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二、廣六位心所──辨根本煩惱體業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諸行思惟共相,尚爲我慢亂心相續,況住余位?又薩迦耶見,聖相續中,隨眠與纏皆已斷盡,于學位中習氣隨逐,未能永斷。若諸我慢,隨眠與纏,皆未能斷。又計我欲者﹝藏文作「va”o sbam du ”dun pa/」﹞,當知即是我慢纏攝。何以故?由失念故,于欲于定﹝藏文作「sbam par ”jug pa/」﹞,爲諸愛味所漂淪﹝藏文作「”pho pa/」﹞者,依此欲門,諸我慢纏數數現起。言未斷者,由隨眠故,未遍知者,由彼纏故,彼于爾時有忘念故。言未滅者,雖于此纏暫得遠離,尋複現行。言未吐﹝藏文作「zad par ma byas pa/」﹞者,由彼隨眠未永拔故。

  

  [64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八雲︰

  

  慢者,謂令心舉心所﹝藏文無「心所」二字﹞爲性。

  

  此複四種︰謂于諸見、于諸有情、于受用欲、于諸後有處起。又此慢略有二種︰一、惑亂﹝藏文作「rnam par ”khrul ba/」﹞,二、不惑亂慢。「于有情處慢」者,謂叁慢類﹝我勝、我等、我劣慢類﹞,已如前說。

  

  「于受用欲處慢」者,謂由大財、大族、大徒衆等現在前故,心遂高舉。「于後有處慢」者,謂由計我當有、不﹝當﹞有,廣說乃至我當非想非非想等,若動、不動﹝藏文作「rlom pa/」﹞、戲論、造作﹝所有﹞諸愛趣﹝藏文作「rnam pa/」﹞中,現前轉故,心遂高舉。「不惑亂慢」者,謂于下劣計己爲勝,于等計等,而生憍慢。「惑亂慢」者,謂余六慢﹝藏文作「謂余五慢」﹞。又由受用劣鄙資具,自謂富樂,名「惑亂慢」。若由受用勝妙資具,自謂富樂,名「不惑亂慢」。又由邪行,謂後有勝,名「惑亂慢」。若由正行﹝藏文作「yav dag pa”i sgrub pa/」﹞,謂後有勝,名「不惑亂慢」。

  

  [65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八原文作:

  

  謂于他世、作用、因﹝藏文有「之」﹞果、諸谛、寶。

  

  [66] 「疑」字,《續藏》有,余本無。

  

  [67] 《瑜伽》卷八原作:

  

  即于所知事唯用分別異覺﹝藏文作「brtags pa la kho na”i yid gbis za ba/」﹞爲體。

  

  [68] 「末底」,梵文爲「mati」。

  

  [69] 「般若」,梵文爲「prajba」。

  

  [70] 「毗」,梵文爲「vi」。

  

  [71] 「毗末底」,梵文爲「vimati」。

  

  [72] 見《瑜伽》卷八。

  

  [73] 「異慧疑」,即「分別異覺」。

  

  [74] 除護法、安慧、德光、地親以外。

  

  [75] 「即」字,《瑜伽》五十五原文作「是」。

  

  [76] 謂實物有。

  

  [77] 謂別有心所性。

  

  [78] 「若南」,梵文爲「jbana」。

  

  [79] 「職吉蹉」,梵文爲「cikitsa」。

  

  [80] 「毗職吉蹉」,梵文爲「vicikitsa」。

  

  [81] 見《顯揚》卷一。

  

  [82] 《對法》卷一。

  

  [83] 別說者,「差別有五」。

  

  [84] 「薩迦耶達利瑟致」,梵文爲「sat-kaya drsti」。《雜集論述記》卷六

  

  雲︰

  

  「迦耶」﹝梵文爲「kaya」﹞者,聚集義;身,聚集故;「達利瑟致」﹝梵文爲「drsti」﹞是見義,聚之見故。「薩」﹝梵文爲「sat」﹞有叁義︰一、有﹝阿悉提底,梵文爲「asthiti」﹞,二、僞﹝思誕拔底,梵文爲「sthanqpatti」﹞,叁者、移轉﹝僧吃爛底,梵文爲「sajkranti」﹞。

  

  [85] 《雜集論述記》卷六雲︰

  

  佛生死智能知未來。

  

  [86] 「拔」字,兩《述記》等原作「提」,今改。

  

  [87] 「思誕拔底薩」,梵文爲「sthanqpatti sat」。

  

  [88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八初雲︰

  

  謂譬喻者作如是說︰薩迦耶見無實所緣。彼作是言︰薩迦耶見計我、我所,于勝義中無我、我所。如人見繩謂是蛇,見杌謂是人等,此亦如是,故無所緣。

  

  [89] 「阿悉提底薩」,梵文爲「asthiti sat」。

  

  [90] 「薩言表有」,《入阿毗達磨論廣釋》卷二﹝德格,對法,bu, 259A.1﹞

  

  有二解,第二解雲「yod pa ste du ma ces ba”i tha tshig/」。

  

  [91] 「僧吃爛底薩」,梵文爲「saj kranti sat」。

  

  [92] 《雜集論述記》卷六雲︰

  

  今大乘言︰雖一「薩」字,釋成叁義,今取「移轉」。「迦耶」,聚集,已假非真;更致「薩」言,表成「移轉」。

  

  複爲息止未來二執。由訓釋詞有差別故。訓釋詞言「僧吃爛底薩」,執我之心非無影像,似我不實,體是僞,故非實有;仍從緣起,性是依他,成所緣緣,而體少有。複非全僞,無實用故,我所依故,不同二執,故名「移轉」﹝藏文作「”jig/」。《入阿毗達磨論廣釋》卷二﹝德格,對法,bu, 258 B.7)解爲「”gyu ba/」﹞。又心外無,橫執爲有,可言虛僞,不同有執,內影像有,彼撥爲無,非全虛僞,不同無執。爲遮實執定有、定無,故訓釋詞,表成「移轉」。

  

  [93] 《顯揚》卷一雲︰

  

  見者,謂五見爲體:一、薩迦耶見:謂于五取蘊計我、我所染汙慧爲體,或是俱生、或分別起,能障無我無顛倒解爲業,如前乃至增長薩迦耶見爲業。如經說如是﹝斷薩迦耶﹞知見,永斷叁結,謂身見、戒禁取、疑﹝余四分別爲:邊執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﹞。

  

  [94] 第七識所計執心,即第八見分。

  

  [95] 《對法》卷一原文作:

  

  謂計色是我,我有諸色﹝藏文作「gzugs bdag dav ldan pa/」﹞,色屬于我,我在色中。

  

  [96] 「相應」,藏文作「”brel bas/」。

  

  [97] 「隨轉」,藏文作「dbav ”gyur bas/」。

  

  [98] 「不離」,藏文作「tha dad du mi ”jug pas/」。

  

  [99] 《對法》卷一雲︰

  

  「相應我所」者,謂我有色,乃至我有識。所以者何?由我與彼相應說有彼故﹝《雜集論述記》卷七雲「『相應』者,不乖返,相順義。由我與蘊不乖相順,故說彼蘊是我之所」﹞。「隨轉我所」者,謂色屬我,乃至識屬我。所以者何?若彼由此自在力轉,或舍,或役﹝藏文作「bsgo ba/」﹞,世間說彼是我所故。「不離我所」者,謂我在色中,乃至我在識中。所以者何?彼計實我處在蘊中,遍體隨行故。

  

  問︰薩迦耶見當言于事,了不了耶﹝藏文作「色事,或無色事,知爲無色所依事」,並不作問語」﹞?答︰當言于事不得決了,如于繩上妄起蛇解。于事不決了者,若能決了色等實相,必不應起虛妄我見﹝《雜集論述記》卷七雲「《攝大乘》﹝《攝論‧無性釋》卷六﹞說︰『于繩謂蛇智,見繩了義無;證見彼分時,知如蛇智亂。』此中有義依依他覺,遣所執覺,依圓成覺,遣依他覺。所遣二覺,如名所诠即二性覺,要見其如方了行故。有義:叁覺俱所執覺。遣所執覺,如說唯識。遣依他覺,如遣執識,所取、能取,先後遣故。不爾,依他便同所執,體亦非有,遣斷同故。後得智品,亦應不成」﹞。譬如有人欻爾見繩,遂執爲蛇,不了繩相,而起蛇執。

  

  又說薩迦耶見五種過失雲︰

  

  問︰薄伽梵﹝于《阿毗達磨大乘經》中﹞觀何過失故,于蘊界處以五種相誹毀計我﹝藏文作「bdag bsal bar mdzad do/」﹞?答︰觀彼攝受﹝藏文作「yovs su zin ba/」﹞薩迦耶見者有五種過失故。謂異相過失、無常過失、不自在過失、無身過失、不由功用解脫過失。

  

  「異相過失」者,謂色蘊等非我體性,異我相故。「無常過失」者,謂非我處色等蘊中,我應無常故。非所依無,能依有故。「不自在過失」者,謂不應觀我有色等,我應不自在故。所以者何?我于色中不能自在轉故。「無身過失」者,謂非離色等異處有我,我應無身故。所以者何?離身計我不可得故。「不由功用解脫過失」者,設有如是分別我相,亦不應理。無色等我不由功用應解脫故。所以者何?身縛若無,我應任運解脫。

  

  [100] 「相」字,靈泰《抄》、《秘蘊》、《義演》有,合《義演》牒文,

  

  余無。

  

  [101] 謂《大智度論》卷十五所說。

  

  [102] 《大乘義林章》卷十叁〈六十二見章〉雲︰

  

  《大智度論》說身、邊二見以爲根本,有二十句我、我所見,叁世合數,並本二見成六十二。非此所宗。

  

  《大智度論》雲︰

  

  諸法若有邊、若無邊、若有無邊、若非有無邊,若死後有去、若死後無去、若死後有去無去、若死後非有去非無去。是身是神﹝即我﹞、身異神異,亦如是,皆不實。于六十二見中觀諸法,亦皆不實。

  

  [103] 「八」字,本論《述記》作「十」,今改。

  

  [104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八原文爲:

  

  或應說六十五︰謂分別緣蘊我,具行相差別,亦分別所起處。如等隨觀色是我,受是我璎珞、是我僮仆、是我器。如受有叁,想、行、識亦爾。四叁,十二,並觀色是我,總有十叁。如觀色是我有十叁,受、想、行、識,亦爾,五種十叁爲六十五。

  

  或應說七十二:謂分別緣界我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二、廣六位心所──辨根本煩惱體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