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一、广六位心所──善心所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第二段合解「惭愧」。于中分二︰一、别解,二、总解。初中又二︰一、别解惭,二、别解愧。初别解惭中,又分为二︰一、解惭体业,二、重解。此即解惭体业。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
  

  下第二段、惭愧合解。于中有二︰初、别解。后、总解。 

  「依自法力」者,《显扬》云︰依自增上,及法增上,羞过恶耻,即是二缘。今此乃显惭之别相,即是「崇重贤善」二法。谓于有「贤」德者──若凡、若圣──而生崇敬;于一切有漏、无漏「善」法,而生「崇重」。此惭之别相,至下当知。

  

  「对治无惭」,其义可知。与「止息恶行」为所依,由此,故恶不转。《显扬》皆例于信起五业,初皆所治别业,即皆同此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《显扬》卷一云︰

  

  惭者,谓依自增上,及法增上,羞耻过恶为体,断无惭障为业。如前乃至﹝如信五业中,第二「能得菩提资粮圆满为业」、第三「利益自他为业」、第四「能趣善道为业」﹞增长惭为业。如经说惭于所惭,乃至广说。

  

  《对法》卷一云︰

  

  惭者,于诸过恶,自羞为体,恶行止息﹝藏文作「legs par sdom pa/」﹞所依为业。

  

  安慧《唯识三十论》卷一云︰

  

  惭者,谓依自,或法增上,于所作罪羞耻为性。是诸胜者所诃责故,能得非爱异熟果故,于诸恶法,说以罪名;于已作罪或未作罪,羞耻心怯,是名为惭。此以止息恶行所依为业。

  

  安慧《大乘五蕴论广释》卷二云︰

  

  言「云何为惭?谓自增上及法增上,于所作罪,羞耻为性」者,谓若有以此为依,于诸所作或转,或还,能作增上,即能为主之义。由胜者所诃责故,果异熟不可爱故,即诸恶法,说名为罪。或已作罪,或未作罪,由自或法增上能为主已,于所作罪令心怯畏,名为羞耻。由自种姓及学识等功德,知所作恶不应理故,自谓我既如此,何当作如是恶行,或何能现作耶?又由悟知当取非爱异熟,并能为害于他人故,法亦诃责。如是顾及自或法力,于所作罪羞耻于怀,是名为惭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六‧二五 谓依自、法,尊贵增上,崇重贤、善,羞耻过恶,对治无惭,息诸恶行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别解惭中,第二重解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
  

  谓于自身,生自尊爱增上;于法,生贵重增上;二种力故,崇贤重善、羞耻过恶,谓作是意言︰我如是身,乃作诸恶?

  

  彼法甚好,故[37]依用之。即虽依周孔之书,皆名贵法,世礼仪故。然以刑防恶,如国法律,即是后文;又世间愧摄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别解中,第一别解惭讫。

  

  【论文】

  六‧二六 云何为愧?依世间力,轻拒暴恶为性;对治无愧,止息恶行为业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别解中,第二别解愧。于中分二︰一、解愧体业,二、重解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
  

  「依世间力轻拒暴恶」,别者,谓若他人讥毁,及羞诸恶法而不作,皆名「依世间」,恶法名他故。《对法》[38]但言「羞他为体」。《显扬》[39]即言「依[40]世增上」,即是缘也。有恶者,名「暴」;染法体,名「恶」。于彼二法,「轻」有恶者而不亲,「拒」恶法业而不作;或总「轻拒」,或总「暴恶」。此皆是愧别相,余业如前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《显扬》卷一云︰

  

  愧者,谓依世增上,羞耻过恶为体,断无愧障为业,如前乃至增长愧为业。如经说愧于所愧,乃至广说。

  

  《对法》卷一云︰

  

  愧者,于诸过恶,羞他为体。业如惭说。

  

  安慧《唯识三十论》卷一云︰

  

  愧者,依世间增上,于所作罪,羞耻为性,谓此为世间所诃责。若觉知自造是业,亦当所诃责,由怖畏如讥毁等故,于罪羞耻。此亦以止息恶行为业。

  

  安慧《大乘五蕴论广释》卷二补充云︰

  

  惭者,若恶行已作,由决定断故,说以止息恶行为业。愧者,若恶行未作者,则由防止。此二以止息为业,即前所引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六‧二七 谓依世间诃厌增上,轻拒暴恶,羞耻过罪,对治无愧,息诸恶业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别解愧中,第二重解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
  

  谓为世人所诃、自厌于恶染已,二增上力,所以乃止息诸恶业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段合解惭愧中,第一别解讫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六‧二八 羞耻过恶,是二通相,故诸圣教假说为体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段合解「惭愧」中,第二总解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
  

  下、总解有四︰一、会旧文,二、难古说,三、释外问,四、解自他。此初也。

  

  「羞耻」等,是惭、愧二法之「通相」,故诸《对法》、《显扬》等依此通相,假说为二别体。彼虽言他、自增上等,然是起缘,非是别相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六‧二九 若执羞耻为二别相,应惭与愧体无差别,则此二法,定不相应,非受、想等,有此义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总解中,第二难古说。于中分三︰一、既体无别,应非相应难,二、应非实有难,三、应不遍善难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
  

  今难彼言[41]。

  

  下、难古说,有四︰一、体无别难,二、不相应难,三、非实有难,四、不遍善难。此初、二难也。

  

  执彼羞耻为此「二别相」,应此二体无有差别,相无异故。既尔,二体定不相应。无二受二想等体,有此俱起义故,二量可知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六‧三○ 若待自他,立二别者,应非实有,便违圣教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难古说中,第二应非实有难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
  

  此、非实有难。

  

  谓彼若言:由待自他境差别,故二体有别可俱起者;应此二种皆非实有,有所待故。如长短等,无别自体。待自他故,方成二别,岂非是假?若许是假,「便违圣教」,五十五等说:十一善中,八是实有[42]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六‧三一 若许惭、愧,实而别起,复违论说十遍善心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难古说中,第三应不遍善难。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
  

  此[43]、不遍善难。又彼若言︰此二,体定实有。然前后生,不可俱起,待自他故。若尔,复违论说十遍善心。此《大论》中六十九说[44],至下当知。故知二法,非前后起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总解中,第二难古说讫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六‧三二 崇重、轻拒,若二别相,所缘有异,应不俱生;二失既同,何乃遍责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总解中,第三释外问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
  

  下、解释外问,有六︰一、问,二、答,三、难,四、通,五、征,六、释。此问也。

  

  若崇重善为惭──唯缘善故;轻拒恶为愧──唯缘恶故;是二之别相者,此二所缘既有异故,应不俱生!彼此二失既同,何乃偏能责我?我亦境别,缘自他故,不同时故。

  

  【论文】

  六‧三三 谁言二法所缘有异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三释外问中,第二答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
  

  此、论主答。

  

  即是惭愧同一境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六‧三四 不尔如何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三释外问中,第三难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
  

  此、外人难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

  六‧三五 善心起时,随缘何境,皆有崇重善,及轻拒恶义,故惭与愧俱遍善心,所缘无别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三释外问难中,第四通。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
  

  此、论主通。

  

  「善心起时,随缘何境」,不简诸谛实[45]等,皆是随一善心。此一聚心等中,皆有崇重善及拒惮恶义。此二种义,是二别相,非二所缘,所缘同故。即是二法各别功能,是二别相──一性能崇善、一性能拒恶。善心起时,必有此二,故得俱起。此中非是二所缘故,二必同缘,故此二法遍善心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六‧三六 岂不我说亦有此义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第三释外问中,第五征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
  

  外人复征,我前所言,亦有不缘自他境别,但是二法待自及他,功能异故;许俱时生,体非假有。

  

  

  

  【论文】

  六‧三七 汝执:惭、愧自相既同,何理能遮前所设难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三释外问中,第六释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
  

  此、论主释。

  

  惭、愧俱以羞耻为相…
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一、广六位心所──善心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