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诸行思惟共相,尚为我慢乱心相续,况住余位?又萨迦耶见,圣相续中,随眠与缠皆已断尽,于学位中习气随逐,未能永断。若诸我慢,随眠与缠,皆未能断。又计我欲者﹝藏文作「va”o sbam du ”dun pa/」﹞,当知即是我慢缠摄。何以故?由失念故,于欲于定﹝藏文作「sbam par ”jug pa/」﹞,为诸爱味所漂沦﹝藏文作「”pho pa/」﹞者,依此欲门,诸我慢缠数数现起。言未断者,由随眠故,未遍知者,由彼缠故,彼于尔时有忘念故。言未灭者,虽于此缠暂得远离,寻复现行。言未吐﹝藏文作「zad par ma byas pa/」﹞者,由彼随眠未永拔故。
[64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八云︰
慢者,谓令心举心所﹝藏文无「心所」二字﹞为性。
此复四种︰谓于诸见、于诸有情、于受用欲、于诸后有处起。又此慢略有二种︰一、惑乱﹝藏文作「rnam par ”khrul ba/」﹞,二、不惑乱慢。「于有情处慢」者,谓三慢类﹝我胜、我等、我劣慢类﹞,已如前说。
「于受用欲处慢」者,谓由大财、大族、大徒众等现在前故,心遂高举。「于后有处慢」者,谓由计我当有、不﹝当﹞有,广说乃至我当非想非非想等,若动、不动﹝藏文作「rlom pa/」﹞、戏论、造作﹝所有﹞诸爱趣﹝藏文作「rnam pa/」﹞中,现前转故,心遂高举。「不惑乱慢」者,谓于下劣计己为胜,于等计等,而生憍慢。「惑乱慢」者,谓余六慢﹝藏文作「谓余五慢」﹞。又由受用劣鄙资具,自谓富乐,名「惑乱慢」。若由受用胜妙资具,自谓富乐,名「不惑乱慢」。又由邪行,谓后有胜,名「惑乱慢」。若由正行﹝藏文作「yav dag pa”i sgrub pa/」﹞,谓后有胜,名「不惑乱慢」。
[65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八原文作:
谓于他世、作用、因﹝藏文有「之」﹞果、诸谛、宝。
[66] 「疑」字,《续藏》有,余本无。
[67] 《瑜伽》卷八原作:
即于所知事唯用分别异觉﹝藏文作「brtags pa la kho na”i yid gbis za ba/」﹞为体。
[68] 「末底」,梵文为「mati」。
[69] 「般若」,梵文为「prajba」。
[70] 「毗」,梵文为「vi」。
[71] 「毗末底」,梵文为「vimati」。
[72] 见《瑜伽》卷八。
[73] 「异慧疑」,即「分别异觉」。
[74] 除护法、安慧、德光、地亲以外。
[75] 「即」字,《瑜伽》五十五原文作「是」。
[76] 谓实物有。
[77] 谓别有心所性。
[78] 「若南」,梵文为「jbana」。
[79] 「职吉蹉」,梵文为「cikitsa」。
[80] 「毗职吉蹉」,梵文为「vicikitsa」。
[81] 见《显扬》卷一。
[82] 《对法》卷一。
[83] 别说者,「差别有五」。
[84] 「萨迦耶达利瑟致」,梵文为「sat-kaya drsti」。《杂集论述记》卷六
云︰
「迦耶」﹝梵文为「kaya」﹞者,聚集义;身,聚集故;「达利瑟致」﹝梵文为「drsti」﹞是见义,聚之见故。「萨」﹝梵文为「sat」﹞有三义︰一、有﹝阿悉提底,梵文为「asthiti」﹞,二、伪﹝思诞拔底,梵文为「sthanqpatti」﹞,三者、移转﹝僧吃烂底,梵文为「sajkranti」﹞。
[85] 《杂集论述记》卷六云︰
佛生死智能知未来。
[86] 「拔」字,两《述记》等原作「提」,今改。
[87] 「思诞拔底萨」,梵文为「sthanqpatti sat」。
[88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八初云︰
谓譬喻者作如是说︰萨迦耶见无实所缘。彼作是言︰萨迦耶见计我、我所,于胜义中无我、我所。如人见绳谓是蛇,见杌谓是人等,此亦如是,故无所缘。
[89] 「阿悉提底萨」,梵文为「asthiti sat」。
[90] 「萨言表有」,《入阿毗达磨论广释》卷二﹝德格,对法,bu, 259A.1﹞
有二解,第二解云「yod pa ste du ma ces ba”i tha tshig/」。
[91] 「僧吃烂底萨」,梵文为「saj kranti sat」。
[92] 《杂集论述记》卷六云︰
今大乘言︰虽一「萨」字,释成三义,今取「移转」。「迦耶」,聚集,已假非真;更致「萨」言,表成「移转」。
复为息止未来二执。由训释词有差别故。训释词言「僧吃烂底萨」,执我之心非无影像,似我不实,体是伪,故非实有;仍从缘起,性是依他,成所缘缘,而体少有。复非全伪,无实用故,我所依故,不同二执,故名「移转」﹝藏文作「”jig/」。《入阿毗达磨论广释》卷二﹝德格,对法,bu, 258 B.7)解为「”gyu ba/」﹞。又心外无,横执为有,可言虚伪,不同有执,内影像有,彼拨为无,非全虚伪,不同无执。为遮实执定有、定无,故训释词,表成「移转」。
[93] 《显扬》卷一云︰
见者,谓五见为体:一、萨迦耶见:谓于五取蕴计我、我所染污慧为体,或是俱生、或分别起,能障无我无颠倒解为业,如前乃至增长萨迦耶见为业。如经说如是﹝断萨迦耶﹞知见,永断三结,谓身见、戒禁取、疑﹝余四分别为:边执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﹞。
[94] 第七识所计执心,即第八见分。
[95] 《对法》卷一原文作:
谓计色是我,我有诸色﹝藏文作「gzugs bdag dav ldan pa/」﹞,色属于我,我在色中。
[96] 「相应」,藏文作「”brel bas/」。
[97] 「随转」,藏文作「dbav ”gyur bas/」。
[98] 「不离」,藏文作「tha dad du mi ”jug pas/」。
[99] 《对法》卷一云︰
「相应我所」者,谓我有色,乃至我有识。所以者何?由我与彼相应说有彼故﹝《杂集论述记》卷七云「『相应』者,不乖返,相顺义。由我与蕴不乖相顺,故说彼蕴是我之所」﹞。「随转我所」者,谓色属我,乃至识属我。所以者何?若彼由此自在力转,或舍,或役﹝藏文作「bsgo ba/」﹞,世间说彼是我所故。「不离我所」者,谓我在色中,乃至我在识中。所以者何?彼计实我处在蕴中,遍体随行故。
问︰萨迦耶见当言于事,了不了耶﹝藏文作「色事,或无色事,知为无色所依事」,并不作问语」﹞?答︰当言于事不得决了,如于绳上妄起蛇解。于事不决了者,若能决了色等实相,必不应起虚妄我见﹝《杂集论述记》卷七云「《摄大乘》﹝《摄论‧无性释》卷六﹞说︰『于绳谓蛇智,见绳了义无;证见彼分时,知如蛇智乱。』此中有义依依他觉,遣所执觉,依圆成觉,遣依他觉。所遣二觉,如名所诠即二性觉,要见其如方了行故。有义:三觉俱所执觉。遣所执觉,如说唯识。遣依他觉,如遣执识,所取、能取,先后遣故。不尔,依他便同所执,体亦非有,遣断同故。后得智品,亦应不成」﹞。譬如有人欻尔见绳,遂执为蛇,不了绳相,而起蛇执。
又说萨迦耶见五种过失云︰
问︰薄伽梵﹝于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中﹞观何过失故,于蕴界处以五种相诽毁计我﹝藏文作「bdag bsal bar mdzad do/」﹞?答︰观彼摄受﹝藏文作「yovs su zin ba/」﹞萨迦耶见者有五种过失故。谓异相过失、无常过失、不自在过失、无身过失、不由功用解脱过失。
「异相过失」者,谓色蕴等非我体性,异我相故。「无常过失」者,谓非我处色等蕴中,我应无常故。非所依无,能依有故。「不自在过失」者,谓不应观我有色等,我应不自在故。所以者何?我于色中不能自在转故。「无身过失」者,谓非离色等异处有我,我应无身故。所以者何?离身计我不可得故。「不由功用解脱过失」者,设有如是分别我相,亦不应理。无色等我不由功用应解脱故。所以者何?身缚若无,我应任运解脱。
[100] 「相」字,灵泰《抄》、《秘蕴》、《义演》有,合《义演》牒文,
余无。
[101] 谓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五所说。
[102] 《大乘义林章》卷十三〈六十二见章〉云︰
《大智度论》说身、边二见以为根本,有二十句我、我所见,三世合数,并本二见成六十二。非此所宗。
《大智度论》云︰
诸法若有边、若无边、若有无边、若非有无边,若死后有去、若死后无去、若死后有去无去、若死后非有去非无去。是身是神﹝即我﹞、身异神异,亦如是,皆不实。于六十二见中观诸法,亦皆不实。
[103] 「八」字,本论《述记》作「十」,今改。
[104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八原文为:
或应说六十五︰谓分别缘蕴我,具行相差别,亦分别所起处。如等随观色是我,受是我璎珞、是我僮仆、是我器。如受有三,想、行、识亦尔。四三,十二,并观色是我,总有十三。如观色是我有十三,受、想、行、识,亦尔,五种十三为六十五。
或应说七十二:谓分别缘界我…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二、广六位心所──辨根本烦恼体业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