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不定心所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ev ba/」,即一性散動﹞、異性分別、自性分別、差別分別、隨名義分別﹝藏文作「miv ji lta ba bźin du don du rnam par g·yev ba/」,即隨名義散動﹞、隨義名分別。

  

  如是十種分別,依般若波羅蜜多初分﹝〈成熟有情品〉第七十一之叁﹞宣說﹝而作﹞。如經言︰「舍利子!是菩薩實有菩薩」,正不隨觀﹝藏文作「yav dag par rjes su mi mth, ov vo/」,藏文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同;漢譯作「不見」﹞菩薩,正不隨觀菩薩名,正不隨觀般若波羅蜜多,正不隨觀菩提,正不隨觀行,正不隨觀不行﹝藏文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共有七「正不隨觀」,漢譯該釋只有「不見有菩薩」,余六爲漢釋所無;且比之《對法》,《對法》此處除六「正不隨觀」,更有「正不隨觀色,正不隨觀受、想、行、識」﹞。所以者何?名自性空﹝漢釋《攝論‧無性釋》無此句,藏文則有﹞,非﹝由﹞空性﹝藏文作「非由空性」﹞;色自性空,非﹝由﹞空性;乃至識自性空,非空由﹝漢譯作「非」,今依藏文改﹞空性﹝藏文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卷四即作「色自性空,不由空性(漢譯缺「性」字,以下均缺,應補)故」﹞。何以故?此色空性,非即色;亦不離色,別有空性。色即是空性,空性即是色,乃至識亦爾。何以故?此唯有名︰所謂此是菩薩名,此是菩薩,此是般若波羅蜜多,此是菩提,此是色,乃至此是識。由彼自性無生、無滅、無染、無淨,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,正不隨觀生,乃至正不隨觀淨。何以故?于所計度彼彼諸法,假立客名﹝藏文爲「mi bcos ma la/」,「mi」應作「miv」﹞。由隨客名,而起言說,隨如是如是言說,起如是如是執著。菩薩于如是一切名,正不隨觀。正不隨觀故,不生執著。

  

  于此﹝〈成熟有情品〉第七十一之叁﹞經中,爲對治無性分別﹝藏文作「dvos po med pa”i rnam par rtog pa/」。藏文《攝論》作「dvos po med pa”i mtshan ma”i rnam par g·yev ba”i rnam par rtog pa/」﹞故,說如是言「是菩薩實有菩薩」如是等。由「實有」言﹝藏文作「yod pa”i sgra/」﹞,是有性義﹝藏文作「dvos po”i don yod pa/」。《攝論‧世親釋》卷四雲「言『實有』者,顯示菩薩實有空性(漢譯多缺「性」字,今依藏文增。余處例知)體(藏文作「stov pa bid kyi bdag bid du yod pa/」)。空性(即圓成實性)是體,故名空性體」。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卷四亦雲「謂實有空性爲菩薩體」﹞故。

  

  爲對治有性分別故,說如是言︰正不隨觀菩薩,乃至正不隨觀不行﹝《攝論‧世親釋》卷四雲「謂此散動,即以其有(藏文作「dvos po bid/」)爲所緣相。爲對治此散動故,即彼經言不見有菩薩,此經意說,不見菩薩以遍計所執,及依他起爲體」。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卷四雲「謂遍計所執自性永無有故」。世親以圓成實性爲體,無性即以依他起性上,永無遍計所執性爲體﹞。由遣補特伽羅及法二性﹝(藏文「性」作「dvos po/」﹞故。

  

  爲對治增益分別故,說如是言。所以者何?名自性空﹝藏文作「名由自性空」﹞。由遣不實﹝藏文作「yav dag pa ma yin pa/」﹞遍計所執自性故。

  

  爲對治損減分別故,說如是言︰非﹝由﹞空性﹝藏文此論,及藏文《攝論》兩釋,均作「stov pa bid kyis ni ma yin no/」﹞,由于此名遍計所執自性遠離性一切時﹝藏文作「thams cad du」﹞有故﹝世親雲「謂法性色,性不空故」。無性雲「即彼法性是實有故」﹞。

  

  爲對治一性分別故,說如是言︰此色空性,非即色,乃至識空性,非即識。由自性異故。所以者何?色等是遍計所執性﹝世親雲「若依他起與圓成實是一性者,此依他起,應如圓成實,是清淨境」。無性亦雲「淨不淨境,性各別故」。《對法》此解,是師子覺或安慧義﹞。

  

  爲對治異性分別故,說如是言︰亦不離色,別有空性﹝藏文有「色性即空性」﹞,乃至空性即是識。由遍計所執自性無相﹝藏文作「以無爲相」﹞故。離彼,彼無性不可得故﹝藏文作「de las ma gtogs par de med pas med pa”i phyir ro/」。世親雲「此二若異,法與法性,亦應有異!若有異性,不應道理。如無常法與無常性。若取遍計所執自性,色(性)即是空(性),空(性)即是色。何以故?遍計所執色無所有,即是空性,此空性即是彼無所有。非如依他起與圓成實不可說一」。與世親第二解、無性釋大同。師子賢等亦取第二解﹞。

  

  爲對治自性分別故,說如是言︰此唯有名,所謂此是色,乃至此是識等。由離能诠,無有決定﹝藏文無「決定」二字﹞所诠自性故﹝世親雲「即彼經言︰舍利子!此但有名,謂之爲色。何以故?色之自性,無所有故」﹞。

  

  爲對治差別分別故,說如是言︰由彼自性無生,乃至正不隨觀淨。由遣生等差別相故﹝世親雲「即彼經言︰自性無生、無滅、無染、無淨。生,即有染;滅,即有淨;無生滅故,無染、無淨。如是諸句(藏文作「rkav pa/」),有如是義」﹞。

  

  爲對治隨名、義分別故,說如是言︰于所計度彼彼諸法,假立客名﹝藏文有「mi bcos ma la/」。「mi」應作「miv」﹞。由隨客名,而起言說,如是等﹝世親雲「爲對治此散動故,即彼經言︰假立客名(藏文作「miv bcos ma/」),別別于法而起分別。言『別別』者,謂別別名」﹞。

  

  爲對治隨義名分別故,說如是言︰菩薩于如是一切名,正不隨觀。正不隨觀故,不生執著。由隨義,于名不見、不執故﹝世親雲「非義自性,有如是名」。無性雲「此意說言于名、于義如實了知,無妄執著(藏文較略)」。世親又總略雲「爲對治此十散動,故說《般若波羅蜜多》。由此說爲因,無分別智生」﹞。

  

  如是十種散動分別,《攝論》卷二說是「菩薩十種分別」。無性雲︰

  

  謂諸菩薩能發語言,他引而轉,不稱真理十種分別﹝藏文無以上解釋﹞。何以故?證會真理﹝藏文作「de kho na/」﹞,若正現前,不可說故﹝藏文作「dvos kyi sgo nas de kho na rtogs pa”am brjod par mi nus pa”i phyir te/」﹞。

  

  《對法》卷十四則雲:

  

  謂如理分別所起無性等執,爲相所有分別。

  

  可知菩薩于聞慧中,由不了知叁自性了義,亦依空見,起執無爲相等所有散動分別。亦與「七分別」中,除「任運分別」全,及「不染汙分別」一分,余六或一分相攝。「叁分別」相攝即可准知。

  

  本論卷八解第二十頌末句「常遠離前性」中「性」言雲︰

  

  「性」顯二空非圓成實。真如離有、離無性故。

  

  《述記》卷五十一解雲︰

  

  意言真如是真之性,非即是空。空爲所由,﹝真﹞如方顯故。﹝真﹞如體空者,何所妨也?真如離有及離無相。若言于空,雖離有相,非離空相;故此「空」言,非真如體。故致「性」言,深爲有用。真如離空,名「空性」,真如離有,名有性!病多起有,但說空門。若空病生,亦立有性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七‧四叁 有義:尋、伺唯意識俱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與五俱不俱二說中,第二師說不俱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
  

  此、第二師。文有其四︰一、標宗,二、引證,叁、會違,四、總結。

  

  此即標宗,唯在意識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七‧四四 論說:尋求、伺察等法,皆是意識不共法故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師說五不俱中,第二引證。于中有叁︰一、引《大論》第一等證,二、引《大論》第五證,叁、再引第五尋伺所緣證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
  

  引證有叁︰一、引[213]《大論》第一,說尋求分別、伺察分別[214]等七分別,總十五種意不共業[215]。

  

  《大論》第五末[216]言:七分別是尋、伺[217]差別,彼第一言是意不共業[218],故知尋、伺,唯在意識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七‧四五 又說:尋、伺,憂、喜相應,曾不說與苦、樂俱故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引證中,第二引《瑜伽》卷五證。于中分叁︰一、苦樂不俱證,二、前師問不俱所以,叁、解答所問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九】

  

  第二、證也。論文有二︰初、引證,二、釋難。此初也[219]。

  

  彼[220]第五複說尋、伺相應中,地獄尋、伺,唯是戚行,觸非愛境,引發[221]苦,與憂俱[222],娆心業轉。人趣[223]尋、伺,多分憂[224]等,少分喜等。

  

  初靜慮中所有尋、伺唯喜受俱。彼[225]各別作論[226],今此中總通人天等五趣爲論。

  

  又彼文雲:唯憂、喜二法相應,曾不說與苦、樂二法俱起[227],故知五識定無尋伺。

  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不定心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