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叁、廣六位心所──十叁門辨根本煩惱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:一、未至定無染,二、有染[119]。《顯揚》第二:淨、染、無漏定等中,細勘,無之。

  

  此中說起,唯定煩惱,非生煩惱[120];或亦通生。如遍、常等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二二六 諸有漏道,雖不能伏分別起惑,及細俱生,而能伏除俱生粗惑,漸次證得上根本定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上下相起門中,第二有漏道漸伏下粗俱惑。又分爲二︰一、有漏道非頓伏,二、明伏修斷所以。此即初標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七】

  

  此、顯伏修。

  

  于中「粗」者,除身、邊見,及此相應。言「漸次」者,故顯非頓伏[121]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二二七 彼但迷事,依外門轉,散亂粗動,正障定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有漏道漸伏下粗俱惑中,第二明伏修斷所以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七】

  

  何以世間道伏修、不伏見?

  

  修道所伏之惑︰一、「但迷事」生。二、「依外門轉」,簡見道貪等[122],唯緣內見等生故。叁、此所伏煩惱體「散亂」故。四、「粗動」,「正障」于「定」。定是事觀,事障障故[123]。

  

  有義︰此身見等,既不能伏,後越入聖,得第叁果;如第七識,欲界系者亦不能斷,要至金剛,方能頓斷。唯障無學故,不同見惑正障見道及見理故。

  

  此違第七卷滅定中文,不許聖者伏下生上[124]!有種子故,今解亦斷[125]。不可說以先不伏故,即言不斷。見惑不伏,入見斷故。但有漏道既事觀,不伏理惑;入現觀時,理實亦斷。雖無正文,任意取舍。

  

  于中複有二說︰一雲︰見道起二無間:一斷見惑起解脫道已,複起無間斷前所伏修道之惑等已,方起相見道。二雲︰由加行時先已伏故,一無間道與分別俱斷。此爲正義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得上根本定始起中,第二有漏道漸伏下粗俱惑訖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二二八 得彼定已,彼地分別、俱生諸惑皆容現起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得上根本定始起中,第叁得上定後二惑皆得起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七】

  

  下、分別惑。雖不能伏,得彼定已,得起上地分別起者。

  

  其修道我見等,前雖不伏,今得彼定,如命終心得起上者,緣未來生故,非計他地法爲我。未離下染,何以不起上惑者,以相違故,恐相雜故。

  

  若爾,見惑[126]得彼定已,下地系者爲起?不起?

  

  五十八言:不伏見等[127]。

  

  《對法》第五〈成就品〉言︰若生欲界,叁界煩惱、隨煩惱,種子成就,故成就。[128]離此地染,成彼地等。

  

  八[129]十八亦言:生在下地,得起上煩惱[130]。不言未離染,起上煩惱,正與此同,如《樞要》說[131]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上下相起門中,第一得上根本定始起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二二九 生在上地,下地諸惑──分別、俱生──皆容現起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上下相起門中,第二上地容起下二惑。于中有叁︰一、總標立,二、逐難釋,叁、會違文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七】

  

  此、總[132]立宗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二叁○ 生第四定,中有中者,由謗解脫,生地獄故,身在上地,將生下時,起下潤生俱生愛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上地容起下二惑中,第二逐難釋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七】

  

  《對法》第六︰得第四定增上慢比丘,謂是第四果。既受中有已,即色界身起下邪見,便謗釋種無有涅槃。以于今時,後有起故[133]。此有邪見及俱無明,或許有瞋,瞋涅槃故。

  

  既生地獄,由邪見力──非色界邪見,不招下苦故。非于欲界身起此邪見,彼言中有時起故。色界中有,欲界本有如何見之?非定通力,住散心故[134]。非由起上邪見爲緣,欲界後報業熟,生捺落迦。無別文證。古師多作此解,非也。

  

  亦非彼本有起此邪見。勢力遠故,無文說故,即起下不善分別惑也。

  

  若爾,應下界行上無明發,此中邪見俱行思即是!又可爲難︰以上行下無明發,以下例上,亦然!如下緣生中,自當分別。起潤生愛生下,亦是[135],即是俱生無記煩惱也。

  

  此中應言:我見、我愛及慢、無明。無明、愛定有,見、慢不定,未必俱故,所以不說[136]。又例起故[137]。此舉方隅,無違理失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二叁一 而言生上不起下者,依多分說,或隨轉門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上地容起下二惑中,第叁會違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七】

  

  下、會五十八等文[138]。

  

  謂余叁見、疑等,不起下故。唯此二時,起此等故[139]。

  

  「或隨轉門」──順薩婆多故。

  

  起余疑等,無正文說,然應如理思︰所余分別、俱生之惑,亦得起不?見斷,瞋、癡可有;修斷,慢等亦有。余不得起,唯潤生時,起修斷惑,余時不起。故不可起修斷之瞋及邊見二,無起相故。中有謗涅槃,便墮地獄,但可起瞋與邪見,並時節極短,不可起疑、見取等,無起相故。

  

  若總說起,雖無正文遮,無行相故,不可說起。唯得起下六,謂邪見、瞋、癡、愛、慢、我見,余四不可起。

  

  分別、俱生,隨其所應,下之起上,得起幾法?

  

  若唯定煩惱,非生煩惱,即唯有五︰見、慢、愛、疑、無明。見,即見取,若並生煩惱,我見潤生[140]起亦無失。其戒取、邪見、邊見,未見正文,以理准者,亦得二取可起。執上地法爲見、戒,可有起理。得宿住通,計梵王爲常,是邪見,亦有此理。邊見可得︰得宿住,計全常等是。上九煩惱,下皆可起。未見起斷見文。

  

  然約九地叁界,得起上幾許,八地、二界何者?

  

  今說色界。若無色界互起上下,如《樞要》說。此中幾是分別、俱生,亦應如理思[141]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叁子門答中,第二上下相起門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二叁二 下地煩惱亦緣上地。《瑜伽》等說:欲界系貪,求上地生、味上定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叁子門答中,第叁上下緣別門。于中分二︰一、下惑緣上,二、上惑緣下。初中又五︰一、貪緣上,二、瞋緣上,叁、二見慢緣上,四、余五緣上,五、會違。此即初中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七】

  

  第叁子門、上下緣別。

  

  貪緣上者,一、由味勝定,二、由求生。此通見、修。

  

  六十二卷說五種愛緣上,此但舉一,但得緣故[142]。《顯揚》等同[143]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二叁叁 既說瞋恚憎嫉滅、道,亦應憎嫉離欲地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下惑緣上中,第二瞋緣上。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七】

  

  此唯見斷。瞋恚緣滅道,五十八文[144],此中爲例︰瞋親迷滅道,亦應[145]緣上地。以瞋緣事,例于理故。深理尚然,何況淺事?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二叁四 總緣諸行,執我、我所、斷、常、慢者,得緣上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下惑緣上中,第叁二見慢緣上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七】

  

  總緣諸行,起[146]我、我所,斷、常、慢,得上緣者,八十八說:世間道不伏身見[147]。由此見故,于下上地所有諸[148]行,和雜自體不觀差別,總計爲我及我所[149]等。

  

  五十八雲︰其世間道,得離修道貪欲、瞋恚,及彼隨法鄰近憍、慢等。故知與我見俱慢、貪及邊見,亦不伏,此與我見相鄰近故。

  

  八十八以我見爲本,略不說余。

  

  此論中說總緣行中,不言貪者,略也。以別有論文貪上緣故。和雜計爲我,即上界種子等法也,不計現行故。

  

  此第六識,唯修所斷。或有異釋︰見斷我見如四全常,亦得緣上,及以叁界合緣爲我。除此不得,緣別生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二叁五 余五緣上,其理極成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下惑緣上中,第四余五緣上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七】

  

  謂癡[150]、疑、邪見、二取。《對法》第六與此同故[151]。

  

  此中我見、邊見及慢,唯舉總緣;瞋唯別緣;貪、癡通總、別。

  

  有義︰我見、邊見,准六十二見一分常等[152],亦通別緣而緣上者。

  

  慢雖無文,陵他所得[153]勝法,何妨見道所斷之慢亦得緣上?又緣梵王一分者,是上地我見,後生常見,得宿住智,緣起上界身邊見故。

  

  正義:唯是上地所系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叁、廣六位心所──十叁門辨根本煩惱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