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二、廣六位心所──辨根本煩惱體業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安慧《大乘五蘊論廣釋》卷二雲︰

  

  言「雲何無明?謂于業果及谛、寶中,無智爲性,此複二種,所謂俱生分別所起」中,「俱生」者,謂非與其余煩惱相應,而爲不共。「分別」者,謂與疑、邪見、戒禁取等煩惱相應。業無知者,謂不知實有福、非福、不動業,即不解了不通達義,此即俱生無明。于福、非福及不動業,猶豫不決;或損減謗無福、非福、不動業;及諸于福起非福想者作殺牲燒炙等業,及于非福作福想者,作殺牲燒炙等業;如是無明與疑、邪見相應,即爲分別。此于諸法中,邪決定、疑及雜染生起所依爲業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一四○ 謂由無明起疑、邪見、貪等煩惱、隨煩惱業,能招後生雜染法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出癡體業中,第二逐難辨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六】

  

  此、釋前業。

  

  謂「由無明」于谛等猶豫,邪見撥無[29],後余貪等,次第生起,造諸惡業,乃複「招後生」諸「雜染」也,此中所謂見道無明[30]生起次第。

  

  然修道者[31],不必起疑及邪定[32]故。謂由無明起貪等故,造人天業,招後生染。

  

  然《對法》中以「邪見」者,無明增故,說邪定爲先,後方有疑。然生次第,此文爲正。

  

  五十八雲:有四種愚,乃至相應、不共[33]。然第五卷第七識中,已分別訖[34],此略不說。

  

  然諸論貪、瞋之後,即次說慢[35],此中但以不善根同,次說無明。《瑜伽》第五十八及第八,皆見[36]爲首,以利惑故。

  

  複七種無知[37]等相攝,如《大論》第九[38]、《緣起經》等說[39]。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一四一 雲何爲慢?恃己于他,高舉爲性;能障不慢,生苦爲業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出煩惱體業中,第四出慢體業。于中亦二︰一、正出,二、逐難辨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六】

  

  「能障不慢」。

  

  「不慢」者何?

  

  如善中說[40]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《顯揚》卷一雲︰

  

  慢者,謂以他方己,計我爲勝、我等、我劣,令心恃舉爲體;或是俱生,或分別起能障無慢爲業,如前乃至增長慢爲業。如經說叁種慢類︰我勝慢類、我等慢類、我劣慢類。

  

  《對法》卷一雲︰

  

  慢者,依止薩迦耶見,心高舉爲體;不敬、苦生所依爲業。「不敬」者,謂于師長及有德所,而生憍慢。「苦生」者,謂生後有故。

  

  安慧《唯識叁十論》卷一雲︰

  

  慢者,謂一切所說我慢,均依薩迦耶見而起,此以令心高舉爲相。由于諸蘊增益我及我所爲實有故,謂此爲我,此爲我所,如是由彼彼差別,令自高舉陵慢于他。此以不敬,苦生所依爲業。「不敬」者,謂輕蔑師長及諸有德補特伽羅,且無身語禮敬。「苦生」者,此中即謂後有生起。

  

  此于高舉心自性,雖無差別,然由高舉心生因不同,故分七種︰即所謂慢、過慢等。

  

  若方于他種姓、多聞、財寶等,劣者,謂己種姓、多聞、財寶等爲勝,令心高舉;或方于他種姓等同者,謂己爲等,令心高舉;是名爲慢。

  

  過慢者,即方于他種姓、多聞、財寶等,同者,謂己施舍、屍羅及技藝等爲勝;或方于他種姓、財寶、明智等爲勝者,謂己多聞、財寶等爲同;是名過慢。

  

  若方于他種姓、多聞,及財寶等,勝者,亦謂己種姓、多聞及財寶等爲勝,令心高舉,是名慢過慢。

  

  我慢者,謂于本無我我所五取蘊中,執著我我所故,令心高舉,如是名爲我慢。

  

  增上慢者,謂于增上殊勝所證法中,計己已得,令心高舉,如是名爲增上慢。

  

  卑慢﹝藏文作「cuv zad sbam pa”i va rgyal/」﹞者,即方于他種姓、明智等多勝,謂己種姓、明智等少劣,令心高舉,如是名爲卑慢。

  

  邪慢者,即雖具非德,謂己有德,令心高舉,如是名爲邪慢。

  

  「非德」者,謂惡戒等。若有此非德等者,彼即名爲具非德。由彼計己有德故,雖無正施戒等,亦唯許有彼德。由無實故,名爲邪慢。

  

  安慧《大乘五蘊論廣釋》卷二雲︰

  

  言「我慢謂于五取蘊」中,欲與貪名「取」;希未來身,爲欲;耽著,名貪。此中未來身者,由欲爲門故取。現在諸蘊,由貪爲門,不稍舍故取,是故此二,說名爲取。與此等相應諸蘊,名爲取蘊,于彼遠離我及我所諸取蘊中,執著我及我所故,生高舉心,是名我慢。

  

  又雲︰

  

  言「雲何增上慢?謂于未得增上殊勝所證法中,謂我已得,心高舉爲性」中,人﹝趣﹞所有法,謂貪、瞋、癡等﹝煩惱﹞及由此所生身語意業。此人法對治者,謂靜慮及等至等。此于人法,名爲「增上殊勝」﹝藏文作「gov ma”i khyad par/」﹞。「增上殊勝所證」者,即彼可獲。于此增上殊勝所證並無所獲,而自謂已得增上殊勝,心生高舉,名爲增上慢。

  

  又雲︰

  

  卑慢者,謂于己彼多勝種姓、明智、財寶等所,謂己種姓等少劣,生高舉心。且若有于等謂等,或于等謂勝,或于勝亦謂己勝,由如是高舉所依故,理應起于我慢;今既自視爲劣,何因緣故,爲高舉所依而說此心爲我慢耶?雖于多勝,由己少劣自視卑下,然非如其多勝而計己如是多劣故,即此爲高舉所依。複有居于最勝第一有情聚中,若已形己劣,然猶自謂相稱,生高舉心。

  

  于此叁慢所說,于前有補,故譯如此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一四二 謂若有慢,于德有德,心不謙下,由此生死輪轉無窮,受諸苦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四出慢體業中,第二逐難解。于中有叁︰一、辨慢業,二、辨差別,叁、辨通二斷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六】

  

  于勝「德」法,及「有德」者,「心不謙下」,故受衆苦;顯令厭舍,勿複輪回。

  

  然《對法》中但由有我,故心高舉[41]。此中所謂「我見相應」[42],及等流生,或遠從根本說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一四叁 此慢,差別有七、九種,謂于叁品、我、德處生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逐難釋中,第二辨差別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六】

  

  「有七、九種」,不過于五法上生︰謂上、中、下叁品,及我,並[43]勝德處生。

  

  此義雲何?

  

  如《五蘊論》說[44],謂七慢中,于下品及中品起第一慢──「謂于劣計己勝,于等計己等」;于中品、于上品,起過慢──「謂于等計己勝,于勝計己等」;于上品起慢過慢──「謂于勝計己勝」;于我蘊起我慢[45]──自恃高舉;于未證勝德,起增上慢──雖得少分,于所未得,謂己已得[46];于上品起卑慢──「謂他[47]多分勝己[48],謂[49]己少分不及[50]」;于己無德,謂己有德[51],起邪慢。

  

  此邪慢者,全無謂有;其增上慢,己得少勝謂多殊勝;此即二別也。然于叁品起四,于我起一,于德起二,于五處起七慢也[52]。

  

  九慢者,大乘中不見文。《顯揚》第一雲︰如經說叁慢類︰我勝、我等、我劣慢類。《婆沙》等第一百九十九及《俱舍》第十九,說有九慢︰前叁,爲叁;有勝、有等、有劣,爲叁;無勝、無等、無劣,爲叁;過慢、慢、劣慢,如次爲初叁[53];卑慢、慢、過慢,如次中叁[54];慢、過慢、卑慢,如次後叁[55];依本論[56]及《品類足》[57]兩說大廣[58]。然九依我見後生[59],叁品處[60]起。此,與諸見相應無失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一四四 一切皆通見、修所斷,聖位我慢既得現行,慢類由斯起亦無失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逐難釋中,第叁辨通見修斷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六】

  

  彼小乘中,通見、修斷,聖有而不行,無修道我慢故[61]。

  

  今大乘修道,既得有我慢,是故聖者現行。《顯揚》[62]及八十八等雲:七慢或俱生,或分別[63],故知九慢修起,無失。

  

  五十八稍廣,作差別說[64]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出煩惱體業中,第四出慢體業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一四五 雲何爲疑?于諸谛理,猶豫爲性;能障不疑善品爲業。謂猶豫者,善不生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出煩惱體業中,第五出疑體業。于中分二︰一、正出,二、逐難釋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六】

  

  此中說「疑」──迷于「谛理」、「猶豫」。五十八中,依五相別,謂他世、作用、因果、谛、寶[65]。

  

  此中言「谛」,亦攝彼盡,如理應思。即緣理、事,俱是疑也。然疑杌爲人,非此疑惑,或異熟心等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《顯揚》卷一雲︰

  

  疑者,謂于諸谛猶豫不決爲體;唯分別起能障無疑爲業,如前乃至增長疑爲業,如經說猶豫者疑。

  

  《對法》卷一雲︰

  

  疑者,于谛猶豫爲體;善品不生依止爲業。「于谛猶豫」者,亦攝于寶猶豫,如其所應滅道谛攝故。「善品不生」者,謂由不決,不造修故。

  

  《雜集論述記》卷六雲︰

  

  由疑不決不能造業,修諸善品,故善不生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二、廣六位心所──辨根本煩惱體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