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四、廣六位心所──辨隨煩惱體業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謂即囂動,令俱生法不寂靜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叁第叁師說中,第叁申正。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八】

  

  若爾,別相雲何?不靜是共相故。

  

  前來難,通第一師義。下出其別相,答第二師。此申正也。

  

  謂「囂」掉「舉」動,是此自性;令其「俱生」心、心所法「不寂靜」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○五 若離煩惱,無別此相,不應別說障奢摩他,故不寂靜非此別相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第叁師說中,第四破第二師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八】

  

  破第二師也。

  

  若離一切煩惱,無別此體相者,何故別說障于止也?一切煩惱不皆障止故。又諸煩惱能障一切善,不應別障,「故知不寂靜非此別」體相。別體相者,即「囂動」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叁釋大隨煩惱位中,第一釋掉舉體業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○六 雲何惛沈?令心于境無堪任爲性;能障輕安、毗缽舍那爲業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釋大隨煩惱位中,第二釋惛沈體業。文分爲二︰一、正釋體業,二、別辨假實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八】

  

  此乃別障善中輕安[88],通障觀品。顯過失增,說有二障[89]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《顯揚》卷一雲︰

  

  惛沈者,謂依身粗重,甘執不進以爲樂故,令心沈沒爲體;能障毗缽舍那﹝梵文作「vipawyana」﹞爲業,乃至增長惛沈爲業。如經說:此人生起身、意惛沈。

  

  《對法》卷一雲︰

  

  惛沈者,謂愚癡分,心無堪任﹝藏文作「las su mi ruv ba/」﹞爲體;障毗缽舍那爲業﹝藏文作「一切煩惱、隨煩惱所依爲業」﹞。

  

  安慧《唯識叁十論》卷二﹝次第同《顯揚》、《對法》、《五蘊論》在「掉舉」前﹞雲︰

  

  惛沈者,謂心無堪能、蒙昧﹝藏文作「blov ba/」﹞爲性。即蒙昧事,說之爲蒙昧性。若與此相應,令心愚鈍,成蒙昧性﹝《大乘五蘊論廣釋》卷二有「猶如無靈之物」﹞,無有力能了達所緣。此亦以能作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助伴爲業。由依癡一分假立故,即屬癡一分,無別有體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○七 有義:惛沈癡一分攝。論唯說此是癡分故,惛昧沈重是癡相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釋惛沈體業中,第二別辨假實。于中有叁師辨︰一、初師唯癡分說,二、次說依一切煩惱立,叁、第叁師說別有體。此即初師說﹝即安慧、德光、地親等說﹞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八】

  

  此第一師據教立理︰以論爲證,諸論同故。以理[90],與癡無別相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叁○八 有義:惛沈非但癡攝。謂無堪任是惛沈相,一切煩惱皆無堪任,離此無別惛沈相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別辨假實中,第二次說依一切煩惱立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八】

  

  此第二師。文有二︰一、立義,二、會文。此初也。

  

  諸煩惱共相,即是別相[91],即依一切煩惱上立。《對法》第六說「無堪任」,是惑共相故[92]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○九 雖依一切煩惱假立,而癡相增,但說癡分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次說依一切煩惱立中,第二會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八】

  

  會論如前[93]。此依一切煩惱假立,癡位增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別辨假實中,第二次說依一切煩惱立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一○ 有義:惛沈別有自性。雖名癡分,而是等流,如不信等,非即癡攝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別辨假實中,第叁師說別有體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八】

  

  此第叁師。文有四︰一、破初說,二、申正,叁、破第二師,四、辨差別[94]。此初也。

  

  別說有體。

  

  會「名癡分」者,是癡等流故,同五十八[95],「不信」、懈怠二法爲喻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一一 隨他相說,名世俗有,如睡眠等,是實有性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師說別有體中,第二會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八】

  

  此釋說「名世俗有」所以[96]。以癡增故,「名世俗有」,「如睡眠等是實有性」。

  

  此通第一師文[97]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一二 惛沈別相,謂即瞢重,令俱生法無堪任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師說別有體中,第叁申正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八】

  

  通第二師難等,准前應說[98]。此申正也。

  

  「謂即瞢重」,是此「別相」。「瞢」,謂瞢舷,即是「惛」義;「重」,謂沈重,即是「沈」義[99]。此體別相,非「無堪能」,「令俱生法無堪能故」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一叁 若離煩惱,無別惛沈相,不應別說障毗缽舍那,故無堪任非此別相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師說別有體中,第四破第二師。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八】

  

  難第二師。

  

  若以煩惱共相爲體,不應別說障其觀品!應一切名惛沈!一切皆障觀故[100]。

  

  又能障一切善法,何但障觀品?如前已說[101]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一四 此與癡相有差別者,謂癡于境,迷暗爲相,正障無癡,而非瞢重;惛沈于境,瞢重爲相,正障輕安,而非迷暗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師說別有體中,第五辨差別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八】

  

  與癡何別?

  

  下、辨差別。

  

  謂癡于境輕而迷暗。「暗」者,不了義,正障善中無癡別相,于境不必舷瞢沈重;惛沈于境,舷瞢沈重,障善輕安別相,于境不必迷暗[102]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叁釋大隨煩惱位中,第二釋惛沈體業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一五 雲何不信?于實、德、能,不忍樂欲,心穢爲性;能障淨信,惰依爲業。謂不信者多懈怠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釋大隨煩惱位中,第叁釋不信體業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八】

  

  下文有二︰初、略,後、廣。以此等略也。

  

  「惰依」者,「惰」,即懈怠也。「實、德、能」者,不信所依。「不忍樂」等,是不信相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《顯揚》卷一雲︰

  

  不信者,謂于有體、有德、有能,心不淨信爲體;障信爲業,乃至增長不信爲業。如經說若人不住不淨信心,終無退失所有善法,乃至廣說。

  

  《對法》卷一雲︰

  

  不信者,謂愚癡分,于諸善法不忍可﹝藏文作「yid mi ches pa/」﹞,心不清淨﹝藏文作「ma dad pa/」﹞,心不希望﹝藏文作「mi ”dod pa/」﹞爲體;懈怠所依爲業。「懈怠所依」者,由不信故,無有方便加行﹝藏文作「sbyor ba/」﹞樂欲﹝藏文作「”dun pa/」﹞。

  

  安慧《唯識叁十論》卷二雲︰

  

  不信者,謂于業、果、谛、寶中,不深信可以性,即是信所對治分。信者,謂如次第于實有、具德,及功能中,深忍、心淨,及樂欲爲性。不信者,謂與此相違,即于實有、具德,及功能中,不深忍、不心淨及不樂欲爲性;懈怠所依爲業。由此不信,于諸加行無希欲故,說以懈怠所依爲業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一六 不信叁相,翻信應知。然諸染法各有別相,唯此不信自相渾濁,複能渾濁余心、心所,如極穢物,自穢、穢他,是故說此,心穢爲性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叁釋不信體業中,第二廣釋。于中有二︰一、辨境及「心穢」,二、辨「不忍」等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八】

  

  下廣有叁︰一、辨境,二、辨心穢,叁、釋「不忍」等差別。此初二也。

  

  所不信之叁相等,返前信說[103]。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一七 由不信故,于實、德、能,不忍樂欲,非別有性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廣釋中,第二辨「不忍」等差別。于中分二︰一、即不信相,二、不信因果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八】

  

  下解「不忍」等差別也。

  

  「由不信故,于實」等中,不忍、不樂、不欲者,非別實有不忍等性。前于善中,忍、樂、欲,體即是欲、解[104]。此于「實」等,「不忍、樂、欲」,但是不信;由此信中,于染法等不忍、不樂,亦即是信,無別有體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一八 若于余事,邪忍樂欲,是此因果,非此自性。

  

  

  

  【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四、廣六位心所──辨隨煩惱體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