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善心所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所以不說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師說中,第一破前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一一五 論說:六位起十一者,依彼彼增,作此此說,故彼所說,定非應理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師說中,第二釋難。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五】

  

  若爾,六位起十一文如何通?

  

  此、釋難也。

  

  彼五十五依決定時信增、止染時慚愧增等,非無余法。即是「依彼彼增」緣有六非一,故說「彼彼增」言。

  

  言「作此此說」者,依「決定時」等,信增故,遂言「決定時」有信等六類非一,「作此此說」也,非無十法恒遍善心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一一六 應說信等十一法中,十遍善心,輕安不遍;要在定位,方有輕安、調暢身心,余位無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師說中,第叁顯正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五】

  

  若爾,如何?

  

  下、顯正也。

  

  此中十法,遍一切善,「輕安」不遍。

  

  何以知者?

  

  初以理證︰「輕安」調暢,要除粗重;散位粗重,體不無故,無輕安也[209]。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一一七 〈決擇分〉說:十善心所,定、不定地,皆遍善心,定地心中,增輕安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師說中,第四引證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五】

  

  以文證者[210],下引證。

  

  六十九末說十善心所定地、不定地,皆遍善心,定地之中增輕安故[211]。十恒遍善,有時增十一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一一八 有義:定加行亦得定地名,彼亦微有調暢義故。由斯欲界亦有輕安,不爾,便違〈本地分〉說信等十一通一切地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師說中,第五釋疑。文分爲叁︰一、總釋,二、異說解疑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五】

  

  問︰此言定地增輕安,何者是定地?

  

  上來是總。下子段,異說解疑。

  

  如聞、思位,修定之時,未得上定,定前近加行,亦名定地,此時微有調暢義故。除遠加行,余散善位。今坐禅者,雖不得定,亦有調暢故,即是欲界亦有輕安。若欲無者,便違〈本地分〉第叁卷說:信等十一法,通一切地[212]。若言從多地說,言通一切非實通者,應從多分,說彼俱起!十恒俱故,既不許爾,故知欲界亦有輕安。

  

  其五十六[213]、六十叁卷[214]、《顯揚》第五[215]皆雲:不定地者,謂無輕安地。欲界者,謂除輕安俱定等。彼雲:謂根本上界勝妙輕安無故,作如此說,非說無欲界輕安。如說無色界無色,彼非無定色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一一九 有義:輕安唯在定有,由定滋養,有調暢故。論說:欲界諸心、心所,由阙輕安,名不定地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五釋疑中,第二異說解疑,于中分二︰一、欲界何名「不定地」,二、「輕安」何通「一切地」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五】

  

  不然。「輕安」唯在上界定地中有。

  

  所以者何?

  

  「由定滋」潤所長「養」故,「有調暢故」,欲界系心,決非實定。故無滋潤,名「調暢」也。

  

  何以得知?

  

  六十叁等說:欲界諸心、心所[216],「缺輕安」故,「名不定地」。不爾,應言缺上界輕安故[217],「名不定地」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一二○ 說一切地有十一者,通有尋、伺等,叁地皆有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異說解疑中,第二「輕安」何通「一切地」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五】

  

  若爾,如何說通「一切地」?此等皆通有尋伺等叁地有,何失也?

  

  初禅、中間、上地之定,有輕安故。但諸心所,無不皆然,然自于有尋伺等有長短也[218]。然返覆文理,不言欲界有定,得有輕安故。後師爲勝,此中余義同故,更無異說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叁諸門分別中,第五俱起分別門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一二一 此十一種,前已具說第七、八識隨位有無;第六識中,定位皆具,若非定位,唯阙輕安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叁諸門分別第一分門別敘中,第六八識有無門。于中分二︰一、六七八識有無,二、前五有無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五】

  

  此等可知,即第六門,皆說正義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一二二 有義:五識唯有十種,自性散動,無輕安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六八識有無門中,第二前五有無。于中有二師義,此即第一師義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五】

  

  五「無輕安」,體「散動」故。此師即說十五界有漏,佛無無漏五識。若因、若果,二位皆然[219]!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一二叁 有義:五識亦有輕安。定所引善者,亦有調暢故;成所作智俱,必有輕安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二前五有無中,第二師義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五】

  

  此、有叁解︰

  

  一雲︰此唯在佛,由意引故,五有輕安。又此五識「成[220]」事「智俱」,「有輕安」故。初、約他引立宗,後、論自俱引證,總約佛位。

  

  此解破前佛無無漏五識身解[221]。即順叁界分別之中,欲無輕安。

  

  第二、又解︰定所引善有輕安者,此在因位。有漏五識身,在欲界定所引善五識之中,非無調暢,即如通果天眼天耳善者,有輕安,無記者即無[222]。破前所說因位五無,在果許有。此據因位。若在佛果,此爲正義。

  

  或初地時,成所作智俱,必有輕安故。若作此解,違前所說欲無輕安中第二正義。鼻、舌二識,欲界所系,有輕安故。

  

  彼前但據一切異生及下意識[223],說之爲無。據理,聖者後得智引五有輕安,不相違也。前文但對彼初師說,非爲盡理。

  

  第叁、又解︰此中五識在色界者,彼無鼻、舌,文中言總,理實叁識。不違前文[224]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叁諸門分別第一分門別敘中,第六八識有無門訖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一二四 此善十一,何受相應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叁諸門分別第一分門別敘中,第七五受相俱門。于中分二︰一、問,二、答。此即初問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五】

  

  第七、五受俱問[225]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一二五 十五相應,一除憂、苦,有逼迫受,無調暢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七五受相俱門中,第二答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五】

  

  十一中,除輕安,余得五受俱。遍通叁界故,輕安唯除憂、苦二受,唯下界有逼迫二受,無調暢輕安故。

  

  若爾,雖定所引,五識應無輕安!

  

  此理不然,所引善者,舍、樂俱故。然菩薩後得智雖起苦根,可名無漏,然無輕安,名迫受故。余受,可有,即通果心。

  

  若爾,鼻、舌、身叁非通果,如何通?

  

  苦根雖名無漏,不言輕安俱。輕安俱時,怡悅五識;苦受逼迫,五識不俱。然實菩薩後得智中起五識,有輕安俱無失,但除苦受──定滋潤故。然上界叁識,下界五識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叁諸門分別第一分門別敘中,第七五受相俱門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一二六 此與別境,皆得相應,信等、欲等,不相違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叁諸門分別第一分門別敘中,第八別境相應門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五】

  

  自下第八、與前別境相應。

  

  以遍行通,所以不說;不定四者,彼中自說,所以不論;故唯言「別境」。皆不違彼,故有漏位、無漏位,皆得相應。

  

  然欲界十俱,除輕安;上界具十一,如前理說。

  

  此據別境五俱起時,可得爲語,然彼有時一二等生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一二七 十一唯善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叁諸門分別第一分門別敘中,第九叁性分別門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五】

  

  第九、叁性。

  

  「唯善」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一二八 輕安非欲,余通叁界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叁諸門分別第一分門別敘中,第十叁界分別門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五】

  

  第十、叁界。

  

  「輕安非欲,余通叁界」,如前可知。

  

  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善心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