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二、廣六位心所──辨根本煩惱體業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

  安慧《唯識叁十論》卷一雲︰

  

  疑者,謂于業、果、谛、寶中,心猶豫爲性︰謂疑爲有?抑爲無?起種種異覺慧,名爲猶豫。此離慧外,別有自性。

  

  《入阿毗達磨論》卷上雲︰

  

  疑結者,謂于四聖谛,令心猶豫,如臨岐路見結草人,躊躇不決,如是于苦心生猶豫,爲是?爲非?乃至廣說。疑即是結,故名疑結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一四六 有義:此疑以慧爲體,猶豫、簡擇,說爲疑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五出疑體業中,第二逐難釋。于中有二師釋體不同,依此分二︰一、慧爲體義,二、別有自體義。初師義中又二︰一、標宗引證,二、訓釋詞義。此即初中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六】

  

  「疑[66]以慧爲體」。

  

  何以故?

  

  《大論》說:猶豫、簡擇,說爲疑也。《大論》第八:異覺爲體[67],「覺」即是慧,決斷名慧。然簡擇、猶豫,異決斷覺,說爲疑故,此以文證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一四七 「毗助末底」,是「疑」義故;「末底」、「般若」,義無異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師釋疑體即慧中,第二訓釋詞義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六】

  

  又訓釋中,所謂「末底[68]」,是慧異名,與「般若[69]」無別體。于慧上加「毗[70]」字助之,即[71]「毗」是種種義,即種種慧也。《大論》[72]言異慧疑[73],「異」者,是種種義,故知疑體即慧。

  

  以「末底」、「般若」,俱慧異名,以「毗」助之,豈別有體?此是大乘異師[74],非是別部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逐難釋中,第一師釋慧爲體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一四八 有義:此疑別有自體,令慧不決,非即慧故。《瑜伽論》說:六煩惱中,見世俗有,即慧分故,余是實有,別有性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逐難釋中,第二師釋疑別有自體。于中亦二︰一、標宗引證,二、訓釋詞義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六】

  

  別有自體。

  

  然說猶豫、簡擇者,由同時疑,或異時疑,令慧不決,故非是慧。

  

  五十五說六煩惱中見是「世俗有」。又彼自釋言「即[75]慧分故」。余五「實有[76]」。彼亦自釋「別有性[77]」故。故知疑體非即是慧。若即慧者,應同五見說「世俗有」!

  

  應立量雲︰疑體非即慧。六煩惱中,不說「世俗有」故。如貪等四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一四九 「毗助末底」,執慧爲疑,「毗助若南」,智應爲識,界由助力,義便轉變,是故此疑,非慧爲體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師釋別有自體中,第二訓釋詞義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六】

  

  訓釋詞中,汝以「末底」是慧,「毗」助之故,說「慧」體爲「疑」;亦應「若南[78]」是智,「毗」助之故,說「智」爲「識」!「毗」是種種義,由助智故,變名爲識,體非即智。何以助「末底」,「疑」體即「慧」?

  

  又如「職吉蹉[79]」,是治療義;「毗職吉蹉[80]」,是疑義;豈以「毗」言助之,疑體即治療?

  

  又且,「末底」等字是界,界是性義;由「毗」字是緣,緣助界力,「義便轉變」;何爲緣助界已,體尚是舊?故此疑,非即慧。

  

  此師說疑,與《顯揚》[81]、《對法》[82]同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出煩惱體業中,第四出疑體業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一五○ 雲何惡見?于諸谛理,顛倒推度,染慧爲性;能障善見,招苦爲業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出煩惱體業中,第六出惡見體業。于中分二︰一、總出,二、次別出。初中又二︰一、正出總體業,二、逐難釋總業。此即初中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六】

  

  文中有二︰初、總,次、別。

  

  若善惡相翻,「惡」唯不善。若毀責名「惡」,惡,通有覆。今此五「見」名爲「惡」者,毀譽名故。

  

  「于諸谛理,顛倒推度」者,即唯迷理。雖緣有親疏,迷理等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安慧《唯識叁十論》卷一雲︰

  

  言「見」者,雖是通稱,然由屬煩惱故,唯是五種煩惱體性,即唯指薩迦耶見等見,而非世間正見及無漏見。此惡見等雖皆染汙爲性,及推度爲相,無有差別,但由所緣及行相差別故,更互不同。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一五一 謂惡見者,多受苦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總出惡見體業中,第二逐難釋總業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六】

  

  此、釋前業。

  

  謂于欲界,唯除俱生。發招苦處業,是分別惑故,故惡見者多生于苦。

  

  此即總釋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六出惡見體業中,第一總出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一五二 此見行相,差別有五: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六出惡見體業中,第二別出。于中分二︰一、總標,二、別釋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六】

  

  然別說者[83]。此總標舉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一五叁 一、薩迦耶見:謂于五取蘊,執我、我所,一切見趣所依爲業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別出惡見中,第二別釋。于中分四︰一、釋薩迦耶見,二、釋邊執見,叁、釋邪見,四、合釋二取。初中分二︰一、釋薩迦耶見體業,二、釋差別。此即初中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六】

  

  下、別釋,有四,合二取故。

  

  梵雲「薩迦耶達利瑟致[84]」。經部師雲︰「薩」,是僞義;「迦耶」,是身;「達利瑟致」,是見。身是聚義,即聚集假,應言「緣聚身起見,名僞身見」。

  

  佛[85]遮當來薩婆多等執爲「有身見」者,故說「薩」──「僞」言。雖一「薩」言,亦目于「有」,然今說是「思誕拔[86]底薩[87]」義。故「薩」言表「僞」[88]。

  

  薩婆多雲︰「薩」,是有義;「迦耶」等,如前。雖是聚身,而是實有。身者,自體之異名,應言「自體見」。佛遮當來經部師等說爲「僞身見」者,故說「薩」──「有」言。雖一「薩」言,亦目于「僞」,今者應言「阿悉提底薩」[89]義。故「薩」言表「有」[90]。

  

  大乘應言「僧吃爛底薩[91]」,便成「移轉[92]」。由此,薩迦耶見大小別說︰薩婆多名「有身見」,經部名「虛僞身見」。

  

  今大乘意︰心上所現似我之相,體非實有,是假法故也。又體非全無,依他起性成所緣緣故。既非實有,亦非虛僞,唯是依他移轉之法,我之所依。又依所執,可言虛僞,依所變相,可言爲有。非如余宗定實、定僞,故名移轉。 

  

  此兼我所,不唯我見,或總緣蘊,或別緣蘊。分別、俱生,或許總、別緣,如《顯揚》第一說[93]。然俱生中,如第七識唯計心[94]爲我故,雖不如分別起者,簡擇別緣蘊,亦任運別緣故。

  

  然以此我見爲所依本,諸見得生,故名「一切見趣所依」。「趣」者,況也,或所歸處也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《對法》卷一雲︰

  

  薩迦耶見﹝藏文此處作「有身見(藏文作「tshogs can la lta ba/」)」﹞者,于五取蘊等﹝藏文「等」作「諸」﹞,隨觀執﹝藏文無「執」﹞我及我所,諸忍﹝藏文作「bzod pa/」﹞、欲﹝藏文作「”dod pa/」﹞、覺﹝藏文作「blos gros/」﹞、觀﹝藏文作「rtog pa/」﹞,見爲體;一切見趣﹝藏文作「一切屬于見者」﹞爲業。

  

  《雜集論述記》卷六雲︰

  

  「忍」,謂忍可,體即勝解。「欲」,謂希望,體即是欲。此二是果,因立果名。「覺」,謂尋求﹝與藏文異﹞,「觀」,謂思察﹝藏文不作「dpyod pa/」﹞,此二即是粗細行相。「見」,謂推構。此五皆是見之行相,一體異名,今舉行相顯自體故。「五取蘊等」,是所遍計;諸「忍欲」等,是能遍計;「我及我所」,即是遍計所執性成。今能遍計,是此見體,舉前二種,取能計故。

  

  此所遍計,言「取蘊」者,顯親所緣,非無漏故。取處、取界,亦類此知。舉「忍」等五,緣五門法而起見故。

  

  「一切見」者,六十二見﹝常見等計前際說我論者有十八,斷見等計後際說我論者有四十四﹞等。「趣」謂所趣。諸見亂紛,皆趣我故,此屬我見。「趣」或趣況。諸見趣況由執我故,此屬諸見。與彼爲依,是此作業。五見作用,通障正慧。今舉別用,不說通業。

  

  安慧《唯識叁十論》卷一末雲︰

  

  此中薩迦耶見者,謂諸五取蘊中,隨觀我及我所爲性。

  

  安慧《大乘五蘊論廣釋》卷二詳解薩迦耶見雲︰

  

  以推度﹝藏文作「rtog pa/」﹞爲自性之慧,名爲「見」,所以者何?以世間正見成見亦過故,此中爲顯于薩迦耶見說爲見故。說「所謂五見」,言此五雖均染汙,無有差別,然以所緣及行相差別故,顯其不同,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二、廣六位心所──辨根本煩惱體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