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不定心所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即鄰近釋。

  

  二、體者,彼﹝師子覺﹞如小乘。今解︰自性有二種︰一、五識意識第八爲體,二、尋伺及諸意爲體。《攝論》﹝無性《釋》卷一﹞破上座部師﹝《瑜伽師地論倫記》卷二謂正量部﹞色﹝「胸中色物」﹞爲意根。即言五識無顯示﹝原作「思擇」﹞、隨念,不言自性。明五識身有自性分別﹝《大毗婆沙論》卷四十二雲「欲界五識身唯有一種自性分別」﹞。此﹝《對法》下文﹞中複說自性、﹝隨念,﹞即是有相所攝。《瑜伽》﹝卷五末﹞說﹝七種差別﹞是尋、伺自性故。以五識同時意識相應尋、伺爲體。隨念、計度皆以尋、伺爲體,即有相故。

  

  若爾,二定以上應無後二,故知上界者,並以慧爲體。推度分別,故非思。下界者,通以尋、伺及思、慧爲體,非必亦俱故,第八亦自性故。第六有不與慧俱,隨念、計度應非意識!

  

  以上依攝法盡名,總不攝盡,並以尋、伺爲體,即七分別故。下地心廣,意識亦爾。不取五識,緣他心故。一、地不盡,二、識不盡,叁、行相不盡。上下相望,地不盡;自地相望,識不盡;自識相望,行不盡。

  

  叁、約識分別:自性、五識,二說如前。隨念、計度皆唯第六。然第七識,彼﹝師子覺﹞說無叁﹝如雲「問︰于六識中,幾有分別」?該句《述記》則解雲「叁分別,且問六識。據通說者,實八識爲問」﹞,今言有「計度」。「染汙分別」既通第七,「計度」攝彼,故通第七。八識無叁,或許有「自性」,無失。如五識身。具叁者,唯第六。非遮五識等有一。叁界心、心所有分別故。然有說五識無叁,以此﹝《對法》﹞中說「自性」是「有相」,「任運」是五識故。《攝論》﹝卷二﹞又言唯一意識有﹝計度﹞分別故﹝原文爲「當知意識是能遍計。有分別故」﹞。《攝論》﹝無性《釋》卷一﹞從他﹝《大毗婆沙論》等﹞爲論,非我大乘許五識中有「自性分別」。第八亦無,如五識故。

  

  四、叁界:皆通叁界。意、第八識,「自性分別故」。

  

  五、與五受俱。

  

  六、別境俱。

  

  七、通叁性。

  

  八、善﹝心所﹞俱,染不定四俱。

  

  九、定散分別:彼﹝《對法》﹞雲:初、二,通定、散,「計度」唯散。今解︰並通。定心緣現在,是「自性」;余理通定、散。

  

  十、漏無漏者,《瑜伽》第五雲「七種唯分別」﹝原文爲「謂諸尋伺,必是分別,故唯有漏,即七分別故」﹞。

  

  《雜集論述記》卷十一,又以七門等解「七分別」雲︰

  

  一、名體:「名」,思可知;「體」者,「任運分別」,以五識及尋伺爲體。此﹝《對法》﹞雲五識,《瑜伽》第五是尋、伺故﹝如雲「尋、伺差別者,有七種差別」﹞。第八既「任運」故,﹝五、六、七、八﹞四法爲體。後六,准《瑜伽》皆尋、伺,今義通七。叁界皆有﹝只以離尋伺欲而分地﹞,六、七並有故。即染汙心叁種爲體,通有六、七﹝及尋或伺﹞。余五﹝除任運、染汙﹞,意﹝識﹞、尋、伺叁法爲體。余六,皆尋、伺。如《瑜伽》﹝卷五﹞。彼﹝師子覺﹞雲︰「無相」以貪爲體﹝「謂希求未來境行分別」﹞。「希求」,欲貪相故﹝但「希求」與「欲貪」理應有別,藏文此處作「以其爲未來境界而轉起之分別」﹞。下﹝該論卷六﹞雲「于未得境﹝界﹞,起﹝彼彼﹞希樂愛」故。此皆不然,即唯立染,違《瑜伽》故﹝此判不妥﹞。此體准前﹝叁分別章﹞,亦有盡不盡。不盡有叁︰一、地:通二定以上。二、識:通第七、八識故。叁、行相:非一切識皆有尋、伺故。

  

  二、識分別:「任運」通七識,余六唯第六。《瑜伽》第一雲「意不共業」﹝勝友《瑜伽師地論釋》雲「『勝作業』者,謂前意識業,由與五識身不共故」﹞,謂七分別﹝原文爲「分別所緣、審慮所緣」﹞。此《﹝雜集﹞論》說「任運」是五識故。第八,准義成立,余爲第六,可知。第七,唯「染汙」,第八等皆不相應。若例同,可有「任運」,互無之理,可知。

  

  叁、定散門:「有相」通定,﹝自性、隨念﹞二分別爲體故。余,皆散。或「無相」亦定,非唯染故,定亦得緣未來生故。今解︰唯除「染汙分別」不通定,余皆通定、散。《瑜伽》﹝卷一﹞任運緣現境﹝原文爲「謂于現前境界,隨境勢力,任運而轉所有分別」﹞,意﹝識﹞不共﹝業﹞故。

  

  四、明叁七寬狹:彼﹝師子覺﹞雲七寬,以「任運」是五識故。今解︰叁、七無寬狹。《瑜伽》第一說第六識亦有「任運」故。《攝論》﹝《無性釋》卷一﹞說自性,五﹝清淨色根﹞識亦有故。即知「任運」及「自性」各通六識。《瑜伽》﹝卷一﹞、《攝論》﹝《無性釋》卷一﹞、《對法》﹝卷二﹞叁文合故。又解︰五識無「自性」,即七寬、叁狹。若五識非「任運」,即叁寬、七狹。「自性」,五有故。

  

  五、漏無漏者,唯有漏,無漏心非分別故。

  

  六、叁性者,「染汙」唯通二性,除善。「不染汙」,除二性,唯善。余通叁性。彼﹝師子賢﹞雲「無相」,亦通叁性,如何前說體唯欲貪?﹝應答雲:非是貪。﹞

  

  七、諸受等:唯叁﹝應作「五」。本論卷七下文雲「有義:此四(悔、眠、尋、伺)亦苦受俱。純苦趣中,意苦俱故」﹞應知。

  

  《樞要》卷下第二行相義門,應取《雜集論述記》卷十一所說「散義」雲︰

  

  七分別,依《對法》﹝卷二﹞,依前六識論。五識唯緣現在,名「任運」。意識中,緣叁世有,故分二︰過、現有境,名「有相」;未來有境,名「無相」;于叁世無境,分四,皆計度故,依已受、未受顯別,故二。無境體無,不可依境以分,但隨行相粗、細、染、不染位四,故不增減。若依《瑜伽》﹝卷一﹞,唯依意識分七。于叁世曾有境,分有相、無相。根熟、善言;未熟、不善言,以分此二。唯于現境勢﹝力﹞,「任運」一種。叁世粗、細行相,以分二;染、不染,以分二。不說後四皆是「計度」。「染汙」等言,仍言過去顧戀行、未來希求行、現在執著行。

  

  《樞要》卷下第四廢立義門,應取《雜集論述記》卷十一所說「廢立」雲︰

  

  叁、七分別廢立中,何故唯說叁、七,非增減耶?

  

  答︰據實而言,諸無漏心,不名分別。非虛妄故。皆印證法故。諸有漏心,皆悉虛妄。設有定心印證于境,猶未分明;相從總說,並名「分別」。唯談自性,唯應立一。俱名「虛妄分別」故。《中邊》﹝卷上〈辨相品〉﹞雲︰「叁界心、心所是虛妄分別。」《瑜伽》﹝卷七十二、《顯揚》卷六﹞解五法中,亦立一分別。此以一切有漏心、心所爲體﹝《瑜伽》卷七十叁雲「由分別故,或分別相,或分別名,或俱分別。由此叁法,顯雜染品次第圓滿。從此乃容修清淨品,謂即觀彼所有雜染諸法真如」。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卷四雲「言『叁界』者,謂與欲等愛結相應,墮在叁界。此唯識(即《十地經》說叁界唯心)言,成立唯有諸心、心法,無有叁界橫計所緣」﹞。

  

  依一切法有體、有義故,有此﹝遍計所執﹞差別,能緣分二。《攝論》﹝卷二、兩釋﹞第四雲︰緣體者,自性分別;緣義者,差別分別。或依境,境中有總、有別。七十叁雲︰「﹝雲何遍計名自性?謂有二種︰﹞一、無差別,二、有差別﹝無差別者,謂遍計一切法所有名;有差別者,謂遍計此名爲色,此名爲受,此名爲想,此名爲行,此名爲識,如是等類,無量無數差別法中,各各別名﹞。」此皆依境。

  

  或依境中體用差別,開體合用,分之爲叁︰謂我、法、用。體用相隨,應彼開合。用依彼體,合用開體。或依叁世已受、未受二境別故,分之爲叁。去、現二世,皆有二境,未來唯有未受之境。其未受境,叁世無差。已受境中,去、現二別,故依此義,立叁分別。謂「自性」等,隨義配之。此依叁世已受、未受,差別、無差別,以分叁相。

  

  或應立四︰境有體義,分自性及差別;計有暗明,分有覺、無覺﹝如雲「『有覺』者,謂善名言;『無覺』者,謂不善名言」﹞,如《攝論》﹝卷二及兩釋﹞第四說。或依境行,分體、義,分二取,以開四種︰計自性、差別,計能、所取。七十叁說﹝遍﹞計自性、差別,﹝遍﹞計能、所取。二取中,皆有體義,體義中皆有﹝能﹞所取。

  

  或分五種︰依能诠、所诠交對、各對,開合爲五。謂依名計名、依義計義,「各對」也;依名計義、依義計名,「交對」也;此四爲開。合說依二計二。如《攝論》﹝卷二及兩釋卷四﹞說﹝如雲「如是遍計,複有五種;一、依名遍計義自性:謂如是名有如是義。二、依義遍計名自性:謂如是義有如是名。叁、依名遍計名自性:謂遍計度未了義名。四、依義遍計義自性:謂遍計度未了名義。五、依二遍計二自性:謂遍計度此名、此義,如是如是體性」﹞。

  

  《雜集論述記》卷十一雲︰

  

  八分別等,皆應廢立。

  

  又雲︰

  

  分別有八分別,《顯揚》十六說八。

  

  《瑜伽》卷叁十六同。

  

  《顯揚聖教論》雲︰

  

  八種分別者,一、自性分別:謂于色等想事,分別色等所有自性。二、差別分別:謂即于色等想事,起諸分別︰此有色,此無色;此有見,此無見;此有對,此無對;如是等無量差別。于自性分別所依處事,分別種種差別之義﹝此依所緣境事中,有假想施設,有境想施設。境想施設中,有自性、差別,分別爲二﹞。叁、總執分別:謂即于色等想事,所立我及有情、命者、生者等假想施設,所引分別。由于積聚多法總執爲因,分別轉故﹝此即二種施設中,第二假想施設﹞,又于舍、軍、林等,及于飲、食、衣、乘等想事,所立舍等假想施設,所引尋思。四、我分別:謂若事有漏、有取、長時數習我執所聚,由數習邪執自見處事爲緣,所起虛妄分別﹝藏文作「log ba”i rnam par rtog pa/」﹞。五、我所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不定心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