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一、广六位心所──善心所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问︰何故所治有唯在欲,如瞋、害等,能治通三界?烦恼隔情,多不遍界;善顺于理,即通三界。彼无所治,岂有能治?欲有惛沉,轻安岂有?

  

  但以性相相治,不以界系相望治之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六‧一二九 皆学等三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三诸门分别第一分门别叙中,第十一三学分别门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五】

  

  第十一、有学、无学、非学非无学,一切皆通。然学、无学身中,皆通有漏、无漏,顺学等故。如《对法》第四[226]、五十六、七[227]等[228],皆尔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六‧一三○ 非见所断。《瑜伽论》说:信等六根唯修所断,非见所断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三诸门分别第一分门别叙中,第十二三断分别门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五】

  

  十二、三断。并非见断。非障见故,非邪生故[229]。

  

  以何为证?

  

  五十七「二十二根」中说︰十四法一分见所断,一分修所断──谓七色、命、五受,及意。十二一分,修所断,一分非所断,谓即十四中,六及余六──谓五受、意、信等五根、未知当知。

  

  彼说二「六」︰五受及意,通见除故,以为前「六」;其信等五、未知当知,非见除故,以为后「六」。

  

  二,非所断──谓后二无漏根。

  

  今举唯善后「六」为论,唯是修断及与不断。

  

  问︰此论下言无想定等是见断故[230],及《对法》第四:一切往恶趣业果皆见断[231],何妨善业见断也?

  

  答︰彼不言善法断缘缚名为见断。若不尔者,下修道烦恼亦招恶趣等,岂见所断[232]?故以此为证善非见断。若言见断,以此证非。

  

  略有四门,如下缘生中说[233]。

  

  问︰分别业报,可言见断,修道业惑之果,见道断不?不断,违文[234];断,便违理!因未断,彼[235]果岂断也?

  

  答︰如无想天果、北郁单越果,虽亦断,彼善岂断耶?故知但果先亡,因于后断。何所以者?果粗障圣,入见,断果;因细,不障见;入见,不断因。于善染二因、三恶趣等,皆名断也。

  

  又无想定果,见惑所引,见惑因亡,果亦随丧。如无想定,入圣亦不断,但断彼果,善法随顺可入圣故。若成彼果,不得入圣。如下[236]缘生中,不生名断,其因亦断。断缘缚断,唯修所断等。

  

  既尔,恶趣善业等,亦见所断?

  

  今据断缚,故不相违。

  

  至下第八,当广分别。威仪、工巧、变化既通善性,善中具几,各应思之[237]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三诸门分别中,第一分门别叙讫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六‧一三一 余门分别,如理应思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三诸门分别中,第二例思余门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五】

  

  谓有报、无报,何地、缘何地,他皆仿此,如理思之[238]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以五颂﹝第十颂至第十四颂﹞别显心所五段中,第二段﹝第十一颂﹞辨善位心所讫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[1] 文分为二︰一、问,二、答。

  

  [2] 《百法明门论》十一善心所次第:

  

  一、信,二、精进,三、惭,四、愧,五、无贪,六、无瞋,七、无痴,八、轻安,九、不放逸,十、舍,十一、不害。

  

  [3] 灵泰《抄》云︰

  

  依无贪等三根与精进,立舍、不放逸二;依无瞋,立不害也。

  

  [4] 谓与受蕴舍有别。

  

  [5] 本论《述记》解论「及显十一义别心所」云︰

  

  「遮」﹝梵文为「ca」﹞有二义︰一、「及」,二、「等」。 

  

  [6] 见《俱舍》卷四。

  

  [7] 见《杂心》卷三。

  

  [8] 「等」,取优婆扇多《阿毗昙心论》卷一。

  

  [9] 如《阿毗昙心论》卷一云︰

  

  诸根者,不贪、不瞋二善根也。不痴善根,体即是慧,大地共故,此中不说。不贪者,于有、无有不着。不瞋者,于众生数不恚。惭者,尊重己身,于恶羞耻。愧者,尊重世间法。猗者,善心离恶,身中怡泰。不放逸者,调柔方便,于可作、不可作、舍作方便一向心,此是修善业。不害者,于众生数,不恼心。精进者,舍离过恶,修习功德,守护增长策励心。舍者,心平等,一切善心俱顺道理。此十法,一切善心中可得,故名善大地。

  

  [10] 《顺正理论》卷十一解「十大善地法」颂中,有两「及」言云︰

  

  说二「及」言,兼摄欣、厌。厌谓善心审观无量过患法性,此增上力所起,顺无贪心厌背性,与此相应,名厌作意;欣谓善心希求过患出离对治,此增上力所起,顺证修心欣尚性,此于离喜未至等定,亦有现行,故非喜受,与此相应,名欣作意。此二行相,更互相违,故一心中,无容并起,是故此中不正显说大善地法,性不成故。亦有喜根、厌行相转,定无有欣、厌行俱转;为表此二定不俱行,说二「及」言,行相违故。

  

  塞达地罗﹝梵文为「skandharatra」﹞之《入阿毗达磨论》亦说欣、厌。

  

  [11]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二十八云︰

  

  评曰︰有别法名厌,非慧、非无贪,是心、心所,与心相应。

  

  该论卷一百四十三,及一百九十六,均别立欣、厌。

  

  [12] 法救主张,见《杂阿毗昙心论》。

  

  [13] 灵泰《抄》云︰

  

  然萨婆多师善十种,云遍善心故。虽是欲界,轻安遍一切善心故。若今大乘,释善十一云︰唯善心俱名善心故,不云「遍善」心,轻安不遍善心,欲界无轻安故。

  

  [14] 即第一段。

  

  [15] 略中,又二︰一、出体,二、出业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[16] 《显扬》卷一云︰

  

  谓于有体、有德、有能,心净忍可为体,断不信障为业、能得菩提资粮圆满为业、利益自他为业、能趣善道为业、增长净信为业。如经说︰于如来所,起坚固信。

  

  [17] 《对法》卷一云︰

  

  信者︰于有体﹝藏文作「yod pa bid」,即「有性」﹞、有德、有能﹝藏文作「nus pa」﹞、忍可﹝藏文作「mvon par yid ches pa」﹞、清净,希望为体,乐欲﹝藏文作「”dun pa」﹞所依为业。谓于实有体起忍可行信,于实有德起清净行信,于实有能起希望行信,谓我有力能得能成。

  

  [18] 《五蕴论》云:

  

  谓于业果、诸谛、宝中,极正符顺,心净为性。

  

  [19] 见《显扬》卷一。

  

  [20] 即「断不信障」。

  

  [21] 即《瑜伽》。

  

  [22] 《瑜伽》卷五十七云︰

  

  问︰世尊依何根处说如是言「于如来所,正信深固、根生、建立,一切世间,若诸沙门、若婆罗门、若天、魔、梵,无有如法能引脱﹝亦作「引夺」﹞者」?答︰依信根说。此显其﹝信﹞由于闻、思、修胜解坚固义。又此坚固随所信解﹝藏文作「khov du chud par bya ba/」﹞、方便、显示;谓智、生、主、净最胜之者,尚不能动,何况凡流?又坚固义,复有差别﹝藏文作「rnam gravs/」﹞:谓其信深固,由世间善决定胜解。为出世胜解根本故﹝藏文有「即是根生」﹞,又由出世清净胜解所建立故﹝藏文有「即是建立」﹞。

  

  [23] 见《对法》卷一。

  

  [24] 「十」字,原作「九」,今改。

  

  [25] 见《显扬》卷一。

  

  [26] 「因」字,《续藏》、金陵本、《义演》、作「目」,《续藏》注云︰古

  

  本作「因」。

  

  灵泰《抄》云︰

  

  第二业菩提因,唯是无漏。

  

  [27] 见《对法》卷一。

  

  [28] 《对法》卷一云︰

  

  离诸障碍,故名虚空。

  

  [29] 三宝同体、别体者,如北凉译《大般涅槃经》卷十〈如来性品〉云︰

  

  若能计三宝常住同真谛,此则是诸佛最上之誓愿。

  

  卷五〈如来性品〉又云︰

  

  有法「名一义异」,有法「名义俱异」。名一义异者,佛常、法常、比丘僧常,涅槃、虚空皆亦是常,是名名一义异。名义俱异者,佛名为觉,法名不觉,僧名和合,涅槃名解脱,虚空名非善亦名无碍,是名名义俱异。善男子!三归依者,亦复如是。

  

  名义俱异,云何为一?是故我告摩诃波阇波提﹝梵文为「maha-praja-pati」﹞、憍昙弥﹝梵文为「gautami」﹞︰若供养我,当供养僧;若供养僧,则得具足供养三归。

  

  摩诃波阇波提即答我言︰众僧之中,无佛、无法,云何说言供养众僧则得具足供养三归?我复告言︰汝随我语,则供养佛;为解脱故,即供养法;众僧受者,则供养僧。善男子!是故三归不得为一。善男子!如来或时说一为三,说三为一,如是之义,诸佛境界,非是声闻缘觉所知。

  

  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卷十六〈三宝章〉云︰

  

  同体三宝,即净法界真如法身。……别体三宝,佛以三身…
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一、广六位心所──善心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