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善心所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[160] 謂悭、憍。

  

  [161] 如《瑜伽》卷八十九雲︰

  

  現行遮逼,有所乞絨,故名研求﹝藏文作「thob kyis ”jal ba/」﹞,于所得利,不生喜足,悅獲他利﹝藏文作「由他利顯故」﹞更求勝利,是故說名以利求利。

  

  翻此二法,即爲不研求及不以利求利。又雲︰

  

  耽著財利﹝藏文作「zav ziv la ”chums pas/」﹞,顯不實德,欲令他知﹝藏文作「欲令他信」﹞,故名惡欲﹝藏文作「sdig pa”i ”dod pa/」﹞;于大人所,欲求廣大利養恭敬,故名大欲﹝藏文作「”dod chen/」﹞;懷染汙心,顯不實德,欲令他知﹝藏文亦作「欲令他信」﹞,名自希欲﹝藏文作「”dod pa can/」﹞。

  

  翻此叁法即爲不惡欲、不大欲及不自希欲。又雲︰

  

  于自諸欲﹝藏文作「諸財物」﹞,深生貪愛,名爲耽嗜﹝藏文作「sen pa/」﹞。于他諸欲﹝藏文亦作「諸財物」﹞,深生貪著,名遍耽嗜﹝藏文作「yovs su źen pa/」﹞。于勝﹝藏文作「bzav po/」﹞,于劣,隨其所應當知亦爾。于諸境界,深起耽著,說名爲貪﹝《法蘊足論》卷八作「染貪」。藏文作「”dod chags/」﹞。于諸惡行,深生貪著,名非法貪﹝藏文作「chos ma yin pa”i ”dod chags/」﹞。于自、父母等諸財寶,不正受用﹝藏文文有誤﹞,名爲執著﹝《法蘊足論》作「著貪」﹞。于他委寄所有財物,規欲抵拒﹝藏文作「kun du ”dzin pa/」﹞,故名惡貪。

  

  翻此六法,即爲不耽嗜、不遍耽嗜、不貪、不非法貪、不執著、不惡貪。又雲︰

  

  于所緣境,深生系縛﹝藏文作「btags pa/」﹞,猶如美睡,隱翳﹝藏文「non pa/」﹞其心,是故說名不應理轉﹝藏文作「mi rigs par ”jug pa/」﹞。

  

  翻此,即名應理轉。又雲︰

  

  心懷愛染,攀緣諸欲,起發意言﹝藏文作「yi kyis rtog civ goms par byed pa/」﹞,隨順隨轉﹝藏文作「數數隨轉」﹞,名欲尋思﹝藏文作「”dod pa”i rtog pa/」﹞。翻此,即名無欲尋思。

  

  又雲︰

  

  心懷染汙,攀緣親戚,起發意言,余如前說,是故說名親裏尋思﹝藏文作「gben la rtog pa/」﹞。心懷染汙,攀緣國土﹝藏文作「yul gyi mi rnams/」﹞,起發意言,余如前說,是故說名國土尋思﹝藏文作「yul gyi mi la rtog pa/」。《法蘊足論》卷八雲「雲何國土尋?謂于所愛國土人衆,欲令安樂,乃至降霖以時,緣此等故,起心尋求、遍尋求,乃至思惟分別,總名國土尋」﹞,心懷染汙攀緣﹝藏文有「爲當得」﹞自義,推托遷延後時望得,起發意言余如前說,是故說名不死尋思﹝藏文作「mi ”chi ba”i rtog pa/」﹞,心懷染汙攀緣自他若劣、若勝,起發意言余如前說,是名輕蔑相應尋思﹝藏文作「khyad du gsod pa dav mtshuvs par ldan pa”i rtog pa/」﹞,心懷染汙攀緣施主往還家勢﹝藏文作「kyim rnams kyi ”byor ba/」﹞,起發意言,隨順隨轉,是名家勢相應尋思﹝藏文作「rigs kyi ”byor ba dav mtshuvs pa”i rtog pa/」﹞。

  

  翻此五法,即爲不親裏尋思、不國土尋思、不不死尋思、不輕蔑相應尋思、不家勢尋思。

  

  [162] 「矯」字,本論《述記》原作「憍」,今改。

  

  [163] 《瑜伽》卷六十二初雲︰

  

  雲何有谄﹝藏文作「g·yo dav ldan pa/」﹞?謂自有過,而不能于大師﹝藏文作「ston pa/」﹞、智者、同梵行所,如實發露。

  

  雲何有诳﹝藏文作「sgyu dav ldan pa/」﹞?謂不真實顯己功德︰彼實無德,而欲令他諸有智者、同梵行等,了知﹝藏文作「忍可並確知」﹞有德。

  

  雲何有矯﹝藏文作「gya gyu dav ldan pa/」﹞?謂于增上戒,毀犯﹝藏文作「bams pa/」﹞屍羅,或于軌範﹝藏文作「spyod pa/」﹞,毀犯規範。由見聞疑他所舉時,遂用余事假托余事﹝藏文作「gtam rluv wur bar byed pa/」﹞,或設外言,而相誘引﹝藏文作「gtam gźan du sgyur bar byed pa/」﹞,如經廣說,謂由谄诳增上力故。雲何有詐﹝藏文作「gcom sgyu dav ldan pa/」﹞?謂怖他故﹝藏文作「”jigs pa”am vo bya ba”am/」﹞,或複于彼有所希故﹝藏文作「zav ziv cuv zad tsam gyi phyir/」﹞,雖有犯重,而不發露,亦不現行非實意樂﹝藏文作「bsam pa thag pa nas ni ma yin pa/」﹞。詐于有智、同梵行所、現行親愛﹝藏文作「bcas ma”i rjed/」﹞、恭敬、軟善﹝藏文作「”jam po/」﹞身、語二業。

  

  翻此有谄、有诳、有矯、有詐四法,即爲不谄、不诳、不矯、不詐。

  

  [164] 《瑜伽》卷六十九雲︰

  

  隱藏衆惡﹝藏文作「sdig pa mkhyud pa/」﹞,故名爲覆﹝藏文作「”chab pa/」﹞。

  

  《法蘊足論》卷八〈雜事品〉雲︰

  

  雲何覆?謂有一類破戒、破見、破淨命、破軌範,于本受戒不能究竟,不能純淨,不能圓滿。彼既自覺所犯已久,作是思惟︰我若向他宣說、開示、施設、建立所犯諸事,則有惡稱、惡譽、被彈、被厭,或毀、或譽,便不爲他恭敬供養,我甯因此墮叁惡趣,終不自陳上所犯事。彼既怖得惡稱、惡譽,乃至怖失恭敬、利養,于自所犯,便起諸覆、等覆、遍覆,隱、等隱、遍隱,護、等護、遍護,藏、等藏、遍藏,已覆、當覆、現覆,總名爲覆。

  

  [165] 如《瑜伽》卷五十五雲︰

  

  覆、诳、谄、惛沈、睡眠、惡作,是癡分故,皆世俗有。

  

  [166] 見《瑜伽》卷五十五。

  

  [167] 見《對法》卷一。

  

  [168] 《對法》卷一雲︰

  

  覆者,于所作罪,他正舉時,癡之一分,隱藏爲體,悔、不安住所依爲業。

  

  安慧同。

  

  [169] 靈泰《抄》雲︰

  

  即是小十﹝隨﹞煩惱中除害,余九是也。

  

  [170] 意即尚未翻。

  

  [171] 見《對法》卷一。

  

  [172] 《對法》卷一原文:

  

  不敬是苦生所依,生苦爲業。

  

  安慧同。

  

  [173] 《瑜伽》卷八原文:

  

  即于所知事,唯用分別異覺﹝藏文作「yid gis za ba/」﹞爲體。

  

  [174] 「七」字,本論《述記》作「八」,今改。

  

  [175] 如《瑜伽》卷五十七雲︰

  

  問︰觀幾勝利分別建立、簡擇諸法、修習善巧﹝即分別建立蘊、處、界、緣起、處非處、根等,並簡擇之﹞?答︰略有十種︰……﹝第二勝利雲︰﹞于有法現有﹝藏文作「yod dav med pa”i chos/」﹞谛故、住故,便不誹謗﹝藏文作「gnod par mi ”gyur ba/」﹞,自無疑惑。

  

  [176] 共二十隨煩惱。

  

  [177] 即受、作意、想、思。

  

  [178] 即勝解、念、定、慧。

  

  [179] 謂不正見、散亂。

  

  [180] 前雖有所翻對,尚有未翻,如熱惱、食不知量、不作意等。

  

  [181] 《演秘》牒文作「根本二十六隨煩惱中」,謂:疏文倒也,應雲「合

  

  根本隨煩惱二十六中」。

  

  [182] 翻叁根本及八隨煩惱。

  

  [183] 智周《演秘》雲︰

  

  問︰不放逸等無別相用,雲何立之?答︰前雲無用,無彼四外別體之用。今雲有用,有彼同體差別之用。問︰雖用有別,體相還同,如何別立?答︰相之與用,隨有一別,即立善中,非相、用二全別方立。

  

  [184] 除叁不善根,慢、疑、五見。

  

  [185] 忿、恨、覆、惱、嫉、悭、诳、谄、憍。

  

  [186] 「染」字,《義演》同,余作「滿」。

  

  [187] 《義演》疑作「不」,余均作「亦」。

  

  [188] 慢、疑、五見。

  

  [189] 《樞要》卷下雲︰

  

  善法立少,染法多者,染法曾熏時長、法廣故多說。善法起時少促、法略,故少說之;若在佛位,由因廣故,果善無邊,欲令聞者歡喜希求,所以多說。

  

  [190] 「二」字,本論《述記》作「四」,今改。

  

  [191] 並見《法蘊足論》卷八〈雜事品〉。

  

  [192] 加邪欲、邪勝解。

  

  [193] 見本卷末雲︰

  

  唯說二十隨煩惱者,謂非煩惱唯染粗故,此余染法或此分位,或此等流,皆此所攝。隨其類別,如理應知。

  

  [194] 見《對法》卷一。

  

  [195] 「等」取《顯揚》卷一、安慧《唯識叁十論》卷一,及《大乘五

  

  蘊論廣釋》卷二,以及德光、地親﹝藏文作「sa”i rtsa lag/」﹞《五蘊論釋》等,皆同。

  

  [196] 如《瑜伽》卷五十五雲︰

  

  叁世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善心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