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不定心所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四無覆無記分別中,第二眠除變化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
  

  眠,非變化心俱,非定引生故。

  

  增異熟心俱者,眠中亦有住異熟故。此異熟生心,非實異熟,尋、伺亦然,不與第叁[366],第八識中文相違也[367]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七‧六八 尋、伺除初,彼解微劣,不能尋察名等義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四無覆無記分別中,第叁尋伺除異熟生。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
  

  除異熟心。異熟心解微劣,不能尋求伺察名等法故,《大論》第一七分別中,說「不染汙分別」[368]。

  

  此[369]有善、淨無記。善,謂「隨與一信等善法相應」[370],非謂信等別唯起一。此總舉善,隨設與一,即名爲善不染分別故。

  

  彼[371]說淨無記,與此同。此文但說,不與業果異熟心俱,非法執類異熟心也,彼[372]可與俱故[373]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分別十二門中,第九叁性分別門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七‧六九 惡作、睡眠,唯欲界有;尋、伺在欲,及初靜慮;余界地法,皆妙靜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分別十二門中,第十界地分別門。于中有叁子門︰一、界系分別門,二、上下相起門,叁、下上互緣門﹝若別別立門,則共十四﹞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
  

  自下第十、界系門。有叁子門,第一子門、明界所系。

  

  二唯欲界。

  

  所以者何?

  

  以余二界「妙」故,無有。

  

  「妙」者,勝義。若身有疲極、憂根等故,方有眠、悔。彼無此等,故名爲「妙」。

  

  其後尋、伺及初定者,以余上地皆是「靜」故。尋、伺囂繁非靜。繁[374]非靜,故靜處無有。或「靜」及「妙」,皆通二種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七‧七○ 悔、眠,生上必不現起;尋、伺,上、下亦起下、上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十界地分別門中,第二上下相起門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
  

  第二子門、上下相起。

  

  二法「生上必[375]不」起下者,極粗惡法故,無所用故,不假起故[376],上不起下。

  

  其[377]「邪見者,悔修定」者,是本有位。誹謗涅槃,色界中有,無容起悔。此不違下[378]。

  

  又解︰即色界中有起悔,亦是生上起下。今據多分及生有,故言無也。

  

  此二[379],非上地所有,不說下起上。

  

  尋、伺通二地,下得起上,上得起下。欲界入初定,名下起上、第二定以上,至第四定,起初定及欲界邪見,並[380]無色界起下色、欲界潤生心等,故名上起下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七‧七一 下、上尋、伺,能緣上、下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十界地分別門中,第叁下上互緣門。文分爲二︰一、辨尋伺,二、辨悔眠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
  

  第叁子門。

  

  下、上尋、伺,互得緣上、下,境界寬故。欲界者,緣上二界;色界者,緣上、下二界起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七‧七二 有義:悔、眠不能緣上,行相粗近,極昧略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叁下上互緣門中,第二辨悔眠。于中有二師不同說︰一、第一師說不緣上,二、第二師說亦緣上。此即初師說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
  

  第一師「有義」︰悔眠不緣上。以此惡作「行相粗近」,其眠行相「極昧略故」,無有夢中緣上界故。或緣上名,非緣上地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七‧七叁 有義:此二亦緣上境,有邪見者,悔修定故,夢能普緣所更事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辨悔眠中,第二師說亦緣上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
  

  第二師說︰亦緣上界。「有邪見者,悔修定故」,悔得緣上。

  

  亦通增上慢。邪見中有中,謗滅而悔修定,即是生上亦起下悔。前[381]文約多分,此[382]據實義。

  

  又解︰彼[383]時極促,不容生悔。此據本有位,邪見悔俱;故無生上起下悔失。

  

  「夢能善緣」曾「所更事」。「所更事」中,通上地法,及定等故。

  

  上[384]文[385],煩惱等皆以叁界分別此理,故應生上起下惡作!謂中有中起邪見者,悔先所作事[386]。論不許悔與九本惑俱,故邪見時,無容起悔;即是別時起得此悔,非與謗滅心俱,故不相違。

  

  又解︰據實,亦邪見俱[387]及有瞋俱。論據多分,不許與邪見、瞋等俱;許俱,義隱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分別十二門中,第十界地分別門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七‧七四 悔非無學,離欲舍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分別十二門中,第十一叁學分別門。文分爲二︰一、辨悔,二、辨余叁種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
  

  下第十一、學等叁門。

  

  以離欲時,要舍彼故,第叁果等,于無記事等,要不追悔,已審決故。

  

  若爾,豈無悔先身作惡等耶?

  

  此即是厭,非謂悔也[388]。無記設悔,即工巧等慧。悔隨憂根有、無,行相同故。如彼[389]雖有愁戚,或是舍受等故。說是學者,順諸有學,「有爲善法,皆名學故」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七‧七五 睡眠、尋、伺,皆通叁種。求解脫者,有爲善法,皆名學故;學究竟者,有爲善法,皆無學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十一叁學分別門中,第二辨余叁種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
  

  「皆通叁種」。

  

  善法欲以去,皆名爲「學」。無學身善法,皆名「無學」故。《對法》第四[390]、六十六[391]、五十七中,皆通此說[392],不能繁[393]引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分別十二門中,第十一叁學分別門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七‧七六 悔、眠唯通見、修所斷,亦邪見等勢力起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分別十二門中,第十二叁斷分別門。于中分二︰一、辨悔眠,二、辨尋伺。初中分二︰一、通見修斷,二、眠或非斷。初中又二︰一、正辨,二、解伏難。此即初中正辨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
  

  十二、見等所斷門。分爲二段︰初、解悔眠,後、解尋伺。此初也。

  

  初二「悔、眠」,「通見、修斷」,不通不斷;論有「唯」言。小乘唯修斷,今言[394]通見斷者,「亦邪見等勢力起故」,緣見等生故[395]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七‧七七 非無漏道親所引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通見修斷中,第二解伏難。于中有二︰一、解例苦非斷難,二、解例憂非斷難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
  

  問︰若[396]苦根非無漏,無學成就,名不斷;悔、眠亦應然[397]!謂苦根在五識,由無漏後得智位引,或引後時五識等生,非悔、眠二有此義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七‧七八 亦非如憂,深求解脫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解伏難中,第二解例憂非斷難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
  

  問︰憂根雖非無學,二十二根中仍名不斷,何故[398]惡作等不如是也?

  

  其彼憂根,五十七說,隨順行相,「深求解脫故」,不同惡作[399]。

  

  憂根許爲二[400]無漏根[401]故,如《對法》第十[402]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辨悔眠中,第一通見修斷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七‧七九 若已斷故,名非所斷;則無學眠,非所斷攝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辨悔眠中,第二眠或非斷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
  

  六十六說︰無學身有漏一切法皆名非所斷。皆已斷故[403],何故今眠,不言「非所斷」?

  

  以此義故,眠亦「非所斷」。據求無漏[404],無漏所引[405],即非非所斷。

  

  惡作雖悔先惡[406]求涅槃等,然不深求,行相淺故,不同于憂,故「深」言簡。

  

  又解︰此據多分不得者,有求出世,深生悔故,可名不斷。

  

  若無漏引,名爲無漏;眠雖亦然,遠引生故,但非親引,故「親」言簡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十二叁斷分別門中,第一辨悔眠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七‧八○ 尋、伺雖非真無漏道,而能引彼,從彼引生,故通見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不定心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