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思已,故设诡言而相矫乱。彼既如是住邪思惟,遍布其心,于彼最上清净天所,故称我是不死矫乱,作如前语。
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九十九则作︰
我若拨无彼所问义,便为邪见。由邪见故,我便不得生于彼天。彼怖邪见,故于不死无乱问中,以言矫乱。
《显扬》卷十解云︰
第二、于所证法起增上慢。
又云:
第二、于自所证未得无畏,惧他诘问,怖畏妄语,怖畏邪见故,不分明说我有所证。
[254] 「劣昧」,本论《述记》引文作「昧劣」。
[255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九十九作:
彼若问我如是义者,我「若不实印彼所问,彼或诘问,我便不知。由无知故,我便不得生于彼天。彼怖无知,故于不死无乱问中,以言矫乱。」
《显扬》卷十解云︰
第三、觉已开悟而未决定。
又云︰
第三、怖畏邪见、怖畏妄语、惧他诘问,故不分明说我不决定。如是三种,假托余事,以言矫乱。
[256] 《瑜伽》卷八十七此句原作:
不能以其谄诈方便,矫设乱言……。
[257] 「问我」,原作「来问」。
[258] 「答」字,本论《述记》引文误作「问」,今改。
[259] 「随」字,原作「如」。
[260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一百九十九云︰
四、作是念︰我性昧劣,不能构集矫乱言词。又作是念︰若一向执,非为妙善,以一向执,非皆称顺诸有情心。若于他心有所违逆,我便不得生于彼天,故我应依不相违理。若有问我有后世耶,应返问言︰汝何所欲?若言欲有,应印彼言︰我于彼世亦许为有;如是问无、亦有亦无,或问如是、或不如是,或异、或不异,皆应返问。随彼所欲,我皆便印之。又作是念:我性愚痴,若违拒他,彼便别我。怖愚痴故,于诸不死无乱问中,以言矫乱。
《显扬》卷十解云︰
第四、羸劣愚钝﹝《长阿含》云「愚冥暗钝」﹞。
又云︰
第四、唯惧他诘问,于世间道及出世道,皆不了达,于世文字亦不善知,而不分明说言,我是愚钝,皆无所了。但返问彼,随彼言词而转,以矫乱彼。
[261] 谓以上所述──念我不知善、不善等;行谄曲者;怀恐怖,而无
记别;有愚憨专修止行,不能矫言──四种分别。
[262] 〈六十二见章〉云︰
此与《﹝长﹞阿含》全有差别,彼依四问,即为四别︰一、问世间有报无报耶,二、问有无他世,三、问善非善,四、自愚钝,他问不知。《毗婆沙》言︰一、怖妄语,二、怖邪见,三、怖无知,四、怖愚痴。故矫乱答,成四别也。
[263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二百云︰
五现法涅槃论者,谓外道执──若于现在我受安乐,名得涅槃;若我有苦,尔时不名得涅槃者,不安乐故。初作是念︰此我清净、解脱,出离一切灾横。谓现受用妙五欲乐,尔时名得现法涅槃。
《瑜伽》卷七云︰
妄计清净论者,谓如有一若沙门、若婆罗门,起如是见、立如是论︰若我解脱、心得自在、观﹝藏文作「rnal ”byor/」﹞得自在﹝故﹞,谓于诸天微妙五欲坚着﹝藏文作「”byor/」﹞、摄受﹝藏文作「ldan/」﹞、嬉戏、娱乐﹝藏文作「dga”/」﹞、随意受用﹝藏文作「dga” spyod/」﹞,是则名得现法涅槃第一清净。
[264] 「得」字下,明历本有「欣」字,天海本有「欲」字。
[265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二百云︰
第二、能见诸欲过失,彼作是念︰欲所生乐,众苦所随,多诸怨害。定所生乐,微妙寂静,无众苦随,离诸怨害。复作是念︰此我清净解脱,出离一切灾横。谓现安住最初静虑,尔时名得现法涅槃。
《瑜伽》卷七云︰
又有外道起如是见、立如是论︰若有离欲、恶不善法,于初静虑得具足住,乃至得具足住第四静虑,是亦名得现法涅槃第一清净。
[266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二百云︰
第三、能见诸欲寻伺俱有过失,彼作是念︰此我清净、解脱、出离一切灾横。谓现安住第二静虑,尔时名得现法涅槃。
《瑜伽》卷七云︰
又有外道起如是见、立如是论︰若有众生于孙陀利迦﹝藏文作「mdzes ldan/」﹞河沐浴支体,所有诸恶,皆悉除灭。如于孙陀利迦河,如是于婆湖陀﹝藏文作「lag sbyin/」﹞河、伽耶﹝藏文作「ga ya/」﹞河、萨伐底﹝藏文作「tshig ldan/」﹞河、殑伽﹝梵文为「gavga」;藏文作「gav ga/」﹞河等中沐浴支体,应知亦尔;第一清净。
[267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二百云︰
第四、能见诸欲寻伺及喜过失,彼作是念︰此我清净、解脱,出离一切灾横。谓现安住第三静虑,尔时名得现法涅槃。
《瑜伽》卷七云︰
复有外道计持狗戒,以为清净,或持牛戒,或持油﹝藏文作「”bru mar/」﹞、墨﹝藏文作「sre mog/」;《显扬》亦译作「墨」﹞戒,或持露形戒,或持灰戒,或持自苦戒,或持粪秽﹝藏文作「mthas thug pa/」﹞戒等,计为清净。谓说现法涅槃外道,及说水等清净外道,作如是计。
[268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二百云︰
第五、能见诸欲、寻、伺、喜,﹝及﹞入出息皆有过失。彼作是念︰此我清净、解脱、出离一切灾横。谓现安住第四静虑,尔时名得现法涅槃。
[269] 《大毗婆沙论》意同。
[270] 「且」字,明历作「具」。
[271] 《杂集论述记》卷七有「亲」字,从之。
[272] 「自在天」,梵文为「iwvara」;藏文为「dbav phyug chen po/」。
[273] 「世主」,梵文为「praja-pati」;藏文为「skyes bu”i bdag po/」。
[274] 「帝释」,梵文为「wakra」;藏文为「brgya byin/」。
[275] 「梵王」,梵文为「mahabrahman」;藏文为「tshav pa chen po/」。
[276] 「自性」,梵文为「prakrti」;藏文为「rav bźin/」。
[277] 本论卷一中破「大自在天体实、遍、常,能生诸法」、「识外实有」,
并例余云︰
余执有一大梵、时、方、本际、自然、虚空、我等,常住实有,其诸功能,生一切法,皆同此破。
[278] 「彼」字,多作「后」,《续藏》注云︰古本作「彼」。
[279] 如本论卷六云︰
既说瞋、恚、憎、嫉灭、道,亦应憎、嫉离欲地故。总缘诸行执我、我所、断、常、慢者,得缘上故。余五缘上,其理极成。而有处言贪、瞋、慢等不缘上者,依粗相说,或依别缘。不见世间执他地法为我等故,边见名依身见起故。
[280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八云:
欲界迷苦有十烦恼;迷集有八,除萨迦耶及边执见。如迷集谛,灭道亦尔。
又云︰
又有诸见,妄计自在、世主、释、梵,及余物类,为常为恒无有变易。如是邪见,亦迷苦谛。
[281] 谓非计见、戒,及彼眷属为胜故。
[282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八云︰
又有沙门、若婆罗门,计自在等是一切物生者、化者及与作者,此恶因论所有邪见。
[283] 「因」字,《义演》牒释均作「因」,下一同;余多作「胜」,下一
同。
[284] 即随我见断而断。
《瑜伽》卷五十八云︰
云何迷苦有十随眠?略五取蕴,总名为苦。愚夫于此五取蕴中,起二十句萨迦耶见︰五句见我,余见我所,是名迷苦萨迦耶见。即用如是萨迦耶见以为依止,于五取蕴见我断常,故边执见亦迷于苦。
《佛地经论》卷七云︰
言二障者,一、烦恼障,二、所知障。恼乱身心,令不寂静,名烦恼障。覆所知境无颠倒性,令不显现,名所知障。
烦恼障者,谓执实我萨迦耶见以为上首,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随烦恼﹝三界迷谛,见所断一百十二,修所断十六﹞,若所发业,若所得果,皆摄在中。皆以烦恼为根本故。
所知障者,谓执遍计所执诸法萨迦耶见以为上首,所有无明、法爱、﹝法﹞恚等诸心、心法﹝「分别推求唯在第六、第七意识」﹞,及所发业,并所得果,皆摄在中,皆以法执及无明等为根本故。
[285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八云︰
又有邪见诽谤集谛,谓诸外道作如是计︰如彼沙门乔答摩种为诸弟子所说集谛,此定无有。
[286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八云︰
云何迷灭有八随眠?……又有沙门,若婆罗门,谓说现法涅槃者所有邪见。
[287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八云︰
又有诸见计边无边,如是亦名迷苦邪见。
又云︰
云何迷灭,有八随眠?谓诸沙门、若婆罗门,计边无边不死矫乱诸见一分。
[288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八云︰
又有沙门,若婆罗门,不死矫乱一分,亦迷苦谛。
又云︰
云何迷集有八随眠?……又有邪见、不死矫乱外道沙门,若婆罗门一分。
又迷灭,如上引一分文,又云︰
云何迷道有八随眠?谓拨无世间真阿罗汉,乃至广说,此中所有诽谤一切智为导首有为无漏…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二、广六位心所──辨根本烦恼体业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