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、广六位心所──不定心所▪P1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、修,非所断摄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十二三断分别门中,第二辨寻伺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九】

  

  下文有二︰初、总,后、别。此文总也。

  

  寻、伺[407]二法,虽非无分别智、真无漏道相应,名无漏[408],或加行时,引真[409]无漏道故,从后得智之所引生,俱时引故;亦通非断等。

  

  此解,即通无漏师义[410]。后解︰虽非正智,及后得俱[411],求[412]真无漏道,「而能引彼」,如忧;「从彼引生」,如苦;亦通非断。后解[413],即不通无漏师义[414]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八一 有义:寻、伺非所断者,于五法中,唯分别摄。《瑜伽》说彼是分别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辨寻伺中,第二别辨。于中有二师不同说,此即第一师,即不通无漏说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九】

  

  下、别解也。

  

  「非所断者,于五法中,唯分别摄」,唯有漏故。

  

  论决判彼是分别故。《大论》第五说寻、伺决择四句云︰诸寻、伺皆[415]分别;有分别,非寻、伺[416]。故今以为证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八二 有义:此二亦正智摄,说正思惟是无漏故,彼能令心寻求等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别辨中,第二师通无漏说。文分为三︰一、引证,二、立理,三、会违。初中又二︰一、引《显扬》、《瑜伽》为证,二、引《对法》、《十地论》。此即初中初文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九】

  

  于中有三︰一、证,二、理,三、会。此初也。

  

  亦五法中正智所摄,《显扬》第二等[417]说,正思惟是无漏故。

  

  宁知正[418]思惟体即是寻、伺[419]?

  

  《显扬》第二、《大论》第二十九[420]皆云:彼正思惟能令心寻求、极寻求,趣入、极趣入[421]等,故有「等」言[422]。

  

  「寻求」者,「寻」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八三 又说彼是言说因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引证中,第二引《对法》、《十地论》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九】

  

  《对法》第十及《十地论》第一等[423],说正思惟是大菩萨[424]语言因,故知寻通无漏[425]。

  

  问︰既引《十地论》初卷等云,是语言因,宁不引彼三种[426]请[427]中第一云:何故净觉人[428]念、智功德具[429]等?彼论解云︰觉者,觉观,语言因故[430]。

  

  答︰若依梵本,「毗呾迦」[431],是寻;「僧羯腊波」[432],是思惟。彼《十地论》言「僧羯腊波」,但是思惟,亦无「正」字[433];何况是寻?即翻译家增「觉谓观[434]」等也[435];故引不同。彼[436]但应言净思惟[437]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师通无漏说中,第一引证讫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八四 未究竟位,于药、病等,未能遍知;后得智中,为他说法,必假寻、伺,非如佛地无功用说;故此二种,亦通无漏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师亦通无漏说中,第二立理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九】

  

  下、立理也。

  

  此、显在因,不在佛果。

  

  二乘圣者、十地菩萨,于能治之「药」、所治之「病」,俱不能遍了知尽故,于后得智中,为他说法,必须[438]假藉寻、伺二法,与佛稍别,佛「无功用说」故。八地以去,虽无加行[439]功用,果未满故,有任运功用,故不同佛。

  

  又功用有二︰一、自利,二、利他。前,八地以去皆无;后,八地以上犹有。七地以前,二用并有。八地以去无功用者,无自利功[440]用,任运入地;非于利他亦无功用。佛二俱无,故说法时,不假功用。有正思惟,体即是思,不名为寻。

  

  又解︰十无学中,佛无正思惟支,以无寻故[441]。前解为胜。

  

  八地以去,无漏观心既相续转,无寻、伺者,由何寻、伺引[442]有漏五识?

  

  此亦不尔。如定中闻声,意无寻、伺,亦引耳识[443]故,故知如论但说法须[444]。

  

  既说寻、伺是语遍行,佛无二法,如何能语?

  

  此随转门,说为遍行,大乘不尔。唯心遍行,是实遍行,身、语二行,非遍行也。故此二种,亦通无漏。三行等义,如《枢要》说[445]。《十地》犹有[446],初地以去起无漏者,至金刚心时与彼心一时不行。得胜法时,劣不行故。

  

  唯后得俱,非正智者,以七十三说「思惟真如」不「观真如」等故。四句为证[447]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八五 虽说寻、伺必是分别,而不定说唯属第三,后得正智中,亦有分别故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师亦通无漏说中,第三会违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九】

  

  下、会违也。

  

  「虽说寻、伺必是分别,而不定说」于五法中,「唯属第三」分别。以彼五法,「后得正智中,亦有分别故」。

  

  「分别」有二种︰一、有漏心名分别,即五法中分别。二、缘事名分别,即后得智亦名分别。或立三分别,二种如前,第三更加遍计心名分别。然《大论》第五解此[448]二是三界心、心所法名分别[449]。虽据有漏作论,不说[450]言「唯」故。

  

  今于此中,第一师说:寻、伺体唯有漏,即无漏初静虑支缺无寻、伺[451]。

  

  若准第二师说,十地、二乘因中,有无漏初静五支。至佛便无,但即思慧。然无粗细,不可为能治支也。此义应思,于禅支中,极须分别,如《枢要》说[452]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文段诸义门辨中,第一分别十二门讫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七‧八六 余门准上,如理应知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诸义门辨中,第二准例指分别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九】

  

  缘有、无漏,有、无事等,皆准知之[453]。

  

  就别解六位心所中,上来别解[454]讫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《杂集论述记》卷八,有总明六位心所。〈义林章〉以五义门分别︰「一、增减多少」:最多总一百四,最少五十一。「二、体数多少」:辨体假、实,开、合不同。「三、起位有无」。「四、界地短长」。「五、与心一异」。此门,本论下文即广分别。今且依彼辨第三义门。

  

  如云︰

  

  三、起位有无者,今依此《﹝杂集﹞论》五十五心所﹝根本烦恼开为十﹞中,略为六例︰一者、有五法起一必五俱,谓遍行五。

  

  二者、有九法起一必六俱,谓别境五、不定四,随缘一时,必有遍行故。遍行既遍一切心中,下应皆说。

  

  三者、有九法起一必十四俱,谓无明及惛沉等八大随烦恼,此九必俱故。

  

  四者、有二十一法起一,必十五俱,谓十善法除轻安及贪、慢、疑、五见、谄、诳、憍。善起,十必俱;贪等染法随一起时,必有无明八大随惑故。

  

  五者、有三法起一必十六俱,谓轻安、无惭、无愧,轻安起,必十一善俱。无惭、无愧此二必俱,并无明八大随惑故。

  

  六者、有八法起一必十七俱,谓瞋、忿、恨、覆、恼、嫉、悭、害,随一起时,必有无明、无惭、无愧、八大随惑、遍行五故。此依正义,准《成唯识》,说决定俱。

  

  定不俱者,一切善法定不与三十染法俱。贪定非瞋、疑俱;瞋定非见﹝取﹞、戒取、覆、诳、谄俱;慢定非疑俱;疑定非五见俱;五见展转定不俱;忿等初﹝小﹞十,自定不俱,亦定不﹝与﹞五见、疑俱;忿、恨、恼、嫉、害,定非与贪、瞋俱;憍定非﹝与﹞贪、瞋、慢俱;寻定非伺俱;悔、眠,定非轻安俱;悔除瞋、痴、邪见,定非慢等七本惑俱;《﹝唯识﹞论》虽说九,非决定故,悔定非忿等小十俱;此依《唯识》所说决定不相应者,此所除外,容得相应。

  

  若依五十一,及五十三﹝加邪欲、邪胜解﹞心所,说即必定。应﹝如《枢要》卷下﹞说颂言︰五法,五俱起,九法,必六俱﹝此句《杂集论述记》缺,依《枢要》增﹞;九法,定十四,二十一,十五。三法,起十六,八法,十七俱;是心所相应,智者应当学﹝此句《枢要》作「慧者应当悉」﹞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[1] 「自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
  

  [2] 「正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
  

  [3] 「次五字」,含「谓」字,即「谓悔、眠,寻、伺」。

  

  [4] 「门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
  

  [5] 「于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
  

  [6] 初中又二︰一、总简,二、别简。

  

  [7] 「业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
  

  [8] 「于」字,《金藏》有,余无。

  

  [9] 灵泰…
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、广六位心所──不定心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