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果將生起。然用及因,實非即離,各據一義,理不相違。
又雲︰
然父及母各有二德︰一者、可敬福田,二者、任持相續。五十八說無父、無母,名壞實事。謗無第一可敬福田。此說謗無任持相續,名「謗作用」,故不相違。亦由父母殺成重逆,故彼謗無,名壞實事。
化生有情﹝即指「中有」﹞亦有二類︰一者、異生,二者、有學。此謗異生,名「謗作用」。五十八中說謗聖者,名「壞實事」。又謗體無,名「壞實事」。謗用無者,名「謗作用」。亦不相違。「謗作用」中複言「等」者,「等」諸法中一切作用、水土能生等。
[216] 「彼時」二字,本論《述記》原作「諸法」二字,今改。
[217] 「本」字下,本論《述記》原衍「因」字,今刪。
[218] 即指能取及所取。
[219] 「生」字,本論《述記》原作「而」字。
[220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原文作:
二無因生論者,一、從無想有情天沒來生此間,由得宿住隨念通故,雖能憶彼出無想心及後諸位,而不能憶出心以前所有諸位。便作是念:我于彼時,本無而起,諸法如我,亦應一切本無而生。由斯便執我及世間皆無有因,自然生起。
[221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原文作:
由尋伺虛妄推求︰今身所更,既皆能憶,前身若有,彼所更事今此身中亦應能憶,既不能憶,故知彼無。
[222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原文續雲:
又作是念︰若依彼生諸有情類,必還似彼。如酪中蟲,還似于酪;牛糞中蟲,還似牛糞;青葉中蟲,還似青葉;父母生子,還似父母。非即酪等是蟲等因,故知一切身,及諸根、覺、慧等法,皆無因而起。又作是念︰現見孔雀、鸾鳳、雞等,山、石、草、木、華、果、刺等,色形差別,皆不由因,自然而有。彼作是說︰誰铦諸刺?誰畫禽獸?誰積山原?誰鑿澗谷?誰複雕镂草、木、華、果?如是一切,皆不由因。于造世間,無自有者,由斯便執我及世間,皆無因生,自然而有。
[223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原作:
如是二種前際分別無因生論。
[224] 「虛妄」,本論《述記》原作「戲忘」二字,今改。
[225] 《瑜伽》卷八十七作:
若有一向憶念上、下,下至……。
《大毗婆沙論》作:
由天眼,見下惟至……。
[226] 《大毗婆沙論》作「見上惟至」。
[227] 「初」字,本論《述記》乃據《瑜伽》作「第四」,〈六十二見章〉
同。今暫據《大毗婆沙論》作「初」,《雜集論述記》卷七引文亦作「初」。
[228] 「便」字,《大毗婆沙論》作「彼」。
[229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原作:
過此,若有我及世間,我亦應見。既更不見,故知非有。由斯,便執我及世間俱是有邊。
即是二種有分限義。
[230] 《瑜伽》卷八十七作:
若有一向傍憶……
《大毗婆沙論》作:
由依止勝分靜慮發淨天眼,傍見。
[231] 「邊」字,《瑜伽》作「際」。
[232] 謂執我于中悉皆遍滿。
[233] 「故」字,原作「便」。
[234] 謂執我及世間俱是無邊,即是二種無分限義。
[235] 《瑜伽》卷八十七作:
若有一向憶念上下,下至無間捺落迦下,上至第四靜慮之上。憶念如是分量邊際,便于世間住有邊想。
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作:
由天眼及神境通︰由天眼通見下惟至無間地獄,見上惟至初靜慮天。
[236] 《瑜伽》卷八十七作:
若有一向傍憶無際,于世間住無邊想。若有憶念二種俱行,便于世間住二俱想。
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作:
由神境通,運身傍去,不得邊際,遂于上下起有邊想,于傍世界起無邊想,執我于中悉皆遍滿。由斯,便執我及世間,亦有邊亦無邊,即是二種,俱有分限、無分限義。
[237] 《瑜伽》卷八十七原作:
若時憶念。
[238] 「生」字,原作「住」。
[239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雲︰
四、非有邊非無邊者,即遮第叁爲此第四。彼作是念︰我及世間,俱不可說定是有邊,定是無邊,然皆實有。或有說者,彼見世間橫無邊故,執我世間俱非有邊。彼見世間豎有邊故,執我世間俱非無邊。雖無決定,而實有我。複有說者,彼執我體,或舒、或卷,不可定說,舒無邊故,說非有邊;卷有邊故,說非無邊。
[240] 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卷四〈六十二見章〉雲︰
《長阿含經》說此第四依「捷疾﹝觀察﹞智」。《瑜伽》皆依靜慮「宿住﹝隨念通﹞」智起。然《毗婆沙》︰一、以天眼見,下至地獄,上至初定,執我于中悉皆遍滿,便作是念︰過此有我,我應可見,故知有邊。二、傍見無邊,爲執同前,起無邊想。叁、依天眼及神境通,見上、見下,如初近遠,運身傍去,不得邊際,于上下,起有邊想,于傍,起無邊想。四者,返此。
四皆緣現在,待未來故,名爲前際。唯第四見與八十七別,余叁見同;然見于上,亦有近遠。然《阿含經》總相而說,得定起執有邊無邊,不說緣何分齊起執。彼第叁與《婆沙》同,彼第四見,依「捷疾﹝觀察﹞智」而起此執,亦不說彼緣何境起,故不可依。
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雲︰
問︰如是四種既緣現在,雲何說爲前際分別?答︰彼待未來,亦名前際。複有說者︰此四由憶成劫,壞劫而建立故﹝《瑜伽》卷八十七亦取此說「由彼憶念諸器世間,成、壞兩劫,出現方便」﹞。皆得說爲前際分別,謂第一論由憶過去成劫之時,我及世間豎﹝即《瑜伽》所謂「上下」﹞有分限,故便起有邊想。若第二論,由憶過去成劫之時,我及世間橫﹝即《瑜伽》所謂「傍憶」﹞無分限,故便起無邊想。若第叁論,由憶過去成劫之時,我及世間豎有分限橫無分別﹝即《瑜伽》所謂「二種俱行」﹞,起亦有邊亦無邊想。若第四論,由憶過去壞劫之時,我及世間雖不可得分量狹廣,而有實是,起非有邊非無邊想﹝《瑜伽》所說與彼有異,如雲「若時憶念壞劫分位,爾時便住非有邊想非無邊想,諸器世間,無所得故」﹞。
有作是說︰執有邊者,即是斷見。執無邊者,即是常見。執亦有邊亦無邊者,即是一分斷見、一分常見。執非有邊非無邊者,即是唯起薩迦耶見﹝《顯揚》卷二則依前後斷續說雲︰「是中若依斷邊際求世邊時,若憶念壞劫,即于世間起有邊想。若憶念成劫(來有),即于世間起無邊想」。評雲「今應問彼︰汝何所欲?從前壞劫以來,爲更有世間生起,爲無起耶?若言有者,汝計世間(前後)有邊,不應道理;若言無者,汝今依此世間而住,念世間邊不應道理。如是從彼來有故,從彼來無故,皆不應理。是故此論非如理說」﹞。如是四種前際分別有邊等論,依前所說多四事起。
[241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原文有:
有諸外道求生彼天,問外道論,作如是說︰……。
[242] 「由答」,原作「若有能答彼」。
[243] 「故」字,原作「者」。
[244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原文作:
若不能答彼不死天無亂問者,無得生義。然無亂有二種﹝藏文作「mi g·yev ba/」﹞:一、有相有分別,二、無相無分別。有真見者,無相無分別﹝《瑜伽》卷八十七同,並謂淨天有二「若能證入內法定者,當知是天名善清淨。于諸谛中,已了達(藏文作「mvon par wes pa/」)故,其心已得善解脫故」。又雲「前清淨天于自不死,無亂而轉,是故說名不死無亂(藏文亦作不善清淨天自度之詞)」﹞,無所依故。無真見者,有相有分別﹝《瑜伽》雲「若唯能入世俗(藏文作「世間」)定者,當知是天不善清淨,于諸谛中,不了達故,其心未得善解脫故」﹞,有所依故。彼外道輩于諸不死無亂問中,以言矯亂﹝《瑜伽》雲「後不清淨,若有依于不死無亂,有所诘問,便托余事,矯亂避之」﹞。
[245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原作:
一、作是念︰我不如實知若善、若不善,及四聖谛。
[246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原作:
有余沙門,婆羅門等,于如是義求如實知,彼若問我如是義者,不得定答。
[247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原作:
我若決定答彼所問,便爲妄語。由妄語故,我便不得生于彼天。故于不死無亂問中,以言矯亂。謂作是說︰我于諸天秘密義中,不應皆說,或自所證,或清淨道。
[248] 此爲本論《述記》複依《瑜伽》怖無知,而設矯亂者雲:勿他由
此鑒我無知雲雲。
[249] 「即」字,原作「則」。
[250] 《顯揚》卷十、《瑜伽》卷七解此四種論發起因緣,及能計者,有
二複次,如雲︰
是中第一,不死亂者覺未開悟。
又雲︰
又複第一怖畏妄語及怖畏他人知其無智,故不分明答言,我無所知。
[251] 「者」字,《瑜伽》原無。
[252] 「清」字,本論《述記》引文作「修」。
[253] 《瑜伽》卷八十七原文作:
行谄曲,作是思惟:我于此中,應如是記:非我淨天一切隱密皆許記別,謂自所證及清淨道。如…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二、廣六位心所──辨根本煩惱體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