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善心所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第二段合解「慚愧」。于中分二︰一、別解,二、總解。初中又二︰一、別解慚,二、別解愧。初別解慚中,又分爲二︰一、解慚體業,二、重解。此即解慚體業。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四】

  

  下第二段、慚愧合解。于中有二︰初、別解。後、總解。 

  「依自法力」者,《顯揚》雲︰依自增上,及法增上,羞過惡恥,即是二緣。今此乃顯慚之別相,即是「崇重賢善」二法。謂于有「賢」德者──若凡、若聖──而生崇敬;于一切有漏、無漏「善」法,而生「崇重」。此慚之別相,至下當知。

  

  「對治無慚」,其義可知。與「止息惡行」爲所依,由此,故惡不轉。《顯揚》皆例于信起五業,初皆所治別業,即皆同此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《顯揚》卷一雲︰

  

  慚者,謂依自增上,及法增上,羞恥過惡爲體,斷無慚障爲業。如前乃至﹝如信五業中,第二「能得菩提資糧圓滿爲業」、第叁「利益自他爲業」、第四「能趣善道爲業」﹞增長慚爲業。如經說慚于所慚,乃至廣說。

  

  《對法》卷一雲︰

  

  慚者,于諸過惡,自羞爲體,惡行止息﹝藏文作「legs par sdom pa/」﹞所依爲業。

  

  安慧《唯識叁十論》卷一雲︰

  

  慚者,謂依自,或法增上,于所作罪羞恥爲性。是諸勝者所诃責故,能得非愛異熟果故,于諸惡法,說以罪名;于已作罪或未作罪,羞恥心怯,是名爲慚。此以止息惡行所依爲業。

  

  安慧《大乘五蘊論廣釋》卷二雲︰

  

  言「雲何爲慚?謂自增上及法增上,于所作罪,羞恥爲性」者,謂若有以此爲依,于諸所作或轉,或還,能作增上,即能爲主之義。由勝者所诃責故,果異熟不可愛故,即諸惡法,說名爲罪。或已作罪,或未作罪,由自或法增上能爲主已,于所作罪令心怯畏,名爲羞恥。由自種姓及學識等功德,知所作惡不應理故,自謂我既如此,何當作如是惡行,或何能現作耶?又由悟知當取非愛異熟,並能爲害于他人故,法亦诃責。如是顧及自或法力,于所作罪羞恥于懷,是名爲慚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二五 謂依自、法,尊貴增上,崇重賢、善,羞恥過惡,對治無慚,息諸惡行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別解慚中,第二重解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四】

  

  謂于自身,生自尊愛增上;于法,生貴重增上;二種力故,崇賢重善、羞恥過惡,謂作是意言︰我如是身,乃作諸惡?

  

  彼法甚好,故[37]依用之。即雖依周孔之書,皆名貴法,世禮儀故。然以刑防惡,如國法律,即是後文;又世間愧攝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別解中,第一別解慚訖。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二六 雲何爲愧?依世間力,輕拒暴惡爲性;對治無愧,止息惡行爲業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別解中,第二別解愧。于中分二︰一、解愧體業,二、重解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四】

  

  「依世間力輕拒暴惡」,別者,謂若他人譏毀,及羞諸惡法而不作,皆名「依世間」,惡法名他故。《對法》[38]但言「羞他爲體」。《顯揚》[39]即言「依[40]世增上」,即是緣也。有惡者,名「暴」;染法體,名「惡」。于彼二法,「輕」有惡者而不親,「拒」惡法業而不作;或總「輕拒」,或總「暴惡」。此皆是愧別相,余業如前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《顯揚》卷一雲︰

  

  愧者,謂依世增上,羞恥過惡爲體,斷無愧障爲業,如前乃至增長愧爲業。如經說愧于所愧,乃至廣說。

  

  《對法》卷一雲︰

  

  愧者,于諸過惡,羞他爲體。業如慚說。

  

  安慧《唯識叁十論》卷一雲︰

  

  愧者,依世間增上,于所作罪,羞恥爲性,謂此爲世間所诃責。若覺知自造是業,亦當所诃責,由怖畏如譏毀等故,于罪羞恥。此亦以止息惡行爲業。

  

  安慧《大乘五蘊論廣釋》卷二補充雲︰

  

  慚者,若惡行已作,由決定斷故,說以止息惡行爲業。愧者,若惡行未作者,則由防止。此二以止息爲業,即前所引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二七 謂依世間诃厭增上,輕拒暴惡,羞恥過罪,對治無愧,息諸惡業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別解愧中,第二重解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四】

  

  謂爲世人所诃、自厭于惡染已,二增上力,所以乃止息諸惡業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段合解慚愧中,第一別解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二八 羞恥過惡,是二通相,故諸聖教假說爲體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段合解「慚愧」中,第二總解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四】

  

  下、總解有四︰一、會舊文,二、難古說,叁、釋外問,四、解自他。此初也。

  

  「羞恥」等,是慚、愧二法之「通相」,故諸《對法》、《顯揚》等依此通相,假說爲二別體。彼雖言他、自增上等,然是起緣,非是別相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二九 若執羞恥爲二別相,應慚與愧體無差別,則此二法,定不相應,非受、想等,有此義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總解中,第二難古說。于中分叁︰一、既體無別,應非相應難,二、應非實有難,叁、應不遍善難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四】

  

  今難彼言[41]。

  

  下、難古說,有四︰一、體無別難,二、不相應難,叁、非實有難,四、不遍善難。此初、二難也。

  

  執彼羞恥爲此「二別相」,應此二體無有差別,相無異故。既爾,二體定不相應。無二受二想等體,有此俱起義故,二量可知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○ 若待自他,立二別者,應非實有,便違聖教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難古說中,第二應非實有難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四】

  

  此、非實有難。

  

  謂彼若言:由待自他境差別,故二體有別可俱起者;應此二種皆非實有,有所待故。如長短等,無別自體。待自他故,方成二別,豈非是假?若許是假,「便違聖教」,五十五等說:十一善中,八是實有[42]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一 若許慚、愧,實而別起,複違論說十遍善心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難古說中,第叁應不遍善難。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四】

  

  此[43]、不遍善難。又彼若言︰此二,體定實有。然前後生,不可俱起,待自他故。若爾,複違論說十遍善心。此《大論》中六十九說[44],至下當知。故知二法,非前後起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總解中,第二難古說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二 崇重、輕拒,若二別相,所緣有異,應不俱生;二失既同,何乃遍責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總解中,第叁釋外問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四】

  

  下、解釋外問,有六︰一、問,二、答,叁、難,四、通,五、征,六、釋。此問也。

  

  若崇重善爲慚──唯緣善故;輕拒惡爲愧──唯緣惡故;是二之別相者,此二所緣既有異故,應不俱生!彼此二失既同,何乃偏能責我?我亦境別,緣自他故,不同時故。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叁 誰言二法所緣有異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釋外問中,第二答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四】

  

  此、論主答。

  

  即是慚愧同一境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四 不爾如何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釋外問中,第叁難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四】

  

  此、外人難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叁五 善心起時,隨緣何境,皆有崇重善,及輕拒惡義,故慚與愧俱遍善心,所緣無別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釋外問難中,第四通。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四】

  

  此、論主通。

  

  「善心起時,隨緣何境」,不簡諸谛實[45]等,皆是隨一善心。此一聚心等中,皆有崇重善及拒憚惡義。此二種義,是二別相,非二所緣,所緣同故。即是二法各別功能,是二別相──一性能崇善、一性能拒惡。善心起時,必有此二,故得俱起。此中非是二所緣故,二必同緣,故此二法遍善心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六 豈不我說亦有此義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叁釋外問中,第五征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四】

  

  外人複征,我前所言,亦有不緣自他境別,但是二法待自及他,功能異故;許俱時生,體非假有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七 汝執:慚、愧自相既同,何理能遮前所設難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釋外問中,第六釋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四】

  

  此、論主釋。

  

  慚、愧俱以羞恥爲相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善心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