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思已,故設詭言而相矯亂。彼既如是住邪思惟,遍布其心,于彼最上清淨天所,故稱我是不死矯亂,作如前語。
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則作︰
我若撥無彼所問義,便爲邪見。由邪見故,我便不得生于彼天。彼怖邪見,故于不死無亂問中,以言矯亂。
《顯揚》卷十解雲︰
第二、于所證法起增上慢。
又雲:
第二、于自所證未得無畏,懼他诘問,怖畏妄語,怖畏邪見故,不分明說我有所證。
[254] 「劣昧」,本論《述記》引文作「昧劣」。
[255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作:
彼若問我如是義者,我「若不實印彼所問,彼或诘問,我便不知。由無知故,我便不得生于彼天。彼怖無知,故于不死無亂問中,以言矯亂。」
《顯揚》卷十解雲︰
第叁、覺已開悟而未決定。
又雲︰
第叁、怖畏邪見、怖畏妄語、懼他诘問,故不分明說我不決定。如是叁種,假托余事,以言矯亂。
[256] 《瑜伽》卷八十七此句原作:
不能以其谄詐方便,矯設亂言……。
[257] 「問我」,原作「來問」。
[258] 「答」字,本論《述記》引文誤作「問」,今改。
[259] 「隨」字,原作「如」。
[260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九十九雲︰
四、作是念︰我性昧劣,不能構集矯亂言詞。又作是念︰若一向執,非爲妙善,以一向執,非皆稱順諸有情心。若于他心有所違逆,我便不得生于彼天,故我應依不相違理。若有問我有後世耶,應返問言︰汝何所欲?若言欲有,應印彼言︰我于彼世亦許爲有;如是問無、亦有亦無,或問如是、或不如是,或異、或不異,皆應返問。隨彼所欲,我皆便印之。又作是念:我性愚癡,若違拒他,彼便別我。怖愚癡故,于諸不死無亂問中,以言矯亂。
《顯揚》卷十解雲︰
第四、羸劣愚鈍﹝《長阿含》雲「愚冥暗鈍」﹞。
又雲︰
第四、唯懼他诘問,于世間道及出世道,皆不了達,于世文字亦不善知,而不分明說言,我是愚鈍,皆無所了。但返問彼,隨彼言詞而轉,以矯亂彼。
[261] 謂以上所述──念我不知善、不善等;行谄曲者;懷恐怖,而無
記別;有愚憨專修止行,不能矯言──四種分別。
[262] 〈六十二見章〉雲︰
此與《﹝長﹞阿含》全有差別,彼依四問,即爲四別︰一、問世間有報無報耶,二、問有無他世,叁、問善非善,四、自愚鈍,他問不知。《毗婆沙》言︰一、怖妄語,二、怖邪見,叁、怖無知,四、怖愚癡。故矯亂答,成四別也。
[263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二百雲︰
五現法涅槃論者,謂外道執──若于現在我受安樂,名得涅槃;若我有苦,爾時不名得涅槃者,不安樂故。初作是念︰此我清淨、解脫,出離一切災橫。謂現受用妙五欲樂,爾時名得現法涅槃。
《瑜伽》卷七雲︰
妄計清淨論者,謂如有一若沙門、若婆羅門,起如是見、立如是論︰若我解脫、心得自在、觀﹝藏文作「rnal ”byor/」﹞得自在﹝故﹞,謂于諸天微妙五欲堅著﹝藏文作「”byor/」﹞、攝受﹝藏文作「ldan/」﹞、嬉戲、娛樂﹝藏文作「dga”/」﹞、隨意受用﹝藏文作「dga” spyod/」﹞,是則名得現法涅槃第一清淨。
[264] 「得」字下,明曆本有「欣」字,天海本有「欲」字。
[265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二百雲︰
第二、能見諸欲過失,彼作是念︰欲所生樂,衆苦所隨,多諸怨害。定所生樂,微妙寂靜,無衆苦隨,離諸怨害。複作是念︰此我清淨解脫,出離一切災橫。謂現安住最初靜慮,爾時名得現法涅槃。
《瑜伽》卷七雲︰
又有外道起如是見、立如是論︰若有離欲、惡不善法,于初靜慮得具足住,乃至得具足住第四靜慮,是亦名得現法涅槃第一清淨。
[266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二百雲︰
第叁、能見諸欲尋伺俱有過失,彼作是念︰此我清淨、解脫、出離一切災橫。謂現安住第二靜慮,爾時名得現法涅槃。
《瑜伽》卷七雲︰
又有外道起如是見、立如是論︰若有衆生于孫陀利迦﹝藏文作「mdzes ldan/」﹞河沐浴支體,所有諸惡,皆悉除滅。如于孫陀利迦河,如是于婆湖陀﹝藏文作「lag sbyin/」﹞河、伽耶﹝藏文作「ga ya/」﹞河、薩伐底﹝藏文作「tshig ldan/」﹞河、殑伽﹝梵文爲「gavga」;藏文作「gav ga/」﹞河等中沐浴支體,應知亦爾;第一清淨。
[267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二百雲︰
第四、能見諸欲尋伺及喜過失,彼作是念︰此我清淨、解脫,出離一切災橫。謂現安住第叁靜慮,爾時名得現法涅槃。
《瑜伽》卷七雲︰
複有外道計持狗戒,以爲清淨,或持牛戒,或持油﹝藏文作「”bru mar/」﹞、墨﹝藏文作「sre mog/」;《顯揚》亦譯作「墨」﹞戒,或持露形戒,或持灰戒,或持自苦戒,或持糞穢﹝藏文作「mthas thug pa/」﹞戒等,計爲清淨。謂說現法涅槃外道,及說水等清淨外道,作如是計。
[268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二百雲︰
第五、能見諸欲、尋、伺、喜,﹝及﹞入出息皆有過失。彼作是念︰此我清淨、解脫、出離一切災橫。謂現安住第四靜慮,爾時名得現法涅槃。
[269] 《大毗婆沙論》意同。
[270] 「且」字,明曆作「具」。
[271] 《雜集論述記》卷七有「親」字,從之。
[272] 「自在天」,梵文爲「iwvara」;藏文爲「dbav phyug chen po/」。
[273] 「世主」,梵文爲「praja-pati」;藏文爲「skyes bu”i bdag po/」。
[274] 「帝釋」,梵文爲「wakra」;藏文爲「brgya byin/」。
[275] 「梵王」,梵文爲「mahabrahman」;藏文爲「tshav pa chen po/」。
[276] 「自性」,梵文爲「prakrti」;藏文爲「rav bźin/」。
[277] 本論卷一中破「大自在天體實、遍、常,能生諸法」、「識外實有」,
並例余雲︰
余執有一大梵、時、方、本際、自然、虛空、我等,常住實有,其諸功能,生一切法,皆同此破。
[278] 「彼」字,多作「後」,《續藏》注雲︰古本作「彼」。
[279] 如本論卷六雲︰
既說瞋、恚、憎、嫉滅、道,亦應憎、嫉離欲地故。總緣諸行執我、我所、斷、常、慢者,得緣上故。余五緣上,其理極成。而有處言貪、瞋、慢等不緣上者,依粗相說,或依別緣。不見世間執他地法爲我等故,邊見名依身見起故。
[280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八雲:
欲界迷苦有十煩惱;迷集有八,除薩迦耶及邊執見。如迷集谛,滅道亦爾。
又雲︰
又有諸見,妄計自在、世主、釋、梵,及余物類,爲常爲恒無有變易。如是邪見,亦迷苦谛。
[281] 謂非計見、戒,及彼眷屬爲勝故。
[282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八雲︰
又有沙門、若婆羅門,計自在等是一切物生者、化者及與作者,此惡因論所有邪見。
[283] 「因」字,《義演》牒釋均作「因」,下一同;余多作「勝」,下一
同。
[284] 即隨我見斷而斷。
《瑜伽》卷五十八雲︰
雲何迷苦有十隨眠?略五取蘊,總名爲苦。愚夫于此五取蘊中,起二十句薩迦耶見︰五句見我,余見我所,是名迷苦薩迦耶見。即用如是薩迦耶見以爲依止,于五取蘊見我斷常,故邊執見亦迷于苦。
《佛地經論》卷七雲︰
言二障者,一、煩惱障,二、所知障。惱亂身心,令不寂靜,名煩惱障。覆所知境無顛倒性,令不顯現,名所知障。
煩惱障者,謂執實我薩迦耶見以爲上首,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隨煩惱﹝叁界迷谛,見所斷一百十二,修所斷十六﹞,若所發業,若所得果,皆攝在中。皆以煩惱爲根本故。
所知障者,謂執遍計所執諸法薩迦耶見以爲上首,所有無明、法愛、﹝法﹞恚等諸心、心法﹝「分別推求唯在第六、第七意識」﹞,及所發業,並所得果,皆攝在中,皆以法執及無明等爲根本故。
[285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八雲︰
又有邪見誹謗集谛,謂諸外道作如是計︰如彼沙門喬答摩種爲諸弟子所說集谛,此定無有。
[286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八雲︰
雲何迷滅有八隨眠?……又有沙門,若婆羅門,謂說現法涅槃者所有邪見。
[287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八雲︰
又有諸見計邊無邊,如是亦名迷苦邪見。
又雲︰
雲何迷滅,有八隨眠?謂諸沙門、若婆羅門,計邊無邊不死矯亂諸見一分。
[288] 《瑜伽》卷五十八雲︰
又有沙門,若婆羅門,不死矯亂一分,亦迷苦谛。
又雲︰
雲何迷集有八隨眠?……又有邪見、不死矯亂外道沙門,若婆羅門一分。
又迷滅,如上引一分文,又雲︰
雲何迷道有八隨眠?謂撥無世間真阿羅漢,乃至廣說,此中所有誹謗一切智爲導首有爲無漏…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二、廣六位心所──辨根本煩惱體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