰尋、伺五無,一向定義,以不言與苦、欲界樂俱故[309]。
此即意識無苦師義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四五受俱不俱門中,第一師說不與苦俱訖。
【論文】
七‧五六 有義:此四亦苦受俱,純苦趣中,意苦俱故。
【疏翼】
第四五受俱不俱門中,第二師說亦與苦俱。
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第二師說︰此四、亦苦受俱,意有苦故;悔增至叁;眠增至四──極苦之處亦有眠[310];尋、伺增至五受俱起。
尋、伺,《大論》第五不言與苦、樂俱者,如前已會[311]。
此據實理,彼[312]約別意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一分別十二門中,第四五受俱不俱門訖。
【論文】
七‧五七 四皆容與五別境俱,行相所緣不相違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分別十二門中,第五別境相應門。
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以下[313]第五、別境相應門。
皆五得俱。能緣行相及所緣境,不相違故[314]。
【論文】
七‧五八 悔、眠但與十善容俱,此唯在欲,無輕安故。尋、伺容與十一善俱,初靜慮中,輕安俱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分別十二門中,第六與善俱起門。
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自下第六、與善俱門。
初、二唯「與十善容俱」,欲界無輕安故,前第六卷說[315]善中[316],雖有異解[317],欲有輕安,無是正文故。今據後說[318]。設許亦有[319],亦無輕安,非定引生故。尋、伺十一俱,增輕安故。有人雲:叁藏言西方有二說,一雲:未至定有尋、伺,非[320]根本地者,不然。尋、伺支非未至故。《論》有誠文說[321]初靜慮也[322]。
【論文】
七‧五九 悔,但容與無明相應,此行相粗,貪等細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分別十二門中,第七煩惱相應門。文分爲二︰一、悔唯癡俱,二、余叁遍俱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自下第七、十煩惱俱門。
悔「行相粗」,必獨頭[323]生。染分不與貪等九法並起,唯無明相應,「貪等」行相[324]細故。
此據多分,不許余俱。下文「邪見,悔修定」[325],則說與俱起[326]。邪見與瞋俱,故悔亦與邪見、瞋俱。
此文不盡理。又先行施,後生追悔,悔與貪俱。有言︰我何意作此事?即分別我見,亦與悔俱。合[327]瞋、邪見、貪、我見得俱。此中,約粗相言[328],不得俱[329]。
又解︰必不得俱。與悔間起,非必相應。
問︰忿等獨頭生,許慢等俱起;惡作別頭起,應貪等俱生!
答︰忿等、瞋等分,如本,得相應[330]。惡作別有體,非與貪俱起。
何故忿等各別起耶?
于自十中,各別起故。
【論文】
七‧六○ 睡眠、尋、伺,十煩惱俱,此彼展轉不相違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七煩惱相應門中,第二余叁遍俱。
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此叁、與本惑並得俱起。如《大論》第一[331]「染汙分別」說[332]。設追悔往惡,而自邈責,惡作亦不瞋俱,與惡作間生,實不俱起,設說俱者,間生名俱。
後叁種,十皆俱。所緣、行相,俱不違故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一分別十二門中,第七煩惱相應門訖。
【論文】
七‧六一 悔與中、大隨惑容俱,非忿等十,各爲主故。睡眠、尋、伺,二十容俱,眠等位中皆起彼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分別十二門中,第八隨惑相應門。
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自[333]下第八、隨惑俱轉門。
悔,中、大俱,遍與不善染心俱故[334];與忿等十,不得俱起,各自爲主,如忿等十,自不相應[335]。
眠等叁法,二十皆俱,于夢等中,皆容得起忿等法故。
【論文】
七‧六二 此四,皆通善等叁性,于無記業,亦追悔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分別十二門中,第九叁性分別門。
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第九、叁性門。于中,初、總,後、別[336]。
四皆通叁性。如五十五[337]、五十八[338]、《對法》等同[339]。
此中惡作,何以通無記?
以于[340]無記業,亦追悔故,故[341]于無記業,雖不定起無記之悔,起無記悔,必依無記業故。
問︰何故《顯揚》第一:惡作「染、不染」,「善、不善」[342],不言無記?
彼順小乘故,多分起故,唯說憂俱者[343]故。
【論文】
七‧六叁 有義:初二唯生得善,行相粗鄙及昧略故。後二亦通加行善,攝聞所成等,有尋、伺故。
【疏翼】
第九叁性分別門中,第二別釋。于中分二︰一、分別善性,二、分別無記性。初中有二師不同說。此即初中第一師說。
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自[344]下第二別釋善[345]中[346],悔、眠「唯生得善」。惡作「行相粗」,而體「鄙」,其方便善體,必微細殊勝法故,不通方便。
睡眠「昧略故」,非方便起故,于聞思位中雖有起者,而非加行善,加行善間起故。設睡眠中,而緣法義,但生得善,非強思生,任運起故。
尋、伺二種,「通加行善」,于聞、思、修叁位,皆有尋、伺故。
「聞所成等」者,顯因聞所成諸法,皆是此故。若唯言聞等[347],即狹劣也。
【論文】
七‧六四 有義:初二亦加行善,聞思位中,有悔、眠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一分別不定善性中,第二師說。
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聞思等位,悔作諸惡,于眠等位,思擇義故[348]。
次應辨染[349],以見、修斷[350]等,後自有門,故先不說[351]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二別釋中,第一分別善性訖。
【論文】
七‧六五 後叁皆通染、淨、無記。惡作非染,解粗猛故。
【疏翼】
第二別釋中,第二分別無記性。文分爲二︰一、染淨無記分別,二、四無覆無記分別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「染」,謂有覆;「淨」,謂無覆。于「染、淨」二無記,眠等叁法[352]皆通。即欲界修道二見[353]俱,有眠等叁[354]故。
初定有無記[355]尋、伺故。「惡作非染」無記,以「解粗猛故」,不與二見俱,染必不善故[356]。
【論文】
七‧六六 四無記中,悔唯中二,行相粗猛,非定果故。
【疏翼】
第二分別無記性中,第二四無覆無記分別。于中分叁︰一、悔唯威儀工巧,二、眠除變化,叁、尋伺除異熟生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染無記中,無別相故,略而[357]不說。
淨四無記中,悔是威儀、工巧二法。威儀、工巧二法,「四無記中」是「中[358]二」故。謂異熟爲第一,變化爲第四故。以彼惡作行相粗猛,不與業異熟心俱;非定果故,亦不說與變化心俱。
此說異熟有二︰一、謂業果,即此中說。二、謂法執,亦通染故[359],此不說之[360]。其余無記心雖不緣威儀等,亦是彼[361]攝,非異熟生,此中說言惡作不通異熟性故。
又解︰彼不緣威儀等心、法執,皆異熟生[362]無記,亦惡作俱。
此中,且據業果者說,應勘諸論、《佛地》第七[363]二障中等[364]文[365]。
【論文】
七‧六七 眠除第四,非定引生,異熟生心,亦得眠故。
…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不定心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