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果将生起。然用及因,实非即离,各据一义,理不相违。
又云︰
然父及母各有二德︰一者、可敬福田,二者、任持相续。五十八说无父、无母,名坏实事。谤无第一可敬福田。此说谤无任持相续,名「谤作用」,故不相违。亦由父母杀成重逆,故彼谤无,名坏实事。
化生有情﹝即指「中有」﹞亦有二类︰一者、异生,二者、有学。此谤异生,名「谤作用」。五十八中说谤圣者,名「坏实事」。又谤体无,名「坏实事」。谤用无者,名「谤作用」。亦不相违。「谤作用」中复言「等」者,「等」诸法中一切作用、水土能生等。
[216] 「彼时」二字,本论《述记》原作「诸法」二字,今改。
[217] 「本」字下,本论《述记》原衍「因」字,今删。
[218] 即指能取及所取。
[219] 「生」字,本论《述记》原作「而」字。
[220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九十九原文作:
二无因生论者,一、从无想有情天没来生此间,由得宿住随念通故,虽能忆彼出无想心及后诸位,而不能忆出心以前所有诸位。便作是念:我于彼时,本无而起,诸法如我,亦应一切本无而生。由斯便执我及世间皆无有因,自然生起。
[221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九十九原文作:
由寻伺虚妄推求︰今身所更,既皆能忆,前身若有,彼所更事今此身中亦应能忆,既不能忆,故知彼无。
[222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九十九原文续云:
又作是念︰若依彼生诸有情类,必还似彼。如酪中虫,还似于酪;牛粪中虫,还似牛粪;青叶中虫,还似青叶;父母生子,还似父母。非即酪等是虫等因,故知一切身,及诸根、觉、慧等法,皆无因而起。又作是念︰现见孔雀、鸾凤、鸡等,山、石、草、木、华、果、刺等,色形差别,皆不由因,自然而有。彼作是说︰谁铦诸刺?谁画禽兽?谁积山原?谁凿涧谷?谁复雕镂草、木、华、果?如是一切,皆不由因。于造世间,无自有者,由斯便执我及世间,皆无因生,自然而有。
[223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九十九原作:
如是二种前际分别无因生论。
[224] 「虚妄」,本论《述记》原作「戏忘」二字,今改。
[225] 《瑜伽》卷八十七作:
若有一向忆念上、下,下至……。
《大毗婆沙论》作:
由天眼,见下惟至……。
[226] 《大毗婆沙论》作「见上惟至」。
[227] 「初」字,本论《述记》乃据《瑜伽》作「第四」,〈六十二见章〉
同。今暂据《大毗婆沙论》作「初」,《杂集论述记》卷七引文亦作「初」。
[228] 「便」字,《大毗婆沙论》作「彼」。
[229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九十九原作:
过此,若有我及世间,我亦应见。既更不见,故知非有。由斯,便执我及世间俱是有边。
即是二种有分限义。
[230] 《瑜伽》卷八十七作:
若有一向傍忆……
《大毗婆沙论》作:
由依止胜分静虑发净天眼,傍见。
[231] 「边」字,《瑜伽》作「际」。
[232] 谓执我于中悉皆遍满。
[233] 「故」字,原作「便」。
[234] 谓执我及世间俱是无边,即是二种无分限义。
[235] 《瑜伽》卷八十七作:
若有一向忆念上下,下至无间捺落迦下,上至第四静虑之上。忆念如是分量边际,便于世间住有边想。
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九十九作:
由天眼及神境通︰由天眼通见下惟至无间地狱,见上惟至初静虑天。
[236] 《瑜伽》卷八十七作:
若有一向傍忆无际,于世间住无边想。若有忆念二种俱行,便于世间住二俱想。
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九十九作:
由神境通,运身傍去,不得边际,遂于上下起有边想,于傍世界起无边想,执我于中悉皆遍满。由斯,便执我及世间,亦有边亦无边,即是二种,俱有分限、无分限义。
[237] 《瑜伽》卷八十七原作:
若时忆念。
[238] 「生」字,原作「住」。
[239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九十九云︰
四、非有边非无边者,即遮第三为此第四。彼作是念︰我及世间,俱不可说定是有边,定是无边,然皆实有。或有说者,彼见世间横无边故,执我世间俱非有边。彼见世间竖有边故,执我世间俱非无边。虽无决定,而实有我。复有说者,彼执我体,或舒、或卷,不可定说,舒无边故,说非有边;卷有边故,说非无边。
[240] 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卷四〈六十二见章〉云︰
《长阿含经》说此第四依「捷疾﹝观察﹞智」。《瑜伽》皆依静虑「宿住﹝随念通﹞」智起。然《毗婆沙》︰一、以天眼见,下至地狱,上至初定,执我于中悉皆遍满,便作是念︰过此有我,我应可见,故知有边。二、傍见无边,为执同前,起无边想。三、依天眼及神境通,见上、见下,如初近远,运身傍去,不得边际,于上下,起有边想,于傍,起无边想。四者,返此。
四皆缘现在,待未来故,名为前际。唯第四见与八十七别,余三见同;然见于上,亦有近远。然《阿含经》总相而说,得定起执有边无边,不说缘何分齐起执。彼第三与《婆沙》同,彼第四见,依「捷疾﹝观察﹞智」而起此执,亦不说彼缘何境起,故不可依。
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九十九云︰
问︰如是四种既缘现在,云何说为前际分别?答︰彼待未来,亦名前际。复有说者︰此四由忆成劫,坏劫而建立故﹝《瑜伽》卷八十七亦取此说「由彼忆念诸器世间,成、坏两劫,出现方便」﹞。皆得说为前际分别,谓第一论由忆过去成劫之时,我及世间竖﹝即《瑜伽》所谓「上下」﹞有分限,故便起有边想。若第二论,由忆过去成劫之时,我及世间横﹝即《瑜伽》所谓「傍忆」﹞无分限,故便起无边想。若第三论,由忆过去成劫之时,我及世间竖有分限横无分别﹝即《瑜伽》所谓「二种俱行」﹞,起亦有边亦无边想。若第四论,由忆过去坏劫之时,我及世间虽不可得分量狭广,而有实是,起非有边非无边想﹝《瑜伽》所说与彼有异,如云「若时忆念坏劫分位,尔时便住非有边想非无边想,诸器世间,无所得故」﹞。
有作是说︰执有边者,即是断见。执无边者,即是常见。执亦有边亦无边者,即是一分断见、一分常见。执非有边非无边者,即是唯起萨迦耶见﹝《显扬》卷二则依前后断续说云︰「是中若依断边际求世边时,若忆念坏劫,即于世间起有边想。若忆念成劫(来有),即于世间起无边想」。评云「今应问彼︰汝何所欲?从前坏劫以来,为更有世间生起,为无起耶?若言有者,汝计世间(前后)有边,不应道理;若言无者,汝今依此世间而住,念世间边不应道理。如是从彼来有故,从彼来无故,皆不应理。是故此论非如理说」﹞。如是四种前际分别有边等论,依前所说多四事起。
[241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九十九原文有:
有诸外道求生彼天,问外道论,作如是说︰……。
[242] 「由答」,原作「若有能答彼」。
[243] 「故」字,原作「者」。
[244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九十九原文作:
若不能答彼不死天无乱问者,无得生义。然无乱有二种﹝藏文作「mi g·yev ba/」﹞:一、有相有分别,二、无相无分别。有真见者,无相无分别﹝《瑜伽》卷八十七同,并谓净天有二「若能证入内法定者,当知是天名善清净。于诸谛中,已了达(藏文作「mvon par wes pa/」)故,其心已得善解脱故」。又云「前清净天于自不死,无乱而转,是故说名不死无乱(藏文亦作不善清净天自度之词)」﹞,无所依故。无真见者,有相有分别﹝《瑜伽》云「若唯能入世俗(藏文作「世间」)定者,当知是天不善清净,于诸谛中,不了达故,其心未得善解脱故」﹞,有所依故。彼外道辈于诸不死无乱问中,以言矫乱﹝《瑜伽》云「后不清净,若有依于不死无乱,有所诘问,便托余事,矫乱避之」﹞。
[245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九十九原作:
一、作是念︰我不如实知若善、若不善,及四圣谛。
[246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九十九原作:
有余沙门,婆罗门等,于如是义求如实知,彼若问我如是义者,不得定答。
[247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九十九原作:
我若决定答彼所问,便为妄语。由妄语故,我便不得生于彼天。故于不死无乱问中,以言矫乱。谓作是说︰我于诸天秘密义中,不应皆说,或自所证,或清净道。
[248] 此为本论《述记》复依《瑜伽》怖无知,而设矫乱者云:勿他由
此鉴我无知云云。
[249] 「即」字,原作「则」。
[250] 《显扬》卷十、《瑜伽》卷七解此四种论发起因缘,及能计者,有
二复次,如云︰
是中第一,不死乱者觉未开悟。
又云︰
又复第一怖畏妄语及怖畏他人知其无智,故不分明答言,我无所知。
[251] 「者」字,《瑜伽》原无。
[252] 「清」字,本论《述记》引文作「修」。
[253] 《瑜伽》卷八十七原文作:
行谄曲,作是思惟:我于此中,应如是记:非我净天一切隐密皆许记别,谓自所证及清净道。如…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二、广六位心所──辨根本烦恼体业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