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实故,亦非谛故。为信虚空,即此摄故,但可总言若理,若事,空虽体无[28],有空理故。
【论文】
六‧八 二、信有德:谓于三宝真净德中,深信乐故。
【疏翼】
第二释中,第二释「德」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同体、别体,有漏、无漏,住持、真、行所有三宝,皆是彼摄[29]。如、真,净故;所余,是此真净方便,亦名真净。
【论文】
六‧九 三、信有能:谓于一切世、出世善,深信有力能得、能成,起希望故。
【疏翼】
第二释中,第三释「能」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谓于有漏、无漏善法,信己及他今「能得」,后「能成」──无为「得」,有为「成」;「世善」「得」,「出世」「成」──起希望故,「希望」,欲也。「忍」、「乐」、「欲」三如次配上。
《对法》但言「谓我有力能得、能成」,且据自成。此亦通他,总致「能得」等言。
上来已解信所依讫[30]。随文便故,未解「心净」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二广申中,第一解依处讫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○ 由斯对治不信,彼心爱乐,证、修世、出世善。
【疏翼】
第二广申中,第二解业用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次、释彼业。
正治不信彼实事等,能起「爱乐」──于无为「证」;有为善「修」──故是信业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一 忍谓胜解,此即信因;乐欲谓欲,即是信果;确陈此信自相是何。
【疏翼】
第二广申中,第三解自性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自下、欲显「忍、乐、欲」三,是信因果,及欲显彼「心净」之言,是信自相,寄问征起。于中有四︰一、问,二、答,三、难,四、通。
此、外问也。
前言「忍」者,即谓胜解,忍可境故,即是此信同时之因。下言「乐、欲」,并是欲数,乐希境故,即是同时信所生果。此中何者是信自相?
确实论其「自相是何」,「确」者,实也,或「忍、乐、欲」异时因果,理无遮也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二 岂不适言「心净」为性?
【疏翼】
第三解自性中,第一答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下、论主答彼,因解「心净」。
「适」者,向也、才也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三 此犹未了彼「心净」言。若净即心,应非心所;若令心净,惭等何别?心俱净法,为难亦然。
【疏翼】
第三解自性中,第三难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三、外难言︰
「此犹未了彼『心净』言」,若「净」体即是「心」,持业释者,信应非心所,「净」即「心」故;若「净」体非即「心」,令「心净」者,「心」之「净」故,依依士释,第三啭声,「惭等何别」?亦令心净故;若「心俱净法」,邻近释者,净与心俱,故为难同令[31]净,亦惭等无别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四 此性澄清,能净心等,以心胜故,立心净名。
【疏翼】
第三解自性中,第四通。于中有二︰一、正解「心净」,二、破外邪执。初中又二︰一、信体「澄清」,二、不信「浑浊」。初文又三︰一、明体,二、说喻,三、简余善等。此即初中初文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论主通曰︰此信体「澄清,能净心等」,余心、心所法,但相应善;此等十一,是自性善。彼相应,故体非善、非不善;由此信等俱故,心等方善。故此净信,能净心等,依依士释。
又惭等十法体性虽善,体非净相;此,净为相,故名为信。唯信是能净,余皆所净故。
以心王是王,但言「心净」,不言净心所,文言略也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五 如水清珠,能清浊水。
【疏翼】
第一信体「澄清」中,第二说喻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喻如水清[32]珠,能清浊水。浊水,喻心等,「清珠」,喻信体。以投珠故,浊水便清,以有信故,其心遂净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六 惭等虽善,非净为相,此净为相,无滥彼失。
【疏翼】
第一信体「澄清」中,第三简余善等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若尔,惭等例亦应然,体性净故,斯有何别?
其余「惭等」,体性「虽善」,令心等善,不以净为相,但以修善羞耻等为相;此信以「净为相」,无滥惭等之失。非惭惭故,信是无惭;非信信故,惭是不信;今此「净」者,信体之能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一正解「心净」中,第一信体「澄清」讫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七 又诸染法,各别有相,唯有「不信」,自相浑浊,复能浑浊余心、心所,如极秽物,自秽、秽他,信正翻彼,故净为相。
【疏翼】
第一正解「心净」中,第二不信浑浊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此、第二义。
所余一切染法等中,各别有相,如贪爱等。染心所内,「唯有『不信』,自相浑浊」,浑浊余心等,令成染污。「如极秽物自秽、秽他」,亦如泥鳅,动泥浊水,不信亦尔,唯一别相浑秽染污,得总[33]染也。信,正翻彼不信浑浊,故以「净」为信之相也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四通中,第一正解心净讫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八 有说:信者,爱乐为相。
【疏翼】
第四通中,第二破外邪执。于中有二︰一、破「爱乐为相」,二、破「随顺为相」。初中又二︰一、叙执,二、正破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下、破有二,如文可知也。
上座部义,或大乘异师,谓爱乐彼法故。
【论文】
六‧一九 应通三性,体应即欲;又应苦、集,非信所缘。
【疏翼】
第一破「爱乐为相」中,第二正破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论主难云︰「应通三性」,爱三境故。
若许三性,体应即欲!欲缘所乐故,若汝之信,有其善恶,恶不信,可是有;于无记中,其信是无,复非是欲。
又信于三,信非三性,何妨爱三,而唯性善?及[34]为遮此妨[35],作是言。又于四谛,皆有信生。若爱乐是信,应于「苦、集」二谛,信不缘之!谁有圣者爱乐苦集?故「苦、集」谛,应「非信所缘」!
【疏翼】
以上第二破外邪执中,第一破「爱乐为相」讫。
【论文】
六‧二○ 有执:信者,随顺为相。
【疏翼】
第二破外邪执中,第二破「随顺为相」。于中分三︰一、叙执,二、正破,三、破非解欲救,四、破别有顺体救。此即初文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或大乘异师,或是大众部,以随顺彼法,是信相故。
【论文】
六‧二一 应通三性,即胜解欲。
【疏翼】
第二破「随顺为相」中,第二正破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境有三性,故随通三。若许尔者,应胜解、欲!
【论文】
六‧二二 若印顺者,即胜解故;若乐顺者,即是欲故。
【疏翼】
第二「破随顺为相」中,第三破非解欲救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彼若救言:虽言随顺,体非解、欲者;论主难云︰随顺有二种︰一者、印顺:即是胜解,印而顺彼故。二者、乐顺:即是欲数,乐于彼法,即是欲故。
【论文】
六‧二三 离彼二体,无顺相故。由此应知,心净是信。
【疏翼】
第二破「随顺为相」中,第四破别有顺体救。
【述记‧卷三十四】
若彼救言:二俱之顺体是信,非即欲、解;论主难云︰若离欲、解,决非顺相,非彼二故,如受想等。故论但言「离彼二体,无顺相故。由此应知,心净为信」。忍可及欲,是信之具。正理论师以忍可为信,即当此胜解也[36]。
【疏翼】
以上第二八段出善体中,第一段别解信讫。
【论文】
六‧二四 云何为惭?依自、法力,崇重贤、善为性;对治无惭,止息恶行为业。
【疏翼】
第二八段出善体中…
《成唯识论疏翼 第三冊 卷六 一、广六位心所──善心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