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不定心所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分別:謂若事有漏、有取、長時數習我所執所聚,由數習邪執自見處事爲緣,所起虛妄分別﹝《瑜伽》合並作解。此二分別能生余見及慢見﹞。六、愛分別:謂緣淨妙可意﹝藏文作「mdzes pa yi la ”ov ba/」﹞事境分別。七、不愛分別:謂緣不淨妙、不可意事境分別。八、愛不愛俱相違分別:謂緣淨、不淨,可意、不可意,俱離事境分別﹝此叁分別「如其所應,生貪、瞋、癡」﹞。

  

  《瑜伽》卷叁十六雲︰

  

  又諸愚夫,由于如是﹝離言自性﹞所顯真如,不了知故,從是因緣,八分別轉。

  

  即皆虛妄分別。又雲︰

  

  此中所說,略有二種︰一者、分別自性,二者、分別所依分別所緣事。如是二種,無始以來,應知展轉更互爲因,謂過去世分別爲因,能生現在分別所依及所緣事;現在分別所依、緣事既得生已,複能爲因生現世。由彼依緣所起分別,于今分別不了知﹝離言自性,或二無我所顯真如﹞故,複生當來所依緣事。彼當生故,決定當生依彼緣彼所起分別。

  

  即虛妄分別生起虛妄分別所依緣事,由其所依緣事,又生虛妄分別,如是無始以來生死流轉不斷,即是叁能變識更互爲因果事。

  

  《樞要》卷下,叁七分別十義門中,第八與十散動﹝《攝論》卷二及兩釋作「散動」,藏文爲「rnam par g·yev ba/」。《大乘莊嚴經論》卷五,及《對法》卷十四均作「分別」。但《對法》及《攝論》均于初十種分別中第十「散動分別」,更開爲十分別或十散動,即菩薩十種「散動分別」﹞。十分別相攝門,《雜集論述記》卷十一未另分別此一義門。今錄《對法》本文,兩種十分別,略作解釋。

  

  《對法》卷十四雲︰

  

  虛妄分別﹝藏文作「yav dag pa ma yin par rnam par rtog pa/」﹞者,略有十種︰……

  

  「根本分別」者,謂阿賴耶識,是一切分別種子故﹝《攝論》卷二、兩釋謂有名言種子、我見種子、有支種子。可爲「自性」、「任運」所攝。《攝論》卷二所說,十一識中,「世識者,謂生死相續不斷性」﹞。

  

  「相分別」﹝《攝論》譯爲「緣相」,藏文作「mtshan ma/」﹞者,謂身﹝即《攝論》卷二所說十一識中身識,即眼等五界﹞所居處﹝即《攝論》十一識中「處識」,即器世間﹞、所受用識﹝即《攝論》十一識中「彼所受識」,「謂色等六外界」。亦即《攝論》(卷二)十分別中「二、緣相分別,謂色等識」﹞,是所取相故﹝叁能變識所顯現相分﹞。彼複如其次第,以諸色根、器世界、色等境界爲相﹝根本識變現爲本質境。可與「七分別」中「有相」(藏文作「mtshan ma dav bcas pa/」)﹞。「無相」﹝藏文作「mtshan med pa/」﹞,隨應相攝。

  

  「相顯現﹝藏文作「mtshan mar snav ba/」﹞分別」者,謂六識身及意。如前所說所取相,而顯現故﹝即《攝論》十一識中「彼能識者,謂六識界。」及「世識」者,謂生死相續不斷性。與「七分別」中「任運」、「有相」、「無相」、「尋求」、「伺察」、「染汙」、「不染汙」,隨應相攝﹞。

  

  「相變異﹝藏文作「mtshan mar gyur pa/」﹞分別」者,謂如前所說身等相,變異生起﹝藏文作「gźan du skyed pa/」。《攝論》卷二「謂老等、樂受等。貪等、逼害(藏文作「gnod pa/」)、時節代謝等、捺落迦等諸趣、欲界等諸界六變異」﹞。

  

  「相顯現變異﹝藏文作「mtshan mar snav bar ”gyur ba/」﹞分別」者,謂如前所說眼識等相顯現,于苦樂等差別生起﹝即《攝論》十一識中「『自他差別識』者,謂依止差別,此用前說我見熏習差別爲因。『善趣惡趣死生識』者,謂生死趣種種差別,此由前說有支熏習差別種子」。相顯現及變異(《攝論》卷二即說由前六變異而此變異),均由名言種子,及業異熟種子轉起,叁七分別一分所攝﹞。

  

  「他引﹝藏文作「gźan gyis bstan pa/」﹞分別」者,謂教法﹝藏文作「bstan p/a」﹞所攝名句文身相。此複二種︰一、惡說法律﹝藏文作「bes par bwad pa”i chos kyi tshul/」﹞爲體。二、善說法律爲體。

  

  由此增上力,如其次第引,二作意所攝︰謂「不如理分別、如理分別」﹝《攝論》卷二雲「六、他引分別:謂聞非正法類,及聞正法類(「類」、藏文作「rjes su ”gro ba/」)。七、不如理分別:謂諸外道聞非正法類分別。八、如理分別:謂正法中,聞正法類分別。此則與「有相」、「無相」、「尋求」、「伺察」、「染汙」,或「不染汙分別」隨應相攝」﹞。

  

  「執著﹝藏文作「mvon par źen pa/」﹞分別」者,謂不如理分別所起六十二見﹝十八計前際說我論者,四遍常見論、四一分常見論、二無因論、四有邊無邊想論、四不死矯亂論。四十四計後際說我論者,十六有見想論、八無想論、八非有想非無想論、七斷見論、五現法涅槃論。如《瑜伽》卷八十七等,及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、卷二百等說﹞所有分別。

  

  「散亂分別」﹝藏文作「rnam par g·yev ba”i rnam rtog/」﹞者,謂﹝從﹞如理作意所起無性等執爲相﹝藏文作「dvos po med pa la sogs par ”dzin pa”i mtshan bid/」﹞所有分別。

  

  此下「十分別」,《攝論》卷二「謂諸菩薩十種分別」,特簡名之爲「散動」,與《對法》卷十四、《莊嚴經論》卷五末同,于「散動分別」開出十種,均依《大般若經》卷叁百九十二文義,隨應作解,如雲︰

  

  爾時,舍利子白佛言︰世尊!諸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,雲何不名有所得者?

  

  謂諸有情實無所有,而令安住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,複爲宣說能出生死殊勝聖法,或令得預流果,或令得不還、一來、阿羅漢果、獨覺菩提,或令入菩薩摩诃薩位,或令得無上正等菩提。

  

  佛告舍利子︰諸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,不見有情少實可得,唯有世俗假說有情。舍利子!是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,安住二谛,爲諸有情宣說正法。何謂二谛?謂世俗谛及勝義谛。舍利子!雖二谛中,有情不可得,有情施設亦不可得;而諸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,方便善巧,爲諸有情宣說法要。諸有情類聞是法已,于現法中,尚不得我,何況當得所求果證!如是舍利子!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,方便善巧,雖爲有情宣說正法,令修正行,得所證果;而心于彼,都無所得。

  

  具壽舍利子白佛言︰世尊!此諸菩薩摩诃薩是真菩薩摩诃薩。雖于諸法不得一性、不得異性、不得總性、不得別性,而擐如是大功德铠。由擐如是大功德铠,不現欲界,不現色界,不現無色界,不現有爲界,不現無爲界;雖化有情,令脫叁界,而于有情,都無所得,亦複不得有情施設。有情施設,不可得故,無縛、無解。無縛解故,無染、無淨。無染淨故,諸趣差別不可了知。諸趣差別不可了知故,無業、無煩惱。無業無煩惱故,亦無異熟果。既無異熟果,如何得有我及有情流轉諸趣,現于叁界種種差別?

  

  佛告舍利子︰如是如是,如汝所說。舍利子!若有情類先有、後無。菩薩如來應有過失!若諸趣生死先有,後無,則菩薩如來亦有過失!先無、後有,理亦應然!是故舍利子!如來出世,若不出世,法相常住,終無改轉。以一切法法性、法界、法住、法定、真如、實際、不虛妄性、不變異性﹝八圓成實性異名﹞,猶如虛空。此中尚無我、無有情、無命者、無生者、無養者、無士夫、無補特伽羅、無意生、無儒童、無作者、無使作者、無起者、無使起者、無受者、無使受者、無知者、無使知者、無見者、無使見者,況當有色、有受、想、行、識﹝五蘊﹞,有眼處,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,有色處、有聲、香、味、法處﹝十二處﹞;有眼界,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,有色界,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;有眼識界,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﹝十八界﹞;有眼觸、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;有眼觸爲緣所生諸受,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爲緣所生諸受;有地界、有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界;有諸緣起、有緣生法、有緣起支?既無所說如是諸法,雲何當有諸趣生死?諸趣生死既不可得,雲何當有成熟有情,令其解脫?唯依世俗,假說爲有﹝即依地起性﹞。

  

  舍利子!以如是諸法自性皆空。諸菩薩摩诃薩從過去佛如實聞已,爲脫有情顛倒執著,發趣無上正等菩提,于發趣時不作是念︰我于此法已得,當得,會彼有情已度,當度所執著處生死衆苦。

  

  《對法》卷十四,依以上所引《大般若經》初分文義差別,爲「十分別」或「十散動」雲︰

  

  此﹝散動分別﹞複十種︰謂無性﹝藏文作「dvos po med pa/」,《攝論》作「無相」。與七分別中「無相」義不同,彼非以無爲相﹞分別﹝藏文作「dvos po med pa”i mtshan ma”i rnam par g·yev ba/」,即無性散動﹞、有性﹝藏文作「dvos po/」,七分別中「有相」爲「具有相」義,非以有爲性。﹞分別﹝《攝論》藏文作「dvos po”i mtshan ma”i rnam par g·yev ba/」,即有性散動﹞、增益分別、損減分別、一性分別﹝藏文作「gcig pa bid du rnam par g·y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不定心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