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善心所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佛爲自性。……法,謂叁乘無漏所攝教理行果四法爲性。教,謂音聲、名、句、文身。……理,謂二谛四谛等理。

  

  此有二種︰一、根本智境:諸法實性故,即二空理。二、後得智境:變似彼故,十六谛等,行,謂叁乘;因,聖所起二利諸行;果,謂叁乘無學所得二轉依果。

  

  又雲︰

  

  真實者,叁身、佛寶。一切無漏教、理、行、果,叁乘、法寶。一切住向、住果、住道,叁乘聖衆,名爲僧寶。大小乘同,真實叁寶。

  

  又雲︰

  

  住持者,佛寶唯以四處爲性;舍利及像通香、味、觸﹝叁處﹞爲自性故。法寶,通以五蘊爲性。教,謂聲法處;貝葉字,謂四處;行,謂叁業,或五蘊性;故此法寶,五蘊七處以爲自性,唯有漏故。示道、命道二沙門中,諸異生類,及以第四汙道沙門壞戒、有見、不斷善根、悔罪種類、五蘊假者,通十二處以爲自性。

  

  此前解四種沙門雲︰

  

  《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》卷五說沙門有四︰

  

  一、勝道沙門:叁乘無學,已離有支;或大菩薩「不假他緣,于一切法,知見無障,攝受利樂一切有情」,皆名勝道沙門所攝,皆唯「勝義僧」。

  

  二、示道沙門:其「勝義僧及世俗僧,于中亦有亦是示道沙門所攝。若有成就別解脫戒真善異生,乃至具足世間正見,彼由記說,變現力﹝智周《記》雲「善說諸法,名爲『記說』。起諸神通,名爲『變現』」﹞故,能廣爲他宣說開示諸聖道法,名最下品示道沙門」;預流,第二;一來,第叁;不還,第四;十地菩薩,是名第五示道沙門。

  

  叁、命道沙門,「若有成就別解脫戒,軌則所行,清淨具足﹝此皆命道沙門所攝﹞,以道活命,故名命道。」又大菩薩爲利有情,「具足修行六到彼岸,亦名命道。如是勝道、示道、命道叁種沙門,名世間真實福田。」

  

  依彼經說︰真善異生持別解脫戒,具足正見,說聖道法,名爲「示道」。前異生等,具戒六支,名爲「命道」。此二沙門,得名世間真善福田故。真實叁寶,通異生類。或此不然,聖道現前,斷滅煩惱,內理無诤,外事和合,可名僧寶。設非沙門,住聖道者,理無诤故,皆名僧寶,與諸沙門種類同故。若諸異生住戒、住見,亦入真實僧寶攝者,則非沙門,住戒見類,亦僧寶攝。

  

  于理、事二皆非和合,雲何名僧?福田與僧寶二義別故。非異生福田,亦真僧寶攝。若許異生二種沙門,真僧寶者,事和合故,余類不然。于二說中,後說爲善。

  

  [30] 《樞要》卷下雲︰

  

  信依中,忍樂欲別,于叁境中隨增義說。後二,唯善立,唯樂欲爲名。初通染、淨,故標忍號。其實,于滅、道亦樂欲故,于後二兼忍可故。有能中,「于一切世、出世善,深信有力,能得、能成」。《對法》﹝卷一﹞但雲「謂我有力能得、能成」。若准此解,其信二善能得無爲,能成大覺者,即信實有。信有用故,或信德攝,法中攝故。

  

  今又解雲︰信此二善能得涅槃、能成大覺等,是信有能。有功能故。

  

  [31] 「令」字,大多作「今」,《續藏》注雲:疑作「令」,今依義改。

  

  [32] 「清」字,泰《抄》牒釋作「精」。

  

  [33] 「總」字,《續藏》注雲︰一作「濁」。

  

  [34] 「及」字,《續藏》注雲︰古本作「乃」。

  

  [35] 「妨」字,天海本作「故」。

  

  [36] 《順正理論》卷十一雲︰

  

  心濁相違,現前忍許,無倒因果,各別相屬,爲欲所依,能資勝解,說名爲信。

  

  《入阿毗達磨論》雲︰

  

  信,謂令心于境澄淨﹝藏文即作「dav ba」﹞,謂于叁寶因果相屬有性等中,現前忍許,故名爲信,是能除遣心濁穢法,如清水珠置于池內,令濁穢水皆即澄清。如是信珠在心池內、心諸濁穢皆即除遣,信佛證菩提,信法是善說,信僧具妙行,亦信一切外道所述緣起法性,是信事業。

  

  [37] 「故」字,余本作「次」。

  

  [38] 見《對法》卷一。

  

  [39] 見《顯揚》卷一。

  

  [40] 「依」字,本論《述記》原作「于」,今改。

  

  [41] 所難即:應體無別,定不相應。

  

  [42] 如《瑜伽》卷五十五雲︰

  

  問︰是諸善法,幾世俗有?幾實物有?答︰叁世俗有︰謂不放逸、舍及不害。所以者何?不放逸、舍,是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、精進分故。即如是法,離雜染義,建立爲舍,治雜染義,立不放逸。不害即是無瞋分故,無別實物。

  

  [43] 「此」字,《續藏》注雲︰一有「此」字,其他均無。

  

  [44] 《瑜伽》卷六十九雲:

  

  如是十法若定地、若不定地,善心皆有。定地心中,更增輕安。不放逸等,唯是假法。

  

  [45] 「實」字,疑爲「寶」。

  

  [46] 《涅槃經》卷十九〈梵行品〉雲︰

  

  有二白法能救衆生︰一、慚,二、愧。慚者,自不作罪;愧者,不教他作。慚者,內自修恥;愧者,發露向人。慚者,羞人;愧者,羞天。是名慚愧。

  

  [47] 《對法》卷一說慚爲「于諸過惡,自羞爲體」。說愧「于諸過惡,

  

  羞他爲體」。

  

  [48] 《順正理論》卷十一雲︰

  

  謂異熟因,當時現起,故名爲自;其異熟果,後時方有,故說爲他。

  

  [49] 別解二中:初、解無貪,次、解無瞋。此即解無貪。

  

  [50] 見《對法》卷一。

  

  [51] 亦與安慧釋論同。

  

  [52] 見《顯揚》卷一。

  

  [53] 即能對治法。

  

  [54] 靈泰《抄》雲︰

  

  惡法從深防,所以能之;無瞋通叁界,所治唯欲界。

  

  [55] 此句意雲:不言是善十一,而言善根攝。

  

  [56] 靈泰《抄》雲︰

  

  若得十一善爲因,攝得、舍等,爲不定過雲︰爲如舍等是善十一攝,舍等無別體,無癡無別體耶?爲如無貪等,善十一攝,無貪有別體。無癡有別體耶?今用叁善根攝,即無過矣。

  

  [57] 如《瑜伽》卷五十七雲︰

  

  叁種念住非根所攝。然六根﹝信等五,及具知根﹞所引無貪、無瞋所攝。大悲亦彼所引無瞋、無癡所攝﹝善根之「根」,梵文爲「mula」;藏文爲「rtsa ba」﹞,非根所攝﹝二十二根之「根」,梵文爲「indriya」;藏文爲「dbav po」﹞。

  

  [58] 「等」,取未知欲知根、已知根、具知根。

  

  [59] 《瑜伽》卷五十七雲︰

  

  諸佛十力,如來身中慧根所攝;及具知根、四無所畏,五根所攝;及即此一。

  

  [60] 《瑜伽》卷五十五雲︰

  

  問︰是諸善法,幾世俗有?幾實物有?答︰叁世俗有,謂不放逸、舍及不害。所以者何?不放逸、舍是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、精進分故。即如是法,離雜染義,建立爲舍;治雜染義,立不放逸;不害即是無瞋分故;無別實物。

  

  [61] 即《對法》卷一。

  

  [62] 靈泰《抄》雲︰

  

  此等諸慧,或是無癡之因,或是無癡之果;或同時因果,或異時因果。若爲因之時,則六因之中,有二因,謂相應因、同類因;若爲果之時,即五果中,有二果,謂士用果、等流果;若增上果,一切通。若異時因果者,由前同類因引後等流果──同類因、等流果──必定異時故。其異時因果中,亦有能作因及增上果。據實而言,其同類因唯約種生種說,不說現望現爲同類因。

  

  [63] 「五」字,原作叁,靈泰《抄》釋文增叁爲「五」,余皆作「叁」。

  

  [64]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一十二雲︰

  

  又此叁種具足五義︰謂通五部,遍在六識,是隨眠性,能起粗惡身業語業,作斷善根牢強加行,是故獨立爲不善根。

  

  通五部者,遮五見、疑。遍六識者,遮其諸慢。隨眠性者,遮纏、垢等,能起粗惡身業、語業,作斷善根牢強加行者,示現根義。

  

  又此五義,遮一切法成立根義︰謂不染汙法有遍六識,無余四義。染汙色蘊,全無五義。染汙受蘊、想蘊,又除煩惱纏垢所余相應。染汙行蘊,雖通五部,亦遍六識,而非隨眠性。雖能起粗惡身、語二業,而非斷善牢強加行所有。染汙不相應行蘊,雖通五部,無余四義。染汙識蘊中,眼等五識全無五義。意識雖通五部,亦能起粗惡身業語業,而無余叁義。十煩惱中五見及疑,有隨眠性,無余四義。慢通五部,是隨眠性,能起粗惡身業語業,無余二義。于十纏中惛沈、掉舉、無慚、無愧,雖通五部,亦遍六識,而非隨眠性。雖起粗惡身業語業,而非斷善牢強加行。睡眠一種,雖通五部,無余四義。所余五纏,雖起粗惡身語二業,無余四義。六煩惱垢,雖亦有時能起粗惡身語二業,無余四義。唯貪、瞋、癡具足五義,非所余法,是故獨立爲不善根。又此叁種多于叁受隨逐隨增,是故獨立爲不善根。

  

  [65] 意指大悲非二十二根所攝

  

  [66] 謂《瑜伽》卷五十七。

  

  [67] 意即慧根攝。

  

  [68] 此下爲後師意。

  

  [69] 《瑜伽》卷五十七雲︰

  

  叁種念住,非根所攝。然是六根﹝信、勤、念、定、慧,及具知根﹞所引無貪、無瞋所攝。

  

  [70] 慈、悲、喜、舍。

  

  [71] 即二十二根。

  

  [72] 《對法》卷十四雲︰

  

  如是叁念住,顯大師禦衆時,隨其次第于一切種,愛、恚俱煩惱並習氣不現行具足中,所有定、慧等爲體。

  

  [73] 謂善根。

  

  [74] 即《瑜伽》卷五十七文。

  

  [75] 此下亦後師義。

  

  [76] 謂《瑜伽》卷五十五。

  

  [77] 《瑜伽》卷五十二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善心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