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叁、廣六位心所──十叁門辨根本煩惱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」。

  

  [115] 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卷七〈斷障章〉雲︰

  

  煩惱障中,除第七識所余六識,叁界九地各有九品,成八十一。見道十惑,九品定然,粗細異故。俱生六惑,斷即不同。身見、邊見,及此相應,唯第九品;九地而論,但有九品。瞋唯一地九品。余獨頭貪、癡等,八十一品,﹝叁﹞地各九故。

  

  第七識中九地煩惱障,亦有二說。初有義:唯同非想﹝非非想﹞第九品類。然于其中自類有九,如增上邪見能障善者,亦有九品,唯同非想﹝非非想﹞第九品故,唯障無學,金剛始斷,有九品故,體有增減,故成能熏。

  

  次有義:九地各有一品,細分便成八十一品。勢力所障,皆同非想﹝非非想﹞下下品惑,故金剛心一時頓斷。

  

  [116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
  

  若准後解,亦得。且如無色,無能治道,尚有九品,何故二見不得有九?又第七中見,尚計有九品,何況二見?上下多文分許有九品。今取後也。

  

  《樞要》卷下雲︰

  

  要得根本定,煩惱方起,有依未至斷欲九品已,不得根本定命終;此人以何現行潤生?

  

  有解雲︰無此,必得方命終故。如第七生預流無命終不得應果者,必得根本定,方命終。

  

  又有解︰亦有唯以隨眠潤生,如見谛者以隨眠,亦有現行潤故,此亦應爾。

  

  [117] 即界地分別門。

  

  [118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
  

  所言未至定者,即方便定,即定前加行──亦行,亦爲定。或名近分定,是根本之因,亦名近分定。准此後義,未至定有染。

  

  [119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六十一雲︰

  

  頗有不入初靜慮,生梵世耶?答︰生。

  

  雲何生?謂依未至定,離欲界染最後解脫道,及後時不入初靜慮。彼若未離初靜慮染,命終必當生于梵世,或上地設生彼天中。問︰不起彼定,雲何生彼?無異熟因故。答︰順後次受業,爲異熟因,故得生彼。

  

  [120] 智周《演秘》雲︰

  

  潤生時起,名「生煩惱」。或生彼地所起之者,亦名生惑。非今所說。除此,余時但緣定起,皆名定生。如遍、常見,因定生起,名「定煩惱」,余准此知。然《疏》說雲「如遍、常」者,乍觀似證生煩惱也,理證定惑。

  

  [121] 如《瑜伽》卷五十八雲︰

  

  若諸異生離欲界欲,或色界欲﹝藏文作「”dod chags」﹞,但由修道,無有見道。彼于欲界得離欲時,貪欲﹝藏文作「de”i ”dod chags﹞﹞、瞋恚,及彼隨法鄰近憍慢,若諸煩惱相應無明,不現行故,皆說爲斷,非如見道所斷薩迦耶見等。由彼諸惑住此身中,從定起已,有時現行,非生上者,彼複現起。如是異生離色界欲﹝藏文作「”dod chags」﹞,如其所應,除瞋、恚,余煩惱,當知亦爾。自地所有見斷諸漏──若定,若起,若生──于一切時若遇生緣,便現在前。

  

  《樞要》卷下雲︰

  

  伏修、不伏見,見惑既不善,何不感惡趣而生上界耶?若以勢力不行,何不名伏?

  

  今以義解︰由勢力不行,不能發業。設亦有者,輕而不重,非決定業,不感欲界生。若正六行所厭,名爲伏故。不爾,便退。煩惱強故,定勢力劣故,以無修伴,弱故不能﹝發業﹞。

  

  [122] 謂見道所斷貪等煩惱。

  

  [123] 謂爲事障所障故。

  

  [124] 本論卷七雲:

  

  若伏下惑能起此定,後不斷退生上地者,豈生上已,卻斷下惑?

  

  [125] 卷七續雲︰

  

  斷亦無失,如生上者斷下末那俱生惑故。然不還者對治力強,正潤生位不起煩惱,但由惑種潤上地生。雖所伏惑有退不退,而無伏下生上地義,故無生上卻斷下失。

  

  [126] 「惑」字,金陵本作「或」。

  

  [127] 如《瑜伽》卷五十八雲︰

  

  自地所有見斷諸漏若定,若起、若生,于一切時,若遇生緣,便現在前。

  

  [128] 《對法》卷叁〈成就品第四〉原作:

  

  若生欲界,欲、色、無色界系煩惱、隨煩惱,由種子成就,故成就。

  

  [129] 「八」字,靈泰《抄》、《秘蘊》作「八」,余本作「五」,誤。

  

  [130] 如《瑜伽》卷八十八雲︰

  

  又見雜染得解脫時,亦能于余畢竟解脫,非余雜染得解脫時,即能解脫諸見雜染。所以者何?依世間道,乃至能離無所有處所有貪欲。于諸下地,其余煩惱心得解脫,而未能解脫薩迦耶見。由此見故,于下、上地所有諸行和雜自體不觀差別,總計爲我,或總計我所。由此因緣,雖升有頂,而複退還。若于如是一切自體,遍知爲苦,由出世道先斷一切薩迦耶見,後能永斷所余煩惱。由此因緣,無複退轉。是故當知唯見雜染是大雜染。

  

  [131] 《樞要》卷下雲︰

  

  下、明起上幾惑。

  

  生在下地,起無色界幾煩惱?

  

  唯起于六,或七︰謂見取、慢、疑、愛、癡,及我見。若定,若生,不過爾故。又可起彼戒取,執彼定爲勝因﹝及能淨因﹞故。無起彼邪見及邊見文,不同色界有六十二見等故。

  

  生欲界起色界定五散中︰謂身、邊見、我慢、愛、疑、見取,不見起邪見之相。二無因論,亦是定後起,彼邪見非皆容起。並起戒取,執彼定爲勝因及﹝能淨因﹞故。然無此文。

  

  [132] 「總」字,《大正藏》作「總」,余多作「結」。

  

  [133] 《對法》卷六原文爲:

  

  「或時移轉」者,謂于此位,往余生處強緣現前,如得第四靜慮,起阿羅漢增上慢比丘,彼地中有生時,由謗解脫邪見故,轉生地獄中有。

  

  [134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
  

  意雲:此難薩婆多也。謂彼計雲︰在欲界本有中,見色界中有現前,遂便起謗。故今難雲︰欲界本有,既非定通,雲何得見色界中有耶?意說通力許見中有,本有位不許見,況死生﹝疑「命」﹞終,必住散心。

  

  [135] 本論卷八雲:

  

  諸緣起支,皆依自地。有所發行依他無明,如下無明發上地行?不爾,初伏下地染者,所起上定應非行支,彼地無明猶未起故。從上、下地,生下、上者,彼緣何受而起愛支?彼愛亦緣當生地受,若現、若種,于理無違。

  

  [136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
  

  問︰約當生中有起愛?爲約當生地本有初起?中有不說,以疏遠故。

  

  [137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
  

  意雲︰此第二解。許起慢等,如緣當生地法起愛之時,得有我見,我見要緣欣行,與愛行相相順。由有我見,方起愛故。計前境勝,亦起慢故。無明極成,故此不說。

  

  [138] 如《瑜伽》卷五十八雲︰

  

  諸煩惱纏﹝藏文作「kun nas dkris pa/」﹞未離自地煩惱欲﹝藏文作「”dod chags/」﹞者,自地現起。已離欲者,即不現起。若在﹝藏文作「住」﹞下地,上地諸纏亦得成就,非在﹝藏文亦作「住」﹞上地,得說成就下地諸纏。

  

  [139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
  

  謂謗滅時及潤生時,唯此二時得起,余時不起。

  

  [140] 謂潤生愛。

  

  [141] 《樞要》卷下雲:

  

  生無色界,除下潤生我、貪、慢、二見、癡,余更不得起,彼無中有可說起謗等故。生無色界,唯起下俱生,無起分別相,無中有起謗故。

  

  [142] 《樞要》卷下雲︰

  

  六十二初文說:五種愛緣上者,「謂或證得等至出已,計爲清淨﹝藏文作「gtsav ba/」﹞、可欣﹝藏文作「”dod pa/」﹞、可樂、可愛﹝藏文作「sdug pa/」﹞、可意,隨念愛味。或未證得、或已證得,未來愛味增上力故,追求、欣樂,而生愛味。或已證得,計爲清淨、可欣、可樂﹝藏文亦有「可樂、可愛、可意」﹞,乃至廣說現行愛味。若從定出,可生愛味;若正在定,無有愛味。

  

  言「愛味」者,謂于是中遍生貪、著。後文說二種﹝原文爲「當知此愛,或是染汙,或不染汙」﹞:謂未得定者,有染汙愛,謂希上生﹝原文爲「若生是心:我今雲何當證如是廣大喜樂所隨等至?……又:我雲何當得生上常、恒、不變」﹞,深生愛著﹝原文爲「若得證者,我當如是如是愛味」﹞。不染汙愛緣上定者,謂「﹝若有起心﹞專求離欲欣樂﹝藏文作「意樂」﹞,證入上地寂靜﹝當知此愛,是不染汙﹞」,廣如六十二說。

  

  [143] 《顯揚》卷二雲︰

  

  「雜染」者,謂于上靜慮起深愛味、見、慢及疑。「愛味」者,謂有十種︰一、俱生作意愛味,二、分別所起作意愛味,叁、自地作意愛味,四、異地作意愛味,五、過去愛味,六、未來愛味,七、現在愛味,八、下愛味,九、中愛味,十、上愛味。

  

  [144] 如《瑜伽》卷五十八雲︰

  

  謂于滅谛起怖畏心、起損害﹝藏文作「kun nas mnar sems/」﹞心、起恚惱心,如是瞋恚迷于滅谛。

  

  又雲︰

  

  所余貪等迷道煩惱,如迷滅谛道理應知。

  

  [145] 「應」字,天海本無。

  

  [146] 「起」字,原作「執」。

  

  [147] 《瑜伽》卷八十八原文爲:

  

  由生此者,依世間道,乃至能離無所有處所有貪欲,于諸下地其余煩惱,心得解脫,而未能脫薩迦耶見。

  

  [148] 「諸」字,本論《述記》原引作「俱」,今改。

  

  [149] 「及我所」字,原作「或總計我所」。

  

  [150] 《義演》作「癡」,余多作「貪」,誤。《續藏》注雲:《對法》作

  

  「癡」。

  

  [151] 如《對法》卷六雲︰

  

  又欲界煩惱除無明、見、疑,余不能緣上地爲境。此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叁、廣六位心所──十叁門辨根本煩惱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