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二、廣六位心所──辨根本煩惱體業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具行相差別,不分別所起處。如是等隨觀眼界是我、我有眼界、眼界是我所、我在眼界中。余十七界亦爾。十八界各四,故有七十二。

  

  或應說四百八:謂分別緣處我,具行相差別,亦分別所起處。如等隨觀眼處,是我色處,是我璎珞、是我僮仆、是我器。如色處有叁,余十處亦爾。十一種叁,有叁十叁,並觀眼處是我,總有叁十四。如觀眼處是我,有叁十四,余十一處亦爾。十二種叁十四,爲四百八。

  

  或應說九百叁十六︰謂分別緣界我,具行相差別,亦分別所起處。如等隨觀眼界,是我色界、是我璎珞、是我僮仆、是我器。如色界有叁,余十六界亦爾。十七種叁有五十一,並觀眼界是我,總有五十二。十八種五十二,爲九百叁十六。 

  

  如是緣蘊行相,界地分別,緣處行相,界地分別,緣界行相,界地分別,若以相續,若以世,若以剎那分別,則有無量薩迦耶見。此中且說分別緣蘊我,與行相差別,不分別所起處。故但有二十句薩迦耶見。

  

  如是《大毗婆沙論》從一薩迦耶見至九百叁十六,乃至無量。

  

  [105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八雲︰

  

  雲何迷苦有十隨眠?略五取蘊,總名爲苦。愚夫于此五取蘊中,起二十句薩迦耶見。五句見我,余見我所,是名迷苦薩迦耶見。

  

  [106] 《顯揚》卷一。

  

  [107] 《樞要》卷下雲︰

  

  薩迦耶見二十句,六十五中,准前﹝卷一初﹞計我,略有叁種︰「一者、即蘊,二者、離蘊,叁者、與蘊不﹝原作「非」,下一同﹞即不離。」此句即是初即蘊計我,無後二計。離蘊,總說而爲一我,蘊別有叁﹝如我有諸色、色屬于我、我在色中﹞,如是我所有十五句。既說與蘊不即不離,不可定說蘊爲我所,故無諸句。

  

  然准《瑜伽》第六﹝如雲「又我今問汝,隨汝意答︰爲即于蘊施設有我?爲于諸蘊中,爲蘊外余處,爲不屬蘊(藏文作「phuv po med pa jig/」,《顯揚》作「非蘊性」)耶?若即于蘊,施設我者,是我與蘊無有差別,而計有我谛實常住,不應道理。若于諸蘊中者,此我爲常?爲無常耶?若是常者,常住之我爲諸苦樂之所損益,不應道理。若無損益,起法、非法,不應道理。若不生起法非法,應諸蘊身(藏文只作「lus/」,無「諸蘊」),畢竟不起!又應不由功用(藏文作「”bad mi dgos pa/」),我常解脫。若無常者,離蘊體(藏文作「諸行」)外,有生有滅相續流轉法不可得,故不應理。又于此滅壞,後于余處不作而得,有大過失,故不應理。若蘊外余處者,汝所計我,應是無爲,不應道理。若不屬蘊者,我一切時應無染汙!又我與身不應相應(藏文作「由我與身無相應故」,作上句因),不應道理」﹞,及六十四﹝如雲「又若略說,離彼諸蘊生故、相故,及業用故,別有我性不可得故。又異彼相,安住諸行所有我性,當知畢竟定無所有。又彼常性不應道理。當知如前(卷六)已廣分別」﹞說:離蘊有叁︰一者、異蘊,住在蘊中。二者、異蘊,住離蘊法中。叁者、異蘊,非住蘊中,非異蘊中,一切蘊法都不相應。如是叁種,皆有十五我所,合成四十五句我所,並我,總有四十八句。說所行相,各有起處。

  

  「緣」謂緣曆、依起、所緣,叁義皆得。若緣處者,不分別處有四十八。若分別者,一處有叁十叁我所;一我,合叁十四;十二個叁十四,合成四百八;十二個我見,叁百九十六我所見。十八界等,隨應當思。

  

  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,如下卷九初及《佛地經論》卷七初當知。

  

  [108] 《雜集論述記》卷六雲︰

  

  「邊」有二義︰一者、邊側,障中道故。二者、邊鄙,障勝行故。

  

  [109] 四一分常、十六有想見、八無想。

  

  [110] 即八非有想非無想論。

  

  [111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八雲︰

  

  常見所攝邊執見者,謂六十二諸見趣中,計度前際諸遍常論、一分常論,及計後際諸有想論、無想論、非想非非想論。斷見所攝邊執見者,謂諸沙門、若婆羅門、七事斷論。此邊執見,唯分別起,無有俱生,唯除即此先世以來串習隨逐邊執見等。

  

  [112] 《俱舍論》卷十九雲︰

  

  雲何有問,但應舍置?謂若有問世爲常、無常、亦常亦非常、非常非無常?世爲有邊、無邊、亦有邊亦無邊、非有邊非無邊?如來死後爲有、爲非有、亦有亦非有、非有非非有?爲命者即身、爲命者異身?此問,名爲但應舍置。

  

  [113] 如理《義演》雲︰

  

  即次下他界緣中,許緣他地皆緣他我。彼起斷常等。如下自說。

  

  [114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八雲︰

  

  又有諸見妄計自在、世主﹝藏文作「skye dgu”i bdag po/」﹞、釋、梵,及余物類爲常,爲恒,無有變易。如是邪見,亦迷苦谛。

  

  [115] 如本論卷六雲︰

  

  總緣諸行,執我、我所,斷、常慢者,得緣上故。

  

  [116] 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卷十叁〈六十二見章〉初。

  

  [117] 本論卷六雲︰

  

  而有處言貪、瞋、慢等不緣上者,依粗相說,或依別緣。不見世間執他地法爲我等故,邊見必依身見起故。

  

  〈六十二見章〉雲︰

  

  見起所因者,《瑜伽論》﹝卷八十七﹞說︰「謂彼一切,薩迦耶見以爲因緣。」因緣雖有,或親,或疏。親依我見,諸見方起,不爾,便非邊見所攝。由親依故,說爲邊見;疏相依者,說爲邪見,緣梵王常等,有邪見故。

  

  [118] 該經卷上初只略及。

  

  [119] 十四卷全。

  

  [120] 「梵動品」,梵文爲「brahmajala-sutta」。

  

  [121] 謂《大毗婆沙論》一百九十九卷中至二百卷終。

  

  [122] 謂《瑜伽》第六、第七全,《顯揚》卷九、卷十全,同說「十六異

  

  論」。

  

  [123] 「見趣」,藏文《對法》作「lta bar gtogs pa/」。

  

  [124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有文同此。

  

  [125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雲︰

  

  一、由能憶一壞成劫,或二,或叁乃至八十,彼便執我、世間俱常。問︰彼何故作是執?答︰彼計轉變,或隱顯故。轉變論者作如是執︰乳變爲酪、種變爲芽、薪變爲灰,如是等類,若續而有者,皆是彼所轉變。非彼法滅有此法生,故一切法自性常住。隱顯論者作如是執︰諸法自性或隱,或顯。彼見此處先有如是形顯分量大地、洲渚、妙高山王、余山、大海、諸樹等壞,後于此處複有如是形顯分量大地等成。便作是念︰彼于中間不可見者,非性壞滅。然壞劫時,彼性潛隱。至成劫位,彼性複顯。又七士身﹝卷一百九十八雲「謂地、水、火、風、及苦、樂、命。此七士身非作。乃至如伊師迦(梵文「yasti」,木或山堅固難壞)安住不動」﹞常無轉動,互不相觸,命不可害,故作是念︰我及所憶,二俱是常,由斯便見我及世間俱是常住。

  

  [126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雲︰

  

  二、由能憶一生,或二,或叁乃至百千生事。彼便執我、世間俱常,由計轉變及隱顯故。……

  

  問︰此與第一義有何異?答︰前雖憶多,而于能憶諸生無間未得自在。今雖憶少,而于能憶諸生無間已得自在。

  

  [127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雲︰

  

  叁、由天眼見諸有情死時、生時,諸蘊相續。謂見死有諸蘊,無間中有現前,複見中有諸蘊無間生有現前,又見生有諸蘊無間本有現前。本有諸蘊分位相續,乃至死有。譬如水流,燈焰相續。由不覺知微細生滅,于諸蘊中,遂起常想。故便執我、世間俱常。或計轉變或隱顯故,如刀于鞘、蛇于其穴、人于暗室、入出隱顯,故作是念︰我及所見,二俱是常。由斯便見我及世間,俱是常住。

  

  [128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雲︰

  

  四、由尋伺不如實知,謂我世間俱是常住。彼作是念︰有法常有,無法恒無,無不可生,有不可滅。彼執因果從無始來,性唯是一,無滅、無起,故是前際分別見攝。彼若執色以爲我者,由見顯形恒相似故,便執爲常;若執心等以爲我者,由心等法無間生故,相似生故,恒時生故,不能了知細生滅故,能憶往昔所更事故,前後事業互相似故,他不疑故,便執爲常。彼由如是虛妄尋伺,執我世間俱是常住。如是四種前際分別執遍常論,由劫,及生、死、生尋伺,四事而起。

  

  [129] 謂宿住隨念通。

  

  [130] 同彼論。

  

  [131] 謂起如是見、立如是論。

  

  [132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原爲:

  

  大種無常,心是常住。或翻此說,心是無常,大種常住。

  

  [133] 彼論原作「或生此間」。

  

  [134] 便作是執。

  

  [135] 彼論無「信其所言」四字。

  

  [136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原文作:

  

  是故世間一分常住,一分無常。

  

  [137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原文作:

  

  有先從戲忘天殁,來生此間,由得宿住隨念通故,作是執︰彼天諸有,不忘失念者,在彼常住。我等先由極戲忘念,從彼處沒,故是無常。

  

  [138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原文作:

  

  有先從意憤天沒,來生此間,由得宿住隨念通故,便作是執︰彼天諸有,不極意憤,角眼相視,在彼常住。我等先由意極相憤,角眼相視,從彼處沒,故是無常。

  

  [139] 如本論《述記》卷二十六雲︰

  

  「戲忘天等」,「等」瞋恚天,總言是欲界上四天,無別處所。但樂、憎者,……若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二、廣六位心所──辨根本煩惱體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