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不定心所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《抄》雲︰

  

  「界」者,悔、眠二種唯欲界;尋、伺通欲及初禅;「識」,謂八識,四通定唯在第六識中有,余識皆無。

  

  [10] 此即總簡善、染。

  

  [11] 道邑《義蘊》雲︰

  

  不定四中,悔、眠上二界全無。尋、伺二界多分無,唯初禅少分有。又二界中,無色界全無,色界多分無也。

  

  [12] 即本論卷叁初。

  

  [13] 「定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14] 不遍根本智。

  

  [15] 即別解體、業。

  

  [16] 體謂果體。

  

  [17] 謂:《顯揚》卷一、《對法》卷一、《五蘊論》等。

  

  [18] 「嫌」字,《續藏》雲︰古本作「悔」。

  

  [19] 「業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20] 余本作「其體何也」,《金藏》則是「其惡作體是何也」。

  

  [21] 「大乘」二字,《金藏》有,合泰《抄》牒文,余無。

  

  [22] 「宗」字,泰《抄》牒文無,《義演》作「中」。

  

  [23] 《順正理論》卷十一雲︰

  

  厭,謂善心審觀無量過患法性,此增上力所起順無貪,心厭背性,與此相應,名厭作意。

  

  《入阿毗達磨論》雲︰

  

  厭,謂厭患于流轉品,見過失已,令心厭離,隨順離染。心有此故,厭惡生死,與此相應,名厭作意。

  

  [24] 「是」字,原作「謂」。

  

  [25] 「慧俱」二字,《金藏》有,合論原文及靈泰《抄》、《義演》釋文。

  

  [26] 此句,本論卷六原作:

  

  厭謂慧俱,無貪一分,所于厭境,不染著故。

  

  [27] 「分」字,《金藏》有,合靈泰《抄》牒文,余無。

  

  [28] 厭下善法,易解。今又言厭惡反爲瞋,于是有多解。

  

  道邑《義蘊》雲︰

  

  此中不以善爲「上」,染爲「下」,但從所欣、所厭爲上、下也。故說貪是欣上之惡法,瞋是厭下之惡法﹝如理《義演》雲「如雲:如此惡事,我嫌不作等。此釋厭通不善所以」﹞,所欣之中,亦通于善,愛佛、貪滅,亦是貪故。所厭之中,亦通于染,緣他見等,生瞋忿故。

  

  均有所著故。

  

  [29] 「依何」二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30] 「依」字,有本有「作」字,《金藏》無,合《義演》牒釋。

  

  [31] 「心」字,《金藏》有,合泰《抄》、《義演》牒釋,余無。

  

  [32] 此解同安慧。

  

  [33] 「度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構」。

  

  [34] 《金藏》作「惡所」二字,合泰《抄》釋文,余作「不」字。

  

  [35] 「者」字下,泰《抄》牒文有「有」字。

  

  [36] 「所障」二字,《金藏》有,合《義演》釋文,余無。

  

  [37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
  

  謂掉舉爲心高舉,今此定、慧,止此高心令下,故名「止下心故」。

  

  [38] 具意雲:是我嫌惡邊所作。

  

  《演秘》、《義蘊》均兩解文,一解如文。又解:謂應作「我邊惡作」。

  

  [39] 如《瑜伽》卷十一雲︰

  

  又于應作、不應作事,隨其所應或已曾作,或未曾作,心生追悔。

  

  [40] 《顯揚》卷一原作:

  

  于已作、未作善、不善事,若染、不染,怅怏追戀爲體。

  

  [41] 如《顯揚》卷一、《對法》卷一、《五蘊論》。

  

  [42] 「稱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43] 「能」字,余有,《金藏》無。

  

  [44] 《金藏》作「搖」,余作「捶」。

  

  [45] 「重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審」。

  

  [46] 「毗缽舍那」,梵文爲「vipawyana」。

  

  [47] 《對法》卷六解五蓋雲︰

  

  于止、舉兩位,惛沈睡眠﹝蓋﹞、掉舉惡作蓋爲障,如前所說能引沈沒及散亂故。

  

  此前解「八纏」雲︰

  

  謂修止時,惛沈睡眠爲障于內,引沈沒故。掉舉惡作爲障于外,引散亂故。

  

  [48] 「舉」,藏文作「rab tu ”dzin pa/」。

  

  [49] 「高」字下,《續藏》注雲︰有「舉」字。

  

  [50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
  

  今者意謂心多沈沒,複不明利,極暗劣故。今此定慧策發此心不令沈沒,增加于明利。故所障舉,即定慧也。「令心高」者,策發此沈沒心,令極明利,名之爲「高」,非﹝如慢心﹞高舉也。

  

  [51] 「雖無五識」四字,《義演》牒文、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52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
  

  簡別也。爲意與眠俱,與余心不同故,故雲「爲別余心」。

  

  「余心」者,有二解。一雲︰余心者,即是貪、瞋、癡相應有五識心,故雲「余心」。二雲︰「余心」者,即余境時心,有五識也。

  

  靈泰《抄》雲︰

  

  然睡中亦得少分起五識,謂睡時或時起身識有痛等事。其睡中第六識亦不明了。

  

  [53] 「重」字,《金藏》誤作「審」。

  

  [54] 《瑜伽》卷十一原文爲:

  

  睡眠者,謂心極昧略。

  

  [55] 道邑《義蘊》雲︰

  

  「總聚」,謂總五蘊身;「別聚」,即心、心所。

  

  [56] 「令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57] 見《瑜伽》卷十叁。

  

  [58] 「則」字,《續藏》疑作「即」。

  

  [59] 「實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60] 「似」字,《金藏》作「假」。

  

  [61] 即「心相應」。

  

  [62] 「言五蓋者」,《金藏》作「蓋有五種」。

  

  [63] 《對法》卷六雲︰

  

  能令善品不得顯了,是蓋義,覆蔽其心,障諸善品,令不轉故。

  

  [64] 《對法》卷七雲︰

  

  「希求受用外境」界門,于彼不欣樂故。

  

  [65] 「正行」二字,與泰《抄》牒合,《義演》于「正」下多「邪」字。

  

  《對法》卷七雲︰

  

  于覺正行時,瞋恚蓋爲障,于所犯學處,同梵行者正發覺時,由心瞋恚,不正學故。

  

  [66] 《金藏》作「眠」,余誤作「沈」。

  

  [67] 「沒」,藏文作「źum par byad pa/」。

  

  [68] 「舍」,藏文作「btav sboms byad pa/」。

  

  [69] 此段文引自《對法》卷六。原作:

  

  纏有八種︰謂惛沈、睡眠、掉舉、惡作、嫉、悭、無慚、無愧。數數增盛,纏繞其心,故名纏。由此諸纏數數增盛,纏繞一切觀行者心。于修善品﹝《金藏》作「亦」字﹞,能爲障故。

  

  [70] 「悋妒」,《金藏》作「妒悋」。

  

  [71] 「此」字,《金藏》無。

  

  [72] 謂五蓋、八纏。

  

  [73] 即悔、眠二。

  

  [74] 「意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75] 如《瑜伽》卷五十五雲︰

  

  睡眠、惡作,與一切善、不善、無記相應。

  

  又雲︰

  

  覆、诳、谄、惛沈、睡眠、惡作是癡分故,皆世俗有。

  

  [76] 《對法》卷一雲︰

  

  「愚癡分」言,爲別于定。又善等言,爲顯此睡非定癡分。

  

  [77] 「彼」字下,《金藏》重有「彼」字,余無。

  

  [78] 道邑《義蘊》雲︰

  

  善中爲無輕安,可有余善,及觸、欲等。無記,准可知。

  

  [79] 「師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80] 「立」字下,《金藏》有「以」字。

  

  [81] 見《對法》卷一。

  

  [82] 「戀」字,《顯揚》有作「變」者,如前已及。此處《金藏》作「變」。

  

  [83] 《顯揚》卷一原作:

  

  于已作、未作,善、不善事,若染、不染,怅怏追戀爲體。

  

  [84] 「有」字,《義演》作「明」。

  

  [85] 「初、破前」叁字,《金藏》有余無。

  

  [86] 即《對法》卷一。

  

  [87] 如《瑜伽》卷五十八雲︰

  

  尋、伺、惡作、睡眠,此四隨煩惱通善、不善、無記心起,非一切處、非一切時。

  

  [88] 「聚」字,《金藏》有,泰《抄》、《義演》牒文無。

  

  [89] 「合用」二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90] 「合用」二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91] 「知」字下,《金藏》有「者」字。

  

  [92] 即思、想二心所。

  

  [93] 「二」字下,《金藏》有「一」字。

  

  [94] 「知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無。

  

  [95] 即《瑜伽》。

  

  [96] 《顯揚》卷六說「外道假歸依」雲︰

  

  雲何不現見?謂諸天神,非現證見,世間未見、不現見主能爲所依。除可依信,現攝受他,余現見依所不見故。

  

  問︰夢中見故,應是歸依!答︰欲想所見,或實,或不實。又複覺時何不現見?雖于夢中少見實相,此亦欲想所作。又衆緣現前,令處夢者少有所見,此亦多虛。

  

  [97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
  

  由欲、睡眠起故,憶以前余事,即于夢中起欲。若余不憶而睡者,即夢中無欲也。

  

  [98] 《金藏》作「段」,余作「複」。

  

  [99] 即有法與宗法具足。

  

 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
  

  意說將以前非染思、慧、想等比量,准其論文,論文「非思、慧、想纏彼性故」句中,有法、宗法等具足。謂言「非思、慧、想」,此爲有法。文中思無「染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不定心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