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五 十叁、廣六位心所──遍行與別境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叁】

  

  然經部師不說遍有。但薩婆多師《正理論》第十文,謂有說言失念亂心即無念故,非遍行者。彼複說言︰以于後時有憶念故,明今有念,爲後念因[70]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五‧叁二四 彼說非理。勿于後時有癡、信等,前亦有故;前心、心所或想勢力,足爲後時憶念因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破異執中,第二正破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叁】

  

  今破彼計。

  

  勿于後時有染癡等、善信等故,今恒有彼類,亦爲後因故。若言後生癡等,亦前癡等爲因,即念非遍心有,如癡等故。

  

  若爾,如自證分爲後憶念因,知前亦有,念亦應爾者,不然。心許前有體之上更立用[71],今已不許前有念體,後念[72]等生,何以得以念例于心也[73]?心等取境已,熏功能在本識中,足爲後時有憶念因,何須今念順生後念?或想取相勝故,爲因生後時念,足得,何待今念,後念方生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別出中,第叁出念體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五‧叁二五 雲何爲定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別出中,第四出定體。于中分二︰一、問,二、答。

  

  本論《述記》于解勝解時雲「此判文等,一如于欲」。今應說言︰此判文等,一如以前叁別境心所。此即初問也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五‧叁二六 于所觀境,令心專注、不散爲性;智依爲業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四出定體中,第二答。于中分叁︰一、解體業,二、廣前文,叁、破異執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叁】

  

  能生智者,此多分言,或淨分說,非謂一切,即如定後起癡心故[74]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《顯揚》卷一雲︰

  

  等持者,謂于所觀境,專注一緣爲體,令心不散,智依爲業。如經說︰諸令心住,與等住、安住、近住,及定住,不亂、不散攝,寂止、等持、心住一緣性。

  

  《對法》卷一雲︰

  

  叁摩地﹝梵文爲「samadhi」﹞者,于所觀﹝藏文作「brtag pa」﹞事,令心專注爲體,智所依止爲業。「令心專一」者,于一境界,令心不散故。「智所依」者,心處靜定知如實故。

  

  安慧《唯識叁十論》卷一雲︰

  

  謂于所觀事,令心專注不散爲性。「所觀事」者,謂所功德或過失。「令心專注不散」﹝即「心一境性」﹞者,謂專一所緣。若心平等引注,則能如實善知故,即是智依爲業。

  

  安慧《大乘五蘊論廣釋》卷一續雲︰

  

  此中「所觀事」者,謂四谛。由于滅谛觀見靜等行相,及于道谛觀見出等行相故,今此滅、道二谛,名爲「功德」。由于苦谛觀見無常等行相,及于集谛觀見因等行相故,今此苦集二谛說名「過失」。如是于九地中,見下地爲過失,見上地爲功德。如是于諸余自相共相所緣境事,亦隨其應當知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五‧叁二七 謂觀德、失、俱非境中,由定令心專注不散,依斯,便有決擇智生。「心專注」言,顯所欲住,即便能住,非唯一境。不爾,見道曆觀諸谛,前後境別,應無等持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答中,第二廣前文。于中有二︰一、重解體業,二、結非遍行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叁】

  

  心專一境,依教而緣證解所緣,心便明淨;由斯,遂有無漏智生,能知所緣德失等相。約四法迹,定能生智,非定須然。

  

  此「專注」言,非是定心唯緣一物,即隨所注心多少境,或一剎那別欲注心處,深取所緣[75],定即得生,非要前後唯緣一境。其相見道爲十六心觀境,「應無等持」!以要前後唯緣一境故[76]。彼一一念,皆住其心,于一境轉,深取所緣[77],故有定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五‧叁二八 若不系心專注境位,便無定起,故非遍行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廣前文中,第二結非遍行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叁】

  

  即散亂心不專注者,便無定解。其第七識雖亦別緣,不專注心于境轉故,不深取故,故非定俱,如前第四[78]卷說[79]。故彼與此,非是相違,此許易境亦名定故,能深取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二答中,第二廣前文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五‧叁二九 有說:爾時,亦有定起,但相微隱。應說誠言!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答中,第二破異執。于中有二︰一、破正理師,二、破經部師。初中又四︰一、敘執總非,二、破一救,叁、破二救,四、破叁救。此即初中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叁】

  

  正理師等:亂心等時亦有定起,但相微隱相難知者[80],今诘彼曰︰「應說誠言」!「誠」謂誠谛。虛言說有,理未可通,令說實言,令我知有!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五‧叁叁○ 若定能令心等和合,同趣一境,故是遍行。理亦不然,是觸用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破正理師中,第二破一救。即破令心和合同趣義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叁】

  

  若彼救言:「定能令心等和合,同趣一境」,心起皆有,故是遍者;理亦不然。此觸用故,觸能和合心、心所法,不令離別,同一緣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五‧叁叁一 若謂:此定,令剎那頃,心不易緣,故遍行攝。亦不應理,一剎那心,自于所緣,無易義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破正理師中,第叁破二救。即破令心剎那不易緣義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叁】

  

  又汝若言:令剎那頃能住一境心不易緣,故遍行攝者,理亦不然。一剎那心等,自然于一境無改易義,何須定爾?非一念心緣此,複可更緣彼故。

  

  彼謂︰不然!心等性不定,非唯一念能住一講。由此經言心如猿猴,難禁製故[81]。故若一念住一境者,此由定數,故有爾也。

  

  問︰彼設無定者,一念之心,亦易緣不?

  

  彼言︰若無于定,心住一境,則貪等無,心自成染!

  

  此例不然。專注所緣,必由定有,心住于境,何假定爾?不可以貪等無,而不成染,便言定等無時,心不緣慮。緣慮之事,心先自成,豈假余法?其心剎那住境亦爾。若緣慮時必住境故,但深取境,假定方能。由此,心等不假于定,一念之中,能住于境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五‧叁叁二 若言:由定心取所緣,故遍行攝。彼亦非理,作意令心取所緣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破正理師中,第四破叁救。即破定能令心取所緣義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叁】

  

  彼複救言︰令心取境,名之爲定。

  

  複難彼言︰令心取境,作意之功,非由定力,如前已說,如《順正理》第十一救言大廣[82]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叁破異執中,第一破正理師訖。

  

  【論文】

  五‧叁叁叁 有說:此定,體即是心,經說爲心學、心一境性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叁破異執中,第二破經部師。于中有叁︰一、敘執依經,二、破非誠證,叁、立比量破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叁】

  

  此經部師,以經叁學中說爲「心學」;靜慮支中,說爲「心一境性」;故離心無[83]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五‧叁叁四 彼非誠證。依定攝心、令心一境,說彼言故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破經部師中,第二破非誠證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叁】

  

  今破不然。

  

  「心學」者,「依攝心」故;「心一境」者,令心住一境;故說爲「心」,非體即心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五‧叁叁五 根、力、覺支、道支等攝,如念、慧等,非即心故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二破經部師中,第叁立比量破。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‧卷叁十叁】

  

  五根、五力[84]、七覺[85]、八道支[86]中,別說故,定非即心。如念、慧等。念、慧等法,彼體是思[87],然非即心,故以爲喻。

  

  此中比量,如文可解。亦如《正理論》第十一廣闡[88]。

  

  【疏翼】

  

  以上第一別出中,第四別出定體訖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五‧叁叁六 雲何爲慧?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一別出中,第五別出慧體。于中分二︰一、問,二、答。

  

  本論《述記》于解勝解對雲「此判文等,一如于欲」。今應說言︰此判文等,一如前四別境心所。此即初問也。

  

  

  

  【論文】

  五‧叁叁七 于所觀境,簡擇爲性;斷疑爲業。

  

  

  

  【疏翼】

  第五別出慧體中,第二答。于中分叁︰一、解體業,二、廣前文,叁、破異執。此即初文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【述記̷…

《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五 十叁、廣六位心所──遍行與別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