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二、广六位心所──辨根本烦恼体业

  【论文】

  

  六‧一三二 如是,已说善位心所,烦恼心所,其相云何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一以五颂﹝第十颂至第十四颂﹞别显五位心所中,第三段文﹝第九颂辨二位,第十颂辨善位。今第十一颂前半﹞辨烦恼心所。于中分二︰一、问,二、答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六】

  

  别解六位心所中,辨三门[1]讫。此当第四[2],初、结前问后,如文可知。

  

  

  

  【颂文】

  

  六‧一三三 颂曰:烦恼谓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三段文﹝第十一颂前半﹞辨烦恼位心所中,第二答。于中有二︰一、以颂二句答,二、长行释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六】

  

  次、举颂等。

  

  《百法》等[3]说,痴居慢后,显通利钝,遍上下故。此[4]明不善根,故在慢上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安慧《唯识三十论》卷一云︰

  

  次后应显烦恼,是故以彼为依。

  

  颂曰︰烦恼谓贪、瞋,痴、慢、疑、恶见。

  

  论曰︰贪、瞋,及与痴,颂说「贪、瞋、痴」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六‧一三四 论曰:此贪等六,性是根本烦恼摄故,得烦恼名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答中,第二长行释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六】

  

  下、长行释。释中有三︰第一、辨烦恼得名,解颂[5]上二字。第二、出体业,释颂「谓」以下文。第三、诸门广辨,明此六义。此释总名。

  

  谓「贪等六」是随烦恼之「根本」故,虽复亦得名随烦恼,而「根本」摄。非唯等流性,得「烦恼」名,不名随烦恼[6]。

  

  《杂集》第七说:诸烦恼皆随烦恼,有随烦恼,非烦恼[7]。由此即显根本名烦恼,亦得名随,亦随他生故。忿等但名随,不名烦恼,非根本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六‧一三五 云何为贪?于有、有具,染着为性;能障无贪,生苦为业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长行释中,第二出体业,释颂「谓」以下文。于中分六,依次解释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六】

  

  自下、第二门也。

  

  释六为六,于中各二︰初、出体业[8],后、逐难辨。 

  云何「等」者,双问体、业;「于有、有具」等,即皆双答。

  

  然有难处,论覆成之,「于有」者,谓后有,即唯异熟三有果也。「有具」者,即中有,并烦恼、业及器世等三有具故。或无漏法,论下文说与见[9]等俱,缘无漏起缘生贪者,皆名「有具」。

  

  萨婆多师缘无漏贪是善法欲。今大乘说,爱佛、贪灭皆染污故。与见俱生,缘无漏起,故无漏法,能资长有,亦名「有具」[10]。

  

  五十八等不说此贪缘无漏者[11],下文自会[12]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安慧《唯识三十论》卷一云︰

  

  此中贪者,谓于有及受用,耽着希愿为性,此以遍生诸苦为业。苦者,此中即说五取蕴。由五取蕴乃依欲爱、色爱及无色爱增上所引生故,今说贪以生苦为业。

  

  安慧《大乘五蕴论广释》卷二云︰

  

  言「云何为贪?谓于五蕴染爱耽着为性」中,谓即有漏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者,名为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种取蕴。此中色取蕴者,即二界色。受等四取蕴者,即三界受等。由此于三有中,能摄取有得生起,或摄取后有诸业,说名能取诸有。由取所生起故,依于取故,或依彼等,诸取生起故,名为取蕴。与摄持不放相似,故名染爱﹝藏文作「źen pa/」﹞。如谷物油脂等入于布缕等处,继续延展,虽极挤搓,亦难拔除出自处所。如是贪惑亦尔,入自所缘,继续延展,虽经极大勤奋,亦难令离自所缘境。故名染爱。

  

  「耽着」者,即贪自性。复次,于胜妙所触中,亦有所谓腻滑﹝藏文作「snum pa/」﹞者,为与彼相差别故,另说「耽着」言。此以生苦为业。由与三苦相应故,随其所应三界五蕴,说名为苦。此苦由欲有、色有及无色有增上,所生起故,今说贪业能生诸苦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六‧一三六 谓由爱力,取蕴生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出贪体业中,第二逐难解辨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六】

  

  若发业、若润生,皆令取蕴生,非谓唯润惑。或上二界中由爱静虑等故,彼诸烦恼因此增长,亦取蕴生。

  

  《大论》第八[13]、五十五[14],及五十八[15]、《显扬》[16]、《五蕴》[17]、《对法》[18]皆广说贪相,然《大论》第八同此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出体业中,第一出贪体业讫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六‧一三七 云何为瞋?于苦、苦具,憎恚为性;能障无瞋,不安隐性,恶行所依为业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出烦恼体业中,第二出瞋体业。于中亦二︰一、正出,二、逐难辨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六】

  

  「于苦、苦具」者,「苦」即三苦,皆生于瞋。

  

  「憎」唯苦受,乐受乖离,瞋亦依之生故。

  

  「苦具」者,一切有漏及无漏法但能生苦者,皆是「苦具」,依之瞋生。

  

  问︰有漏顺苦法,可名为「苦具」;无漏不顺苦,如何名「苦具」?

  

  答︰随顺苦具,无漏即非,缘生于苦,无漏亦是。故邪见等,谤无漏无,招恶趣苦。

  

  又五十八:迷灭、道谛,瞋亦亲憎嫉灭、道故[19],亦说无漏为「苦具」也。

  

  《对法》等论,但言「苦具」[20],不知是何?

  

  惑[21]者,云之唯有漏法,此不然矣。《大论》第八[22],同也。五十八云有四︰谓他见、有情、于所爱不饶益、于非爱作饶益[23]。上但缘取生[24],然彼尚局,据重处语。《显扬》亦说但缘有情[25],据业道重语,非于余无瞋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安慧《唯识三十论》卷一云︰

  

  瞋者,谓于有情,憎恚为性,即于有情,心暴戾性﹝藏文作「sems rtsub pa/」﹞。由此所伏蔽故,于诸有情,思作杀缚等损害事业。此以不住于触﹝即「不安隐住」﹞,及恶行所依为业。

  

  「触」者,谓安乐。与彼俱住,名「住于触」。不安于触,名为「不住于触」,即与苦俱之义。

  

  若有憎恚心,则决定能生忧故。心中烧恼﹝藏文作「gduv ba/」﹞。由随心变故,身亦即烧恼。谓于彼一切威仪中,俱苦及俱匮乏而住。由具有憎背﹝藏文作「źe ”gras pa/」﹞心者与诸恶行邻近故,今说瞋以不住于触及恶行所依为业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六‧一三八 谓瞋必令身心热恼,起诸恶业,不善性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出瞋体业中,第二逐难辨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六】

  

  瞋必起业,不善性摄。发「恶业」者,答不善故。意识为转,五识为随转,如《大论》第一说[26]。

  

  「不安」者,不安静也。《对法》[27]云:心怀憎恚,多住苦故。此瞋与恶行,不安为所依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出烦恼体业中,第二出瞋体业讫。

  

  【论文】

  六‧一三九 云何为痴?于诸理事,迷暗为性;能障无痴,一切杂染所依为业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出烦恼体业中,第三出痴体业。于中亦二︰一、正出,二、逐难辨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六】

  

  于理、事者,谓独头无明迷理,相应[28]等,亦迷事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《瑜伽》卷五十八初云︰

  

  又此无明,总有二种︰一、烦恼相应无明,二、独行无明。非无愚痴﹝藏文作「rmovs pa/」﹞而起诸惑,是故贪等余惑相应所有无明,名烦恼相应无明。若无贪等诸烦恼缠,但于苦等诸谛境中,由不如理作意力故,钝慧士夫所余﹝藏文有「de las gźan pa/」;汉译缺,今补﹞补特伽罗诸不如实简择﹝藏文作「不如实显现」﹞,覆障、缠裹、暗昧等﹝藏文无「等」字﹞心所性﹝藏文作「能覆障、能缠裹心、能暗昧心性」﹞,名独行无明。

  

  《显扬》卷一云︰

  

  无明者,谓不正了真实为体,或是俱生,或分别起。能障正了为业,如前乃至增长无明为业。如经说:诸有愚痴者,无明所伏蔽。

  

  《对法》卷一云︰

  

  无明者,谓三界﹝所有﹞无智为体,于诸法中,邪决定、疑,杂染生起所依为业。「邪决定」者,谓颠倒智。「疑」者,犹豫。「杂染生起」者,谓贪等烦恼现行。彼「所依」者,谓由愚痴起诸烦恼。

  

  安慧《唯识三十论》卷一云︰

  

  痴者,谓于恶趣、善趣、涅槃,与能得彼因及彼等诸因与果无倒相属,无知为性,此以杂染生起所依为业。此中杂染有三种︰一、烦恼为体,二、业为体,三、生为体。

  

  彼「生起」者,谓前前杂染为因,能得后后杂染自体。「生起所依」者,谓由愚痴故,依邪智、疑、贪等烦恼,后有业及诸生等生起,而非由不愚。

  …
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二、广六位心所──辨根本烦恼体业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