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二、廣六位心所──辨根本煩惱體業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 事愚

  

  17. 因

  

  18. 因所生行

  

  

  

  

  不如理分別

   計無因或自在等不平等因

  

  

  6. 染淨愚

  

  3.放逸愚

   7.業

  

  8.業及果

  

  9.異熟果所攝諸行

  

  

  不如理分別

  

  

  執作者受者等

  

  

  3. 移轉愚

  

  4.真實義愚

   10. 佛菩提

  

  11. 僧正行

  

  12. 正法善說性

   不思惟、邪思惟

  

  

  迷叁寶、四谛

  

  

  4. 最勝愚

  

  5。增上慢愚

   13. 苦

  

  14. 集

  

  15. 滅

  

  16. 道

  

  19. 六觸處如實通達

  

  

  放逸、毀謗

  

  

  增上慢者于所依中,顛倒思惟

  

  

  5. 真實愚

  

  7. 增上慢愚

  

  

  

  

  [38] 無著解《緣起經》義,見上表。

  

  [39] 世親《緣起經論》﹝影印北京版經釋,chi,9B.1﹞、德慧《緣起經論廣

  

  釋》﹝影印北京版經釋,chi, 106B.4續解﹞。

  

  世親《緣起經論》﹝影印北京版經釋,chi,12A.7﹞雲︰

  

  如是一切無知略說爲七種癡﹝藏文作「kun tu rmovs ba/」,藏文《瑜伽》作「rmovs ba/」,即「愚」﹞:一、世癡,二、事癡,叁、移轉癡,四、最勝癡,五、真實癡,六、染淨癡,七、增上慢癡。

  

  《緣起經》從「無知乃至﹝中略「無見、無現觀、愚、癡」﹞無明、黑暗」等,有無明六種異名,當知即是七種癡事。最後二種癡事,合而爲一。當見此中以無明及黑暗二種爲行相,是二種異名。其余異名如聞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所有所對治分,依次有叁種異名。此等所對治分亦由軟、中、上故,分叁。由所對治分差別,及自性分別,當知又是六種異名。

  

  依最初差別所分別諸法之異名如「前際無知」等無知。

  

  《上座舍利子所說經》雲︰

  

  苾刍!若略說者,當知無明有二業︰一、無明具有給與一切種流轉所依爲業,二、無明具有障礙一切種還滅爲業。

  

  尊者!雲何一切種流轉?苾刍!謂于何流轉、何者流轉,及雲何流轉,如是名爲一切種流轉。

  

  尊者!于何流轉?苾刍!由分別有我,于世流轉。

  

  尊者!何者流轉?苾刍!由執有我故,于內、外處。

  

  尊者!雲何流轉?苾刍!有我分別及遍邪分別故﹝德慧《論釋》謂遍分別他業及異熟﹞,業及異熟相續流轉。

  

  尊者!雲何一切種還滅?苾刍!若略說,一切種還滅有四種︰一、還滅所依,二、還滅所緣,叁、還滅思惟,四、由成就還滅果故。

  

  又此中如能解說者﹝指無著﹞于《瑜伽師地論》說世無知。于內等者,謂內外處差別,及內處所依差別﹝德慧《廣釋》謂眼等所依﹞。還滅思惟者,謂于諸因及因所生法。

  

  又此中善者,謂由能對治無明義故;不善者,謂由彼所對治分義故。

  

  又此諸善此余外道所有者,是有罪;諸內法者所有,是無罪,無罪亦是應修習。即此諸善有漏者,是下劣;無漏者,是上妙。即彼不善是黑,無漏善是白,此外爲雜故,即有異分。由一切亦即緣起故,說爲緣已生。

  

  即此經顯示無明等句義而說雲︰尊者!所對治分何者爲無明差別耶?苾刍!無明即最勝法所對治分。又當見即是廣大法﹝藏文作「rgya chen pa/」﹞所對治分。

  

  尊者!無明雲何爲最勝法所對治分?苾刍!由五根﹝信、勤、念、定、慧﹞中,此應取者,即應修習,謂即慧根。彼所對治分,即所謂無明。

  

  尊者!雲何廣大法所對治分,爲無明耶?苾刍!聞所成、思所成,及修所成智所對治分,即無明。由此,即名廣大法所對治分。

  

  尊者!何者爲無明相屬差別?苾刍!謂于有頂以下叁界諸有情皆有無知者︰謂不分段﹝藏文作「dum bur ma byas pa/」。德慧《廣釋》謂非見道所壞﹞,不分爽迷﹝藏文作「gsov ldov du ma byas pa/」,德慧《廣釋》謂非修道所毀﹞,及隨眠隨逐﹝德慧《廣釋》謂即種子隨逐﹞。因此,彼諸有情爲一切所縛,亦是樂趣及惡趣所有因果無知。又此極軟者,爲無色界系有情所有。居中者,爲色界系有情所有。盛大者,爲欲界系有情所有﹝德慧《廣釋》謂依次以「愚」聲顯,以「癡」聲顯,及以「無明黑暗」二聲顯﹞。

  

  又德慧《緣起經論廣釋》﹝影印北京版經釋,chi,121B.1﹞雲︰

  

  安立差別者,謂如說言從「前際無知」乃至「于六觸處如實通達無知」。

  

  安立異名者,謂如說言「無知、無見、無現觀、愚、癡、無明、黑暗」。

  

  安立行相者,此複二種︰一、安立能令無見行相,由黑暗異名顯示。二、安立顛倒行相,謂二意﹝即疑﹞、無慧﹝即貪等﹞、惡慧煩惱相應。由叁異名顯示﹝即愚、癡、無明﹞。

  

  安立所對治分差別者,謂如說言聞所成、思所成,及修所成智所對治分,即由無知、無見、無現觀叁異名顯示。

  

  安立自性者,謂如說言即是此等所有所對治分,另有軟、中、上叁種差別。如是由所謂愚、癡、無明、黑暗行相顯示。

  

  安立能作﹝藏文作「byed pa/」﹞者,謂如說言前際等無知隨順我執,及能障礙從此解脫,當知由二種因相故。如說具有能給與一切種流轉所依爲業,及具有能障一切種還滅爲業。

  

  [40] 如本論卷六雲︰

  

  有義:不慢,信一分攝。謂若信彼,不慢彼故。有義:不慢,舍一分攝,心平等者不高慢故。有義:不慢,慚一分攝。若崇重彼,不慢彼故。

  

  [41] 安慧亦然。

  

  [42] 即「恃己」,與我見相應。

  

  [43] 「並」字,于靈泰《抄》、《秘蘊》、《義演》、金陵本、《續藏》作「辨」,

  

  《續藏》注所引異本作「並」。

  

  [44] 安慧《廣釋》及《叁十論》中已詳。

  

  [45] 「謂于五取蘊隨觀爲我,或爲我所」。

  

  [46] 「謂于未得增上殊勝所證法中,謂己已得」。

  

  [47] 「他」字,原作「于」。

  

  [48] 「勝己」二字,原作「殊勝」。

  

  [49] 「謂」字,原作「計」。

  

  [50] 「不及」二字,原作「下劣」。

  

  [51] 原爲「謂實無德、計己有德」。

  

  [52] 《入阿毗達摩論》卷上、《順正理論》卷四十七、《品類足論》卷一

  

  等小乘論亦同。《順正理論》並設難答雲︰

  

  方劣言勝,方等言等。稱量而知,何失名慢?于可愛事心生愛染,如實而轉,如何成貪?此既耽求諸可意事,無有顛倒,應非煩惱!然由此起能染惱心,既許成貪是煩惱性,如是雖實勝劣處生,而能令心高舉染惱;名慢煩惱,于理何失?

  

  [53] 《俱舍論光記》卷六十七雲︰

  

  「我勝慢類」,謂我勝彼;「于等謂己勝」,即是過慢;「我等慢類」,謂我等彼;「于等謂己等」,即是慢;「我劣慢類」,謂我劣彼;「于勝謂己劣」,即是卑慢。

  

  [54] 《俱舍論光記》雲︰

  

  「有勝我慢類」,謂有他勝我;「于勝謂己劣」,即是卑慢;「有等我慢類」,謂有他等我;「于等謂己等」,即是慢;「有劣我慢類」,謂有他劣我;「于等謂己勝」,即是過慢。

  

  [55] 《俱舍論光記》雲︰

  

  「無勝我慢類」,謂無他勝我;「于等謂己等」,即是慢;「無等我慢類」,謂無他與我等;「于等計己勝」,即是過慢;「無劣我慢類」,謂無他劣我;「于勝謂己劣」,即是卑慢。

  

  [56] 「本論」,即《發智論》卷二十,說九慢類:

  

  從前七慢叁中離出。

  

  [57] 如《品類足論》雲:

  

  釋慢類者,且我勝慢,從叁慢出︰謂慢、過慢、慢過慢叁。由觀劣、等、勝境別故。

  

  [58] 即《品類足論》卷一說七慢,《發智論》說九慢。

  

  [59] 《大毗婆沙論》說「依有身見所起」。

  

  [60] 謂劣、等、勝境。

  

  [61] 《俱舍論》卷十九雲︰

  

  如是七慢,何所斷耶?一切皆通見、修所斷。諸修所斷聖未斷時,爲可現行?此不決定。謂有修所斷,而聖定不行。如殺生纏是修所斷,而諸聖者必不現行。殺生纏者,顯由此惑發起故思,斷衆生命。等言爲顯盜淫诳纏,無有愛全,有愛一分。

  

  「無有」名何法?謂叁界無常。于此貪求,名「無有愛」。「有愛一分」,謂願當爲藹羅筏拿﹝梵文爲「airavana」﹞大龍王﹝《光記》卷六十七雲「藹羅筏拿,是水名。水中龍象,從水爲名。即是帝釋所乘龍象王也」﹞等。此諸纏愛,一切皆緣所斷故,唯修所斷。

  

  [62] 見《顯揚》卷一。

  

  [63] 《瑜伽》卷八十八雲︰

  

  當知此中二種我慢︰一、于諸行執著現行,二、由失念率爾現行。此中執著現行我慢,聖者已斷,不複現行,第二我慢由隨眠故。薩迦耶見雖複永斷,以于聖道未善修故,猶起現行。薩迦耶見唯有習氣常所隨逐,于失念時,能與我慢作所依止,令暫現行。是故此慢亦名未斷,亦得現行。

  

  又諸聖者若于諸行,思惟自相,尚令我慢不複現行,況觀共相?若于假法﹝藏文作「gdags pa”i sgo nas/」﹞作意思惟,住正念者,亦令我慢不得現行。若于假法﹝藏文作「gdags pa bid/」﹞作意思惟,不住正念,爾時我慢,暫時現行。若諸異生,雖于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二、廣六位心所──辨根本煩惱體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