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善心所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即是此二自相既同,何理能遮我前所設難──一、體無別難,二、不相應難,叁、應假有難,四、非遍善難?故我可然,有二別相,所緣不別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總解中,第叁釋外問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

  六‧叁八 然諸聖教說顧自他者,自法名自,世間名他;或即此中崇拒善惡,于己益損,名自他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總解中,第四解自他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四】

  

  下、解自他。其中二釋︰

  

  一、自身及法名「自」,世間王法等名「他」,內外異故。

  

  又,《涅槃經》[46]、《對法》[47]等說此二別,顧自他者,崇善,是顧自義;拒惡,名顧他義。所以者何?下通二義。「于己益」名「自」,「于己損」名「他」故,即會自、他是二別相。

  

  正理論師雲︰羞現罪因,名「自」,現屬身故;羞罪果,名「他」,非現屬己故[48]。今顯別彼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八段出善體中,第二合解慚愧﹝亦即解第十一頌第一句﹞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叁九 無貪等者,「等」無瞋、癡。此叁名根──生善勝故,叁不善根,近對治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八段出善體中,第叁解﹝第十一頌第二句﹞「無貪等叁根」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四】

  

  下文有二︰初、總,後、別。總中又二︰初、牒頌顯,後、釋善根。

  

  頌中所雲「無貪等叁根」,「等」者,等取無瞋、無癡。釋「根」名者,「生善勝故」。

  

  有何勝也?

  

  「叁不善根」,正相翻對,近別對治故。此遠總對治,即正見也,非別治故。

  

  然准此下文,「叁不善根」由叁義故︰一、六識相應,二、正煩惱攝:此二簡諸一切心所非不善根,叁、起惡勝故。正釋根義。其此叁法,正對翻彼,名爲「善根」。

  

  今准此文,「善根」由二義:一、「叁不善根,近對治故」:簡余一切善心所等,不名善根,非「不善根近對治故」。二、「生善勝故」:正釋根義。余論無此,如文可解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四○ 雲何無貪?于有、有具,無著爲性;對治貪著,作善爲業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解「無貪等叁根」中,第二別釋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四】

  

  下、別釋,有二︰初、解無貪、瞋,後、解無癡。初中又二︰初、別解二,後、總解之[49]。

  

  「有」,謂叁有之果;「有具」,即能生叁有之因。相順之因,唯是有漏。爲緣之因,亦取涅槃。能發貪等,故亦是「具」。中有、業、惑皆是業具。「無著爲性」,惡行不起,故善能作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《顯揚》卷一雲︰

  

  無貪者,謂于有、有具,厭離、無執、不藏、不愛,無著爲體;能斷貪障爲業,如前乃至增長無貪爲業。如經說無貪善根。

  

  《對法》卷一雲︰

  

  無貪者,于有、有具﹝藏文作「srid pa”i yo byad」﹞無著﹝藏文作「chags pa med pa」﹞爲體;惡行不轉所依爲業。

  

  安慧《唯識叁十論》卷一雲︰

  

  無貪者,謂貪對治。言貪者,謂于諸有及有具,貪著、希、願爲性;能對治彼,說名無貪。即于有及有具,無貪著及不趣向,此以不起惡行所依爲業。

  

  安慧《大乘五蘊論廣釋》卷二雲︰

  

  言「雲何無貪」中,「無貪」者,有叁義轉︰一、無有,二、別異,叁、對治。此中爲顯于對治義轉,非于無有及別異義轉故,乃言「謂貪對治」。于無瞋、無癡中,亦當如是說。

  

  言「令心厭患,無著﹝藏文作「不取」﹞爲性」者,謂分別無貪自體性。所謂「貪」者,謂于諸有及受用,遍染著及希願。彼對治者,謂無貪,即于諸有、有具,無貪著及不對向。「令心厭患」者,謂由遍知有及受用過患故,于諸有、有具,不複對向。「無著」者,謂于諸有、有具,不貪著。又爲顯無著差別故,說「厭患」言,即以于諸有、有具,不對向爲行相之無著,說爲無貪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四一 雲何無瞋?于苦、苦具,無恚爲性;對治瞋、恚,作善爲業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別解中,第二解「無瞋」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四】

  

  「苦」,謂叁苦。「苦具」,即彼能生苦者,一切皆是。准無貪中,滅谛、涅槃,亦是苦具,迷理生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解無貪、瞋中,第一別解二訖。

  

  《顯揚》卷一雲︰

  

  無瞋者,謂于諸有情,心無損害,慈愍爲體;能斷瞋障爲業,如前乃至增長無瞋爲業,如經說無瞋善根。

  

  《對法》卷一雲︰

  

  無瞋者,于諸有情、苦及苦具﹝藏文作「苦所依」﹞,無恚爲體;惡行不轉所依爲業。

  

  安慧《唯識叁十論》卷一雲︰

  

  無瞋者,謂瞋對治。言瞋者,謂于諸有情,及于諸苦,及諸苦所依法,憎恚爲性。由此無瞋能對治瞋故,即于諸有情,及于諸苦,及苦所依法,無有憎恚。此亦以不起惡行所依爲業。

  

  安慧《大乘五蘊論廣釋》卷二雲︰

  

  言「雲何爲無瞋?謂瞋對治,以慈爲性」中,「瞋」者,謂于諸有情,及于諸苦,及苦所依法,憎恚爲性。彼對治者,謂無憎恚。由瞋對治,亦有余法故,乃說「慈」言。瞋對治以慈爲體,說爲無瞋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四二 善心起時,隨緣何境,皆于有等,無著、無恚。觀有等立,非要緣彼,如前慚、愧,觀善惡立。故此二種,俱遍善心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解無貪、瞋中,第二總解之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四】

  

  此、總解二。

  

  其諸「善心」,「隨緣何境」,一一心中,皆「無著、無恚」,此是功能。貪對有、有具;瞋對苦、苦具;立二別相。

  

  「觀」謂觀待。如慚與愧,觀待自他,非要無貪緣有、有具,無瞋緣苦、苦具,故遍善心,如慚愧說。貪通叁界,發業潤生,總說「有、有具」;瞋唯欲界,發業力勝,故雲「于苦、苦具」。然《對法》[50]與此同[51],《顯揚》[52]瞋但約有情重處爲論。今能除法[53],並通叁界[54]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別釋中,第一解無貪無瞋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四叁 雲何無癡?于諸理事,明解爲性;對治愚癡,作善爲業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別釋中,第二解「無癡」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四】

  

  下、解無癡,有二︰初、略,後、廣。此略也。

  

  無癡,于「理」及一切「事」,「明解」不迷。「作善」、止惡,是此體、業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《顯揚》卷一雲︰

  

  無癡者,謂正了真實爲體,能斷癡障爲業,如前乃至增長無癡爲業。如經說無癡善根。

  

  《對法》卷一雲︰

  

  無癡者,由報﹝即異熟﹞、教、證﹝藏文作「rtogs pa」﹞、智、決擇爲體;惡行不轉所依爲業。慚等易了,故不再釋。

  

  「報、教、證、智」者,謂生得、聞、思、修所成慧,如次應知。

  

  「決擇」者,謂慧、勇勤俱﹝藏文作「brten pa dav ”brel ba”i wes rab/」﹞。

  

  安慧《唯識叁十論》卷一雲︰

  

  無癡者,謂以如實正了知爲性。言「癡」者,謂于業果、谛、寶,無知爲性。由此無癡能對治癡故,即于業果、谛、寶,正了知爲性;此亦以不起惡行所依爲業。

  

  安慧《大乘五蘊論廣釋》卷二雲︰

  

  言「雲何無癡?謂癡對治、如實正行爲性」﹝據地婆诃羅《大乘廣五論》譯文﹞中,由一切善法與一切染法相違故,是彼對治,是故說言「如實正行」﹝藏文作「yav dag pa la yav dag par rtogs pa/」﹞爲性,即正實無倒了知。此又由差別,分爲二種︰一、智,二、決擇。智又由差別分爲四種︰一、由異熟爲因,二、由教爲因,叁、由思爲因,四、由修證爲因。

  

  「決擇」者,謂具勇定﹝或如《對法》作「勇勤」。藏文作「brten pa dav bcas pa/」﹞、慧。

  

  言「勇定」者,謂慧、精進,及叁摩地。此中以慧二實不得伴行故,說與精進叁摩地相應慧爲「決擇」。由此力故,雖不能永拔永壞煩惱種子,然亦不容煩惱生起。此中句義,即爲如是︰謂于以如實智爲自體,並于以決擇爲自體之殊勝智,說爲「無癡」,是故無癡以不起惡行所依爲業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六‧四四 有義:無癡即慧爲性。《集論》說此:報、教、證、智,決擇爲體。生得、聞、思、修所生慧,如次,皆是決擇性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解「無癡」中,第二廣。于中有二師義︰一、安慧﹝德光、地親﹞等義,二、護法等義。初中又二︰一、標宗並引證,二、別立所以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叁十四】

  

  廣有二說,體即別境慧。《對法》第一說,「報、教、證、智,決擇爲體」,此是本論。

  

  彼釋雲︰謂「報、教、證、智」,是「生得、聞、思、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六 一、廣六位心所──善心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