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所以不说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二师说中,第一破前讫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一五 论说:六位起十一者,依彼彼增,作此此说,故彼所说,定非应理。
【疏翼】
第二师说中,第二释难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五】
若尔,六位起十一文如何通?
此、释难也。
彼五十五依决定时信增、止染时惭愧增等,非无余法。即是「依彼彼增」缘有六非一,故说「彼彼增」言。
言「作此此说」者,依「决定时」等,信增故,遂言「决定时」有信等六类非一,「作此此说」也,非无十法恒遍善心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一六 应说信等十一法中,十遍善心,轻安不遍;要在定位,方有轻安、调畅身心,余位无故。
【疏翼】
第二师说中,第三显正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五】
若尔,如何?
下、显正也。
此中十法,遍一切善,「轻安」不遍。
何以知者?
初以理证︰「轻安」调畅,要除粗重;散位粗重,体不无故,无轻安也[209]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一七 〈决择分〉说:十善心所,定、不定地,皆遍善心,定地心中,增轻安故。
【疏翼】
第二师说中,第四引证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五】
以文证者[210],下引证。
六十九末说十善心所定地、不定地,皆遍善心,定地之中增轻安故[211]。十恒遍善,有时增十一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一八 有义:定加行亦得定地名,彼亦微有调畅义故。由斯欲界亦有轻安,不尔,便违〈本地分〉说信等十一通一切地。
【疏翼】
第二师说中,第五释疑。文分为三︰一、总释,二、异说解疑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五】
问︰此言定地增轻安,何者是定地?
上来是总。下子段,异说解疑。
如闻、思位,修定之时,未得上定,定前近加行,亦名定地,此时微有调畅义故。除远加行,余散善位。今坐禅者,虽不得定,亦有调畅故,即是欲界亦有轻安。若欲无者,便违〈本地分〉第三卷说:信等十一法,通一切地[212]。若言从多地说,言通一切非实通者,应从多分,说彼俱起!十恒俱故,既不许尔,故知欲界亦有轻安。
其五十六[213]、六十三卷[214]、《显扬》第五[215]皆云:不定地者,谓无轻安地。欲界者,谓除轻安俱定等。彼云:谓根本上界胜妙轻安无故,作如此说,非说无欲界轻安。如说无色界无色,彼非无定色故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一九 有义:轻安唯在定有,由定滋养,有调畅故。论说:欲界诸心、心所,由阙轻安,名不定地。
【疏翼】
第五释疑中,第二异说解疑,于中分二︰一、欲界何名「不定地」,二、「轻安」何通「一切地」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五】
不然。「轻安」唯在上界定地中有。
所以者何?
「由定滋」润所长「养」故,「有调畅故」,欲界系心,决非实定。故无滋润,名「调畅」也。
何以得知?
六十三等说:欲界诸心、心所[216],「缺轻安」故,「名不定地」。不尔,应言缺上界轻安故[217],「名不定地」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二○ 说一切地有十一者,通有寻、伺等,三地皆有故。
【疏翼】
第二异说解疑中,第二「轻安」何通「一切地」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五】
若尔,如何说通「一切地」?此等皆通有寻伺等三地有,何失也?
初禅、中间、上地之定,有轻安故。但诸心所,无不皆然,然自于有寻伺等有长短也[218]。然返覆文理,不言欲界有定,得有轻安故。后师为胜,此中余义同故,更无异说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三诸门分别中,第五俱起分别门讫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二一 此十一种,前已具说第七、八识随位有无;第六识中,定位皆具,若非定位,唯阙轻安。
【疏翼】
第三诸门分别第一分门别叙中,第六八识有无门。于中分二︰一、六七八识有无,二、前五有无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五】
此等可知,即第六门,皆说正义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二二 有义:五识唯有十种,自性散动,无轻安故。
【疏翼】
第六八识有无门中,第二前五有无。于中有二师义,此即第一师义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五】
五「无轻安」,体「散动」故。此师即说十五界有漏,佛无无漏五识。若因、若果,二位皆然[219]!
【论文】
六‧一二三 有义:五识亦有轻安。定所引善者,亦有调畅故;成所作智俱,必有轻安故。
【疏翼】
第二前五有无中,第二师义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五】
此、有三解︰
一云︰此唯在佛,由意引故,五有轻安。又此五识「成[220]」事「智俱」,「有轻安」故。初、约他引立宗,后、论自俱引证,总约佛位。
此解破前佛无无漏五识身解[221]。即顺三界分别之中,欲无轻安。
第二、又解︰定所引善有轻安者,此在因位。有漏五识身,在欲界定所引善五识之中,非无调畅,即如通果天眼天耳善者,有轻安,无记者即无[222]。破前所说因位五无,在果许有。此据因位。若在佛果,此为正义。
或初地时,成所作智俱,必有轻安故。若作此解,违前所说欲无轻安中第二正义。鼻、舌二识,欲界所系,有轻安故。
彼前但据一切异生及下意识[223],说之为无。据理,圣者后得智引五有轻安,不相违也。前文但对彼初师说,非为尽理。
第三、又解︰此中五识在色界者,彼无鼻、舌,文中言总,理实三识。不违前文[224]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三诸门分别第一分门别叙中,第六八识有无门讫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二四 此善十一,何受相应?
【疏翼】
第三诸门分别第一分门别叙中,第七五受相俱门。于中分二︰一、问,二、答。此即初问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五】
第七、五受俱问[225]也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二五 十五相应,一除忧、苦,有逼迫受,无调畅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七五受相俱门中,第二答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五】
十一中,除轻安,余得五受俱。遍通三界故,轻安唯除忧、苦二受,唯下界有逼迫二受,无调畅轻安故。
若尔,虽定所引,五识应无轻安!
此理不然,所引善者,舍、乐俱故。然菩萨后得智虽起苦根,可名无漏,然无轻安,名迫受故。余受,可有,即通果心。
若尔,鼻、舌、身三非通果,如何通?
苦根虽名无漏,不言轻安俱。轻安俱时,怡悦五识;苦受逼迫,五识不俱。然实菩萨后得智中起五识,有轻安俱无失,但除苦受──定滋润故。然上界三识,下界五识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三诸门分别第一分门别叙中,第七五受相俱门讫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二六 此与别境,皆得相应,信等、欲等,不相违故。
【疏翼】
第三诸门分别第一分门别叙中,第八别境相应门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五】
自下第八、与前别境相应。
以遍行通,所以不说;不定四者,彼中自说,所以不论;故唯言「别境」。皆不违彼,故有漏位、无漏位,皆得相应。
然欲界十俱,除轻安;上界具十一,如前理说。
此据别境五俱起时,可得为语,然彼有时一二等生故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二七 十一唯善。
【疏翼】
第三诸门分别第一分门别叙中,第九三性分别门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五】
第九、三性。
「唯善」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二八 轻安非欲,余通三界。
【疏翼】
第三诸门分别第一分门别叙中,第十三界分别门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五】
第十、三界。
「轻安非欲,余通三界」,如前可知。
…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一、广六位心所──善心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